楚豪亮(辽宁省大连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
直接暴力或者间接暴力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此类骨折的发生率与青壮年相比较高,患者骨折之后股骨转子部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肿胀以及疼痛情况,下肢会出现明显活动异常情况[1]。老年患者出现此类骨折之后不仅需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类应激反应,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加上患者自身年龄比较大,对于手术的耐受性也会有所降低,手术后康复难度比较大,相应的感染发生率也会比较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患者术后康复质量[2]。为此,我院就引入手术室护理,对护理的效果和感染控制情况展开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抽选280例2017年2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40例,对照组男女占比90:50,年龄跨度66-79岁,平均(70.41±6.53)岁,交通意外受伤患者82例,高空坠落患者24例,跌倒致伤患者34例。观察组男女占比70:70,年龄跨度67-79岁,平均(70.74±6.65)岁交通意外受伤患者89例,高空坠落患者24例,跌倒致伤患者27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手术中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手术方案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开始之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手术前严格按照要做好手术中各项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准备的充分性和合格性,提前准备好手术中可能用到的各类药物和血液制品。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案以及手术实施中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简单告知手术后的初步注意事项。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自我管理,保持熟练的操作完成各项手术的配合,积极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同时做好对患者手术中的保温和隐私保护,手术完成后为患者做好清洁工作,避免清洁不到位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情况。手术完成之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方可将其转移至病房休息,详细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手术后康复中的注意事项,严格做好术后自我护理管理,确保手术后康复质量的提升,各类术后感染情况的控制。
3 观察指标:分组对比患者手术中操作指标落实情况以及手术感染情况的发生:(1)分组统计2组患者手术中无菌手套佩戴、正确洗手、体温监测以及血糖监测的落实率后进行组间对比;(2)分组统计2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器官感染的发生率后进行组间对比。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中操作指标落实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中无菌手套佩戴、正确洗手、体温监测以及血糖监测的落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中操作指标落实情况分组对比(n,%)
5.2 2组患者手术感染情况的发生对比:观察组140例手术后浅表切口感染患者5例,器官感染患者2例,总感染患者7例,占比为5.00%,对照组140例手术后浅表切口感染患者12例,器官感染患者13例,总感染患者25例,占比为17.86%,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浅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以及总感染人数均少于对照组,经计算x2=11.43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相应的创伤性骨折的发病率也会逐渐的上升,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其骨折中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种,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该创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老年患者自身体质的变化,相应的手术康复难度也比较大,需要通过相关护理干预措施的完善确保手术康复质量的提升[3]。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卫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对于手术质量以及安全性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相关手术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其在实际临床护理中通过手术室各个护理环节护理工作的细化和完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4]。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应用重点是降低患者手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以此来缓解患者手术后不良情况的提升,进而促进患者手术后的康复速度和康复质量[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中无菌手套佩戴、正确洗手、体温监测以及血糖监测的落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浅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以及总感染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施手术室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各项护理操作落实效果显著,无菌手套佩戴、正确洗手、体温监测以及血糖监测的落实率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均较高,且术后切口以及器官感染的预防效果好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手术室护理的应用对于手术室工作质量的提升以及感染的预防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建议在相关手术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