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玲(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
患者受创伤之后会出现急、危、重3种情况,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时进行紧急抢救,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效果也有明显提升,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1]。无缝衔接一体化的急救护理模式是目前临床急救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在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救服务质量[2]。为此,我院就引入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2017年5月-2018年6月入我院急诊进行急救的严重创伤病人中的100例参与本次研究,应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男女占比30:20,年龄跨度:19-67岁,平均(47.41±2.53)岁,创伤至急救时间2-7小时,平均时间(4.62±0.42)小时,胸腹部损伤患者17例,骨折损伤患者16例,颅脑损伤患者17例。观察组男女占比20:30,年龄跨度33-76岁,平均(50.68±6.45)岁,创伤至急救时间2-7小时,平均时间(4.66±0.64)小时,胸腹部损伤患者19例,骨折损伤患者15例,颅脑损伤患者16例。患者入院时均存在血压下降、面色苍白以及四肢厥冷等症状;患者均无严重创伤史;基本资料经分析(P>0.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急救中实施常规护理,按照治疗要求为患者安排各项检查及护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协助患者完成治疗。观察组患者急救中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完善急救管理系统,组建急救小组,明确小组内成员的护理工作内容,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确保做好各阶段的急救准备。急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之后需要马上出发,到达患者处后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至稳定状态之后,需要尽可能避免对患者的搬动,防止出现伤口感染情况。患者入院前与医院做好联系,指导医院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入院后需要全面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必要时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需要全面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医生处理。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抢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价:(1)分组统计患者抢救成功率、伤残率以及死亡率,分组计算各统计占比;(2)分组统计患者治疗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情况,分组计算发生率后对比;(3)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分组计算评分均值后对比。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抢救情况对比: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观察组较高,伤残率对比,观察组较低(P<0.05),2组患者死亡率对比来看,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n,%)
5.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来看,观察组较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5.3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价对比: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6.35±1.11)分,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82.42±1.20)分,对比来看,观察组较高,经计算t=60.257,P=0.000。
外界创伤会对人体自身组织以及器官造成严重破坏,此类患者的病情大多比较复杂,患者创伤后会出现窒息、意识障碍、出血甚至休克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如大出血情况未能及时进行处理,会在较短时间内死亡[3]。因此,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需要抓紧时间,井然有序、无缝隙的为患者提供连续细化的护理干预,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急救效果,全面发挥护理干预的辅助应用[4]。传统急救中护理干预措施的主动性较差,主要在医生工作指导下开展护理干预,很容易浪费急救时间。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急救中的应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急救工作进行了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完善,提前做好急救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各个护理关节的无缝衔接,对于救治时间的急救和护理工作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
本次研究,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比,观察组较高,伤残率对比,观察组较低(P<0.05),2组患者死亡率对比来看,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来看,观察组较低,护理满意评价对比来看,观察组较高(P<0.05)。可见,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护理满意评价更高,患者对于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配合效果更佳。
综上研究分析所述,严重创伤病人急救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提升急救质量和安全性,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概率,提升护理服务的认可,值得借鉴以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