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松 张永红 孙 宁 武 勇( 贵州省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0 ; 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 )
跟骨骨折由于患者延迟就诊或错误的治疗,可发生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其中60%-75%进一步导致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1]。随着三维CT检查普及和手术技术改进,手术疗效明显提高,跟骨关节内骨折不推荐保守治疗。目前1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明[2],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较保守治疗,其中远期疗效明显提高。我们采用回顾、随机原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诊断治疗的42例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为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和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各21例,比较研究2组临床治疗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我们回顾性、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诊断治疗的42例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受伤原因均为高坠伤,均为Sanders Ⅲ型陈旧性跟骨骨折,均为单侧足手术,随机分配,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21例,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21例。其中,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6例,平均年龄(36±2.6)岁;受伤原因:跌伤5例,高坠伤16例;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男患者16例,女患者5例,平均年龄(32.8±2.3)岁,受伤原因:跌伤3例,高空坠落致伤18例。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伤后(6±5.2)个月。2组随访时间平均(10±3.5)个月。纳入标准 :单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 负重行走时踝关节疼痛严重 , 日常生活严重受限;影像学检查距下关节间隙、边缘骨赘等关节炎表现。排除标准 :精神异常;不配合检查、治疗、随访; 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伴有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麻醉;比较2组基本资料 (性别、平均年龄、及其受伤原因等),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 )。
2 手术方法:(1)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改良跟骨外侧扩展L形切口入路,保护腓肠神经, 紧贴骨膜下分离至距下关节,用多枚克氏针经切口分别置入腓骨远端、距骨颈、骰骨,掀开皮瓣。充分显露跟骨外侧壁,摆锯修整跟骨外侧壁突起的骨质,避免跟腓撞击(骨突留待植骨),以距下关节为中心,跟骨体V型截骨,充分显示距下关节,确立距下关节软骨,电钻新鲜化;跟骨内翻患者,加跟骨Dwyer截骨一并纠正修理跟骨V型截骨块,切除其上软骨、软组织,克氏针打孔新鲜化,紧贴距骨还纳回植,其下骨缺损处,人工骨、自体骨植入(自体骨来源于外侧壁骨突及打薄跟骨体获得)。2枚空心钉固定距下关节,合并骨质疏松严重、距下关节微动者,经中关节面加1枚空心钉固定。放置引流管,改良垂直褥式缝合伤口,注意均匀加压包扎。术后踝关节背伸10°-15°,石膏固定保护8周,防止足下垂、促进骨愈合。后见典型病例图。(2)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常规消毒铺敷料,止血带充气。采用改良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跟骨骨膜外剥离,保护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充分显露增生跟骨外侧壁增生骨突,摆锯切除增生骨突,减少跟骨外侧壁与腓骨撞击;显露距下关节,切开距下关节囊,撑开器撑开距下关节,骨刀清理关节软骨,克氏针打孔,新鲜化关节面。跟骨内翻患者,加跟骨楔形截骨(Dwyer截骨)一并纠正。取自体骨(跟骨外侧壁切除的骨突和髂骨)、人工骨植入撑开的距下关节,术中透视查看后足力线满意后以2枚空心钉固定距下关节。放置引流管,改良垂直褥式缝合跟骨切口,减少伤口皮肤坏死,注意均匀加压包扎。术后踝关节背伸10°-15°,石膏固定保护8周,防止足下垂、促进骨愈合。(3)2组术后处理:预防伤口感染;抬高患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注意观察伤口皮肤颜色,警惕皮肤坏死;免负重功能锻炼3个月。
3 观察的指标: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参照Trnka 等[3]的方法进行 AOFAS 评分, AOFAS 评分共 100 分。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比较2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愈合时间。
5 结果: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21例中,伤口皮肤部分坏死1例,经VSD负压吸引、植皮后治愈;2组均无内固定松动现象、内固定断裂现象 ;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21例患者中,优良16例,优良率76.19% ;21例在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患者中,优良9例,优良率42.8%,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末次随访优良率较高。比较2组术前影像学Bohler角、Pitch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跟骨后足力线,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详见表1;比较2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ml)、骨愈合时间(month) 、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统计学有差异(P<0.05),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详见表2;比较2组末次随访跟骨影像学比较 Bohler角、跟骨Pitch 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跟骨后足力线,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 <0.05),详见表3,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详见表3。
表1 2组术前影像学比较
表2 2组临床效果比较
表3 2组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比较
典型病例,男性,高处坠落伤致右足肿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入院。见图1-7。
图1 术前,跟骨X-Ray,侧位,距下关节塌陷、破坏
图2 术前,后足力线位,跟骨外侧壁骨突增生
图3 术前CT,右跟骨陈旧性骨折
图4 术中,跟骨V型截骨,显露距下关节
图5 术中,显距下关节面,清理
图6 术后,跟骨侧位X-Ray
图7 术后,跟骨轴位
跟骨承担人体 1/2 的重量,保护足纵弓,维持后足正常的关节功能,确保人体负重时下肢应力正常传递。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多来源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而跟骨骨折延迟就诊或错误治疗时间一旦>3周, 即为陈旧性跟骨骨折,可导致患者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负重行走疼痛、后足畸形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
跟骨畸形愈合的病理改变特点:距下关节面塌陷;跟骨宽度增加;跟骨高度丢失;负重位后足畸形。表现为后足力线异常,大部分为内翻畸形[6]。
1943 年Gallie[7]采用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疗效显著。此后手术方案不断改进。1988年Carr 等[8]采用距下关节牵开骨块植入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高度部分恢复,淘汰了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1993年 Romash 等[9]采用跟骨矫正型截骨并同时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畸形。2019年 Lee 等[10]首次中期随访了跟骨重建治疗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同时指出,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如伴有严重距下关节炎,远期应该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我们通过跟骨V型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切除跟骨外侧壁骨突,平均减少跟骨宽度3.9mm减轻了腓骨长短肌腱与骨突撞击疼痛。改善了跟骨高度、Pitch 角以及后足力线。 明显地矫正了足弓塌陷,延长了跟腱力臂,改善了后足力线。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比较,2组术前影像学Bohler角、Pitch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跟骨后足力线,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ml)、骨愈合时间(month) 、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统计学有差异(P<0.05),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2组末次随访 Bohler 角、Pitch 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后足力线,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 <0.05),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2组合并跟腱挛缩11例,均行跟腱三点式微创松解,创伤小,术后踝关节背伸10°-15°固定8周,防止跟腱断裂、挛缩复发。2组合并跟骨后足内翻20例,均行跟骨楔形截骨(Dwyer截骨),后足力线纠正良好。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后后足内翻原因:Sanders Ⅲ/Ⅳ型骨折,其原始骨折线走向由前外侧向后内侧,,跟骨内侧的支撑被破坏[11],跟骨结节后侧向后上方移位、嵌插,造成后足内翻畸形。后足内翻畸形如不纠正,后果是灾难性的。后足内翻后跟腱力臂内移,踝关节跖屈力量大于踝外翻、背伸力量,患者最终可为马蹄内翻畸形,治疗极其困难。同时,要警惕、注意Dwyer截骨的风险:跟骨短缩;胫神经受损;跟腱力量减弱[12]。我们发现,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伤口皮肤张力高,容易发生皮肤坏死。本组术后伤口皮肤部分坏死1例,经VSD负压吸引、植皮后治愈,分析与此有关;同时,距下关节撑开后,关节面骨缺损相对较多,需要取髂骨植骨,骨愈合时间较长。我们体会跟骨V型截骨融合术的优点: 显露距下关节清晰,无需撑开器辅助显露手术视野,可直示距下关节面,手术时间缩短,清理关节面彻底,骨愈合时间较短。同时,我们的研究有以下局限性:临床病例较少,偏差客观存在。 需要更多的患者群体和更长的随访时间;研究仅限于回顾性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跟骨V型截骨融合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有效改善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足弓塌陷,减少跟骨宽度,矫正平足、恢复跟骨的高度,降低致残率,患者满意度较高。我们手术治疗的42 例患者均无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其中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21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的21例患者, 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因此,跟骨V型截骨融合术治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满意,适合基础医院开展、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