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推进深化的对策建议

2021-10-23 08:01王建军顾玲琍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上海市机构科技

文/王建军 曾 方 李 媛 顾玲琍(.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独立法人组织。新型研发机构能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面向市场,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人才培养与团队引进等方面特色鲜明。新型研发机构是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平台,主要整合人才、技术、研发等环节要素,并具有一定的产业组合能力,能够实现产融互动,撬动社会资本投放到科研项目上,最终实现科研、产业和资本的三方对接。2019 年9 月,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19 年4 月,上海市科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积极推进上海市内新型研发机构走在科技创新前沿,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增添活力。

新型研发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聚焦创新链上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等,注重原始创新,力争突破前沿技术、攻克“卡脖子”技术,发挥以研发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解决特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二是以平台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创新链中下游的科技转化、资源对接等,涵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核心技术产业化等功能,吸引相关专业机构进入平台,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和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关键原创技术在产业中应用,提供各类科学技术服务和科技型企业的孵化与育成服务。

新型研发机构具备高端资源配置、新型研发及组织、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创业四大功能,能够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以科技原始创新为源头,以前沿科技创业为核心,新型研发机构要推进科学家和企业家紧密融合,在风险资本的持续支持下,快速集聚技术商业化所需要的关键要素,使得研发活动和商业化活动同时发生,提高研发创新效率。要联合社会化、市场化的平台型科技服务机构共同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供技术转移和转让、技术咨询、技术评价和技术投融资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广东省是我国较早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认定工作的省份。1996 年12 月,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我国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0年7 月底,广东省已有297 家机构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有效期内251 家)(图1)。浙江省计划到2022年,目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00 家;到2025 年计划达500 家。

图1 全国各省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统计表

一、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的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认定了37 家新型研发机构(表1)。

表1 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一览

二、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

新型研发机构的“新”,不仅在于研发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及考核评价创新,注重以科技体制创新带动管理模式、考核管理、绩效评估等全面创新。《若干规定》中指出,新型研发机构是有别于传统科研事业单位,具备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运行机制高效、管理制度健全、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

1.运行机制创新

上海市与科技部在机构鉴定和专项政策方面的步调和基本内容一致,明确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确定新型研发机构是体制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管理制度健全、用人机制灵活、注重实效的独立法人机构。上海市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界定是基于“功能作用”而不是“身份类别”,可分为科技类社会组织、研发服务类企业组织、实行新运行机制的科研类事业单位等。

2.运行模式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等主要“研发功能”。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将产品和技术直接实现市场化转化,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再将经济利润继续投入到研发中,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的中长期经济运行模式。

研发内容主要包括: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战略需求,围绕基础前沿科学、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结合上海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支撑重大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创新。以资源汇集、知识密集型产业汇集和专业科技服务创新为特色,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创新创业。

3.管理模式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结构灵活化、运行机制企业化、产品研发市场化、功能服务社会化,这些都与传统的、常规的企业所属的内部研发机构不同,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的市场创新行为。

4.绩效考核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充分激发体制内外、企业内外、科研机构内外的体制机制活力,既能享受国家和地方补助、财政税收优惠等国家对企业运行的政策,又能享受到国家在统筹管理、公共行政服务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还能创新创造出企业化的新产品、新服务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估上能取得“多劳多得”“多劳多受益”的劳动收入分配机制,既有科技创新成就的获得感,又有实实在在的体制外“收益”,是一举两得甚至多得的创新模式。

三、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成效

1.依托上海市知识密集、智能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借鉴国外行业产业的动态,力抓研发“高精尖”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上海市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人民思维解放,思想创新,高科技创新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较多,相关产业处于国内前沿,最早与国际接轨。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从某一产业链或行业群着手,推进产业行业专业研发,将行业的市场前景预期研究透、把握住,聚焦高端产业的精细处进行技术创新。例如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内设立联合办公室和科研平台,主要定位于组建长三角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相关团队,打造技术支撑和研发共享平台,承接上海市级重大专项的科研任务,以及国家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和“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科研任务,聚集国内外脑智科技一流人才,推进脑智领域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创新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构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长三角协同发展,实现脑智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催生新兴脑智产业发展,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出贡献。

2.依托国际市场需求、国内企业需要和科技创新前沿需求, 从战略高度和未来需求来 “感应” 市场前景,力抓上海市服务打开新局面

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紧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视野,聚焦产业行业紧缺产品,深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依托市场抓研发。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紧盯市场紧缺的智能传感器技术,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和智能物联网应用的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前景,集研发、工程、市场、培育于一体,为创新企业及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工研院抢制温度传感器芯片,在探索新冠病毒超快PCR 荧光检测仪等产品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工研院目前从智慧出行、5G 通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等5 大方面开发出“MEMS”“AIN”等核心工艺及工艺研发平台、设计服务平台、工程测试平台等具有极大市场前景的服务平台。

3.依托上海市创新环境优势,凝聚国内国际科技人才, 抓好创新创业“切入点”,开辟创新创业新动力

上海市在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工作氛围、民主自由程度、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和现实特点,尤其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政府扶持力度对这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服务的主导,抓住人才,科技创新才有新动力。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作为唯一一家获得上海市民政局颁发的“上海市品牌社会组织奖”的科技民办非企业,8 年来聚焦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围绕信息通信、生物医学、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四大领域建立了15 个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已经在人工智能、3D 工业打印、导航定位等方面进行研发、应用并取得一些实效。产研院还完成了上海市15 个功能性平台的调研工作,为后期平稳推进产研院改革发展和市级功能性平台服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新型研发机构总量“偏少”,创新质量“一般”

上海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相比其他省市来说总体数量不多,目前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仅有37 家。虽然各地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标准、评估评价标准等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对上海市这个中国特大型的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桥头堡城市来说,新型研发机构总量确实较少,特别是在基础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新型研发机构更是偏少。与江苏、广东相比,上海市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运作方面步伐较慢,成效不突出。

2.思维理念“保守”,造血功能“偏弱”

上海市部分政府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仍然沿袭原有行政化体制,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目标,开放性、协同创新性不足。另外,由于上海市房租和地价房价等基础服务成本较高,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投资大、回报慢、流程长、成本高,使得这些机构创新内动力不足。法人或者出资人多注重短期内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对市场前景评估不够,部分服务难以突破体制范式。政府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追求稳健的运行模式,只能“输血”,难以“造血”,往往实效不明显。在受到政府扶持后,公益类、服务类、科研类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仍然受“宁可少干事不干事,也不能干出事”的思想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市场化拓展结合不够紧密。社会组织又缺乏资源、资金、人才等支持,创新成本较高,往往从思想上也不够积极。

3.体制机制“传统”,服务不能“下沉”

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及部分成员的关系归口不顺。调研发现,新型研发机构中有很多成员为“双聘制”管理,新型研发机构成立后,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行政事务均由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成员组织关系仍在原单位。这就造成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关系较为“散乱”的现象,出现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等问题。部分管理人员身兼多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运营中;部分研发人员分心二用,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研发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成员的多元化虽说在体制机制上是一种创新,但也给其创新性管理带来一些难题。

4.创新人才“流动大”,创新团队“移位快”

队伍建设是新型研发机构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调研发现,新型研发机构中, 一些管理者身兼数职,分身乏术,难以平衡多点业务工作。在干部人才培养使用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影响了部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人才流失现象。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开发市场、愿意俯下身子搞服务,同时还热爱创新并且能创新的综合性复合人才非常缺乏。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时间短,体制灵活但缺乏长期培育人才的环境和规划,缺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人才的成长环境和实践锻炼机会,因而展开“抢人才”大战,造成关键核心人才在不同机构间频繁流动,并使得创新团队时常移位,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长期稳定发展,也难以搭建长期高效有战略价值的研发平台。

5.创新环境“软件差”,创新硬件“成本高”

新型研发机构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对创新政策理解不统一、管理机制不完善、团队聚合力不强、创新思想不统一、权益分配不清、创新人才对产出效益回报不满、人才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不能解决创新人才的住房、孩子教育等“软环境”问题,使得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非常不稳定。创新所需的基础建设成本投资、办公场地及配套设施、人才工作环境及其配套教育医疗娱乐等设施“硬件”更是造成创新成本非常高。尤其是对于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投资主体来说,投资大、见效慢、时间久的项目,企业都敬而远之。再加上相关法律保障等尚未完善,造成创新软硬件“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很软”的现实存在。

五、 促进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组织进行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准星”

一是通过差异化分类管理进一步发挥机构自身优势。加强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工作的顶层设计,政府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侧重于公共服务方面建设,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侧重于基础性前沿研究并结合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侧重于技术创新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及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完善与不同类型新型研发机构适配的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二是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机制创新。根据新型研发机构属性不同,完善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品牌合作、政企合作等有效创新机制。

2.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扩展机构管理水平的“容器”

一是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性质定位,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禁锢,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创建灵活高效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决策效率,实行变通的管理模式,形成与市场对接的快速反应机制。三是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性地完善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和产权分配机制,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管理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有效融合政府、个人、企业等多方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坚持科技创新为中心,筑稳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船锚”

一是要搭建工作平台。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与政府各级部门的沟通,切实为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排困解忧。要与相关部门开展创新要素对接,推动机构聚焦新技术领域新业态,推动“产业创新链”,实现错位发展。二是要加强全方位保障。相关部门要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并切实了解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在政策、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和困难,为机构排忧解难,大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4.贯彻人才优先战略,激活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动力”

一是引聚培育,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人才信息联动机制,促进人才的培养和跨产业流动,构建起以人才引领机构发展、以机构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机制。二是容错纠错,鼓励创新,担当作为。细化容错纠错办法,规范容错纠错实施程序,完善澄清保护机制,切实为敢担当想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三是建立高效团队,容纳社会力量,追求长效实效。努力打造一支党性原则强、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团队,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取得实效,有力带动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上海市机构科技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科技在线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