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圆
二十年,人生中最生机勃勃的一段时光。于一本杂志而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传统纸媒面临重大挑战的时代,坚守品质有多难。作为“爬格子”的同行,我感同身受。所以,在《浙江人大》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我想说:“谢谢你一直在。”
记得在2006年,我撰写的信息稿第一次上杂志露了个小脸。对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种认可:一是对稿件质量的認可;二是对信息中所描述的人大工作实践的认可。于是,工作上的信心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稿子的刊发,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获得感;而对人大工作来说,更多的是关于创新实践走向的探讨,是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新思路、新经验。
谢谢你,一直引领基层人大的创新实践
《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是在2019年出台的。而从“街道人大工作”的产生到地方组织法的定位,再到地方性法规的落地,走过了整整16年。
其间,浙江省部分乡镇相继“撤镇建街”,设立人大街道工委。当时,基层在实践中面临两个新问题:一是撤镇建街后,没有了镇人民代表大会、镇人大代表,这一层级的政情民意传递如何续接;二是新设立的人大街道工委如何开展工作,依据是什么。
重大改革的路径,必然需要创新实践来探索。海宁人大在经过几年试水后,于2006年开始,在马桥街道探索“街道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开辟了基层民主实践的新路径。
但是,没有前人开路,缺少法律依据,这样做行不行,对不对,会不会触红线,一连串问题让我们十分忐忑。于是,我们试着写了一篇通讯稿《街道“居代会”:补上民意断层的短板》。
“这是一个重大题材。”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领导和杂志社编辑收到稿件后高度关注,几番赴海宁开展调研,面对面与居民代表、老百姓交流,一起探讨“街道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当时,通讯稿的刊发和给予的“重大题材、有益创新、继续探索”的鼓励,给予基层人大的除了信心,还是信心。一年后,根据这一创新举措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获得了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成长。从实操层面来说,县乡两级实践丰富,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相对原则。其创新的难度,不在于搞出一个新点子,而是突破原有的认知惯性。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基层人大而言,能得到权威的认可与解读有多重要,这种感觉的意义和作用有多大,只有在其中一步一步扎实行走的人才能体会。所以,谢谢你一直在。因为有你的认同,我们基层的实践走得更有信心。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近70年的实践中,制度性创新在浙江又岂止个位数。《浙江人大》杂志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实践者。所以,谢谢你一直在。
谢谢你,一直走在人大理论创新的前沿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浙江的首创。春江水暖鸭先知,2014年,该制度被写入省委人大工作意见的时候,我们这些在基层的“鸭子”马上行动了。
问题也随之而来:街道没有人大代表,也没有票决权。为此,各方都在质疑、观望、等待中。2015年,海宁市马桥街道开始探索“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荐制”。
同年7月,杂志社第一期“人大论坛”在杭州举办,通过“圆桌会”、书面交流等形式,邀请人大制度研究者、人大工作者、人大代表等,就人大制度和工作中的某项议题展开集中、深入的研讨,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交融互动。
这期论坛的主题为“街道人大工作的挑战与突破”,海宁人大和人大马桥街道工委带着“票荐”的实践案例在论坛上进行了汇报交流,引起不小的反响。
2017年,《浙江日报》记者围绕该案例写了专题报道,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马桥街道在全省街道人大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做法。2019年,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出台,“街道居民议事组织会议”“票选推荐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等内容被明确。所以,一路走来,谢谢你一直在。因为这份认准了就往下走的坚持与守护,因为对品质的追求,我们基层一步一步走得更有底气。
平心而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相对来说属于比较小众的领域。对一项新举措的规律性、合理性的把握与判断,只有经过在这个“战壕”里长期摸爬滚打的积累与沉淀,才会产生“肌体反应”。所以,还是要谢谢你一直在。
你,坚持记录、推动着根本政治制度在浙江创新实践。因你的判断、因你的执着、因你的耐性、因你不多言辞却笔力有锋、因你面对创新心有信心、因你慧眼识珠张弛有度、因你妙笔生花又不失严谨专业、因你高标要求并不断迭代提升……
一滴水中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对推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浙江的创新实践,谢谢你一直在!
(作者系海宁市人大法制〔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