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军
摘要:为了保证某煤矿的生产接续,在扩大区进行生产之前,进行补充勘探,利用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首先确定三维地震地质条件的判断,通过试验确定了施工方法,然后进行了对于需要勘探的扩大区进行了全区地震勘探工作,对于勘探结果进行了数据校正和解释,并且将勘探成果结合矿区原有勘探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比和判断,为该矿接续的安全生产提供进一步的、相对更加准确的生产资料,并且结合对比结论提出相应的生产建议。
关键词:构造:三维物探:补充勘探
对于某矿扩大区进行三维补充勘探,首先分析了扩大区的地震地质条件,通过试验确定了施工方法,施工后对于三维地震的数据进行了合理的校正和解释,并且对于所得到的煤层情况和构造进行解释,以得到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数据。
一、地震地质条件
该矿扩大区地震地质条件主要为,地表条件处于丘陵地区冲积平原地带,区内地形简单,地势较缓,西北高东南低,井田内地形标高+116m~+126m。地表为耕地,没有影响施工的障碍物,地表施工条件较好。
二、施工方法
为确定施工参数的合理性,需要通过对应的试验来确定该区最合理的采集因素,本次利用波场调查相关试验、激发条件相关试验、观测系统相关试验、仪器因素田间相关试验,一共做了2个点的试验,计物理点总共有24个,其中第一个点完成物理点15个,第二个点完成9个,根据试验结果,并且结合周边矿区物探经情况及验确定该区的施工方法,观测系统类型采用束状8线8炮。
三、全区探测工程量完成情况
该地区施工面积为1.62平方千米,共设计了共设计7束三维地震勘探线,共计811个物理点,控制面积达到0.60平方千米,满覆盖面积为0.68平方千米。全区实际完成总工程量为848个物理点,其中生产物理点824个,试验物理点24个,空炮6个,加密35个。
四、三维地震数据校正和解释
对于本次三维地震数据的校正,通过线性动校(LMO),对于每一条检波线发生偏移在允许范围内,通过线性校正的方法,进行修改校正拉直,对于初至发生错位的情况,进行多次调整,直到位置正确为止。
五、构造解释
(一)单斜构造解释
根据地震时间剖面能够反映出,该地区地层呈单斜构造。
(二)断层解释
根据地震时间剖面上的错开的反射波来判断该地区的断层线,从而解释断层倾角,断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就能够观测到,即为视倾角,若出现时间剖面垂直于断层走向,我们所观测到的角就是真倾角。
(三)采空区解释
在本次解释工作中,在测区北部发现1处采空区,根据地质资料所提供的采空区范围,这个采空区内对应的地震反射波能量、频率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以地质资料为主,结合时间剖面及其他显示方式对这个采空区进行了圈定。
(四)侵入岩解释
在本次解释工作中在测区中部发现1处侵入岩区,根据地质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并参照时间剖面上的反应,这个侵入岩区内的地震反射波反应杂乱,以及侵入岩区在地震属性解释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
(五)基于沿层地震属性对断层、侵入岩的解释
对于地震属性分析通过叠加前和叠加后的整体分析,对于不同的属性,可以判断出各种地质体的特性,包括岩性和物性变化,针对本区的断层、侵入巖分析,根据地震数据中对于7#煤层也得出了多种的属性,对于众多属性进行分析优化,最后确定了2种对于该层中小断层比较敏感的属性,其中包括了方差属性以及顺层振幅属性,对发育于目的层中的小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六、结语
通过对于该煤矿扩大区进行补充三维物探勘测,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生产因素:
首先,在新的勘探区内扩大区确定6号煤层为可采煤层,该区的煤层倾角集中在11°~14°之间。
其次,确定了断层的数量,勘探数据表明该区共有四条断层,全部的断层性质都为正断层,分别命名为DF1、DF2、DF3、DF4,其中DF4断层落差在0m~10m之间;DF1、DF2、DF3,落差在10m~20m之间,四条断层中数据较为可靠的是DF1和DF3,断层DF2、DF4控制程度较差。
第三,本次勘探共探测出一个采空区,规模较小,与区外构造连通,位于该测区的东南部,在后续的开采过程中需要注意该位置的采空区情况。
第四,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在测区的中部发现了1处侵入岩区,位于测区中部,其规模较大,贯穿整个工区。
根据本次补充勘探,对于生产提出了下列的建议:对于勘探区的三维物探补充工作,得到的结论为扩大区中7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原来的勘探资料推测的区域无断层,但三维物探发现5条断层的存在,建议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断层附近的支护和监测,以保证安全生产;对于探测结果发现的采空区,根据位置推断可能存在周边非小矿井存在越界开采的情况,建议探明后在设计的过程保证安全;对于火成岩的侵入情况,建议进一步进行煤质化验,确定该区域的煤质,很有可能与其他生产区域的煤质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党党,综合勘探方法在三道沟井田勘探中的应用[D].陕西煤炭,2010.
[2]张克,基于地震正演模拟和SVM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预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