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君 许若楠 纪佳松
摘要:视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视障儿童的成长以其早期的教育发展。调查发现,视障儿童的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书籍作为视障儿童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忽视了视障儿童的不同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不具有针对性、内容缺少互动性,无法激发视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依据视障儿童在阅读时的认知特点,将多种感官阅读方式融入书籍设计中,增强视障儿童的阅读体验感,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系统地进行书籍阅读,培养视障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让视障儿童运用多种感官阅读书籍,使其认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关键词:书籍设计;视障儿童;感官;閱读体验感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1 视障儿童书籍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视障人士是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据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视障人士的数量已经迅速增长到1730多万人,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教育上,2020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有1071万人,其中,使用盲文试卷参加考试的盲人考生仅有5人,这表明要提高对视障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1],强调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要想让教育对视障儿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视障儿童而言,书籍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童年是视障儿童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对视障儿童的教育培养比普通儿童起步晚,针对视障儿童设计的书籍形式也比较单一,实用性不强,符合视障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的书籍形式十分少见。目前,点字盲文是视障儿童主要的学习教材,点字盲文在视障儿童认知过程中缺少对其正确的指向,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枯燥,对儿童来说,这种单一的阅读方式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从视障儿童自身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设计出符合儿童当前年龄段的书籍。
1.2 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教育意识普遍增强,喜欢阅读的人不断增加,书籍的种类和形式也不断增加。书籍设计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传统的文稿书写到成书出版,现代书籍形式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它构成了整本书籍的系统化[2]。书籍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而且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产品。视障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儿童的心理特征有所不同,这给教育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难,无论是在心理认知还是生理认知上,他们的认知形成往往都存在较大的障碍。视障儿童没有具体事物的视觉经验,无法形成具体的事物视觉表象,因此对于普通儿童来说非常简单的概念,对于视障儿童而言理解其意义相当困难。本文通过研究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从视障儿童的角度考虑阅读书籍的特殊性,将单一的盲文点读形式转为生动有趣的阅读形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儿童读物的阅读价值,激发视障儿童的阅读兴趣,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 视障儿童感官下的阅读认知特点
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普通儿童相同,也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视障儿童经历了从先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到逐渐拥有较强的感官辨别能力的过程。另外,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视障儿童的视觉缺失给他们在认识空间方位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经过后天的定向学习训练,可以使他们利用其他感官了解周围环境,帮助自己确定位置,提高适应能力。
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视觉表象缺损。视障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具有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如缺乏对物体的颜色、明暗度、透明度、准确的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能力,较难形成完整的感知,视觉缺损导致获取的感性信息减少,感性经验的缺乏直接影响其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及概括性,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第二,空间认知困难。空间认知是定向的前提,故其定向能力较差,但他们的时间感知一般较好。第三,障碍感觉特异,即有时能即时感觉到所处环境的障碍物,并自动远离或避开。视障儿童的兴趣发展受个体认知发展情况的影响较大,认知心理对兴趣的养成起着推动作用。
3 视障儿童感官下的阅读认知体验
3.1 视障儿童感官下的阅读触觉体验
触觉指人在皮肤表面受到轻微刺激而引起的器官感觉,是视障儿童最直观、最敏锐、最真切的感觉。视障儿童通过触摸事物形成一种较为抽象的视觉感受。从而起到认知与识别的作用。视障儿童的感官是相通的,一种感官的缺失,会使其他感官的认知加强,视障儿童的触觉十分敏感,他们通常“以手代目”,通过触摸盲文掌握文化知识。研究表明,儿童天生习惯通过触摸和咬合去感知事物,材质可以更好地引导视障儿童对事物进行认知,视障儿童可以通过触摸物品,感知物品的材质、长度、硬度形成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的美好联想,以此认知世界。触觉在帮助视障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发展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视障儿童的阅读主要靠触摸进行,触摸的材料是点字盲文,它于1829年由法国盲教开拓者布莱尔发明,是一种点状触读文字。盲文由左右两排、上中下三行的六点组成,根据不同排列可组成不同的字母和音节。盲文是视障儿童书籍最早、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市面上大多数书籍都是以触觉感官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盲文在视障儿童书籍设计中是较常见、较直接、较有效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视障儿童通常通过触摸书籍上的凸点变化进行辨认,获取知识。视障儿童无法通过视觉获取事物的直观信息,更多地依赖触觉获取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材质等信息。因此,在书籍中加入多种材料的应用,通过触摸的方式让视障儿童更多地接触不同的形状和材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有助于视障儿童的早期智力发展[3]。常常触摸不同的材质和纹理能拉近视障儿童与书籍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视障儿童学习动物种类时,可在书籍中配以相应的立体模型和动物的仿真毛发,视障儿童在阅读时通过触摸就能够感受到动物的真实存在,会让视障儿童更好地区分不同动物的特征,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有趣。将人性化的设计融入书籍中,改变老旧的点字盲文阅读形式,可以让视障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触觉的学习方式中加入多种材质与模型,让视障儿童多方面感知事物,会使视障儿童的认知更全面、更完整、更协调,能激发视障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视障儿童对事物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视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2 视障儿童感官下的阅读听觉体验
听觉是声音刺激耳朵引起的感觉,听觉具有提示作用,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听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来说更是极为重要,视觉的缺失使他们更加依赖于听觉,对声音也更加敏感。视障儿童通过听觉可以了解事物的空间位置与距离,通过听觉模仿、掌握语言,辨别每个人的声音,了解周围的环境,避让障碍物,以保证自身安全[4]。当今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纸质阅读方式转化为以电子书、电脑、平板为主的电子设备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儿童的听觉感官。听觉设计在视障儿童的书籍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视障儿童的书籍设计中增加听觉设计,将平面的世界变得立体、可听、可感,让视障儿童在聆听与感受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使阅读世界变成阅读视界,扩展他们的阅读方式,打破盲文书籍的局限性。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通过视听手段学习,可以增加儿童在阅读时的趣味性。听觉是将声音直接传入视障儿童的耳朵,无须过分解读,可以让视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节省很多时间,例如,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针对不同天气情况增加对应的声音,在视障儿童触摸这些天气符号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告诉视障儿童现在触摸的是哪种天气,这样视障儿童在日后的生活中便可以更好地区分天气情况。声音的使用可以提高视障儿童学习过程的方便程度,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培养视障儿童的辨别能力,营造不同的声音环境,可以使视障儿童身临其境般学习。在设计视障儿童书籍时,将传统的书籍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设计出能充分调动视障儿童听觉感官的书籍,视障儿童将接收到的声音与已有知识相结合,随后在脑中进行信息整合,相互配合,整个学习过程也会变得更轻松愉快。
由此可见,听觉在视障儿童的学习方面更具直观性。视障儿童在阅读书籍时,通过充分调动自身的听觉和触觉相互配合来感知书中的内容,享受阅读的快乐,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3.3 视障儿童感官下的阅读嗅觉体验
嗅觉是通过气味接收信号的一种感觉,是与物质中的气体分子相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比起其他感官,嗅觉会更容易、更快速地接收信息。视障儿童通过对气味的学习和体验,能避免生活中存在的偏差,不同的气味可以带来不同的精神感受,进而引起视障儿童不同的心理变化,视障儿童可以通过对气味的认知感知外界。例如,视障儿童在学习不同花种时,配以不同的花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快速认知花种,而且在阅读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视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带来愉悦感,赋予书籍更多的作用。
市面上大部分书籍并没有增加嗅觉体验感,视障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嗅到的气味大多是书籍本身的气味,如印刷制品的气味、纸张本身的气味等,对视障儿童来说,其阅读体验感不佳。在设计书籍时加入嗅觉体验设计,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辅助视障儿童辨别事物、认识事物,有利于增强其阅读体验,留下深刻印象,加深视障儿童的阅读记忆。
4 设计要点
针对视障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在设计书籍时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安全性。视障儿童由于视觉感官的缺失,在遇到危险时不能第一时间感知,因此视障儿童的书籍设计应采用严格的安全生产标准,在制作书籍时避免使用尖锐的材料,在材质的选择上也要遵循环保无毒的原则,贯彻安全第一的基本准则。第二,互动性。教育是儿童主动认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书籍是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市面上大多数视障儿童书籍是以凸点触摸为主,无论是美丽的色彩还是温暖的故事,他们都是采用双手触摸的方式来感知,这种方式无趣且缺乏互动性,无法调动视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及认知体验,阅读效果不佳。因此,在设计时要增加视障儿童与书籍的互动阅读形式。第三,多样性。儿童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满足不同性格的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时可融入材质、声音、气味等,激发视障儿童的阅读兴趣。第四,简明性。目前,在市面上已有的视障儿童书籍中,所有的文字、图片、符号内容几乎都是由凸点组合而成,凸点触摸的方式很难将一些抽象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达,尽管目前有部分视障儿童书籍已经对这些抽象信息进行了盲文解释,但是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儿童来说意义不大,他们没有考虑到儿童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在设计时要尽量将烦琐的文字转化成简单有趣的信息,方便视障儿童认知,以减少阅读障碍。
5 结语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民众教育意识的增强,社会对视障人群的关注、政府对视障人群的扶持、人们对视障儿童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视障儿童的学习成长逐渐受到重视。在视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书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在视障儿童的书籍设计中加入多种感官阅读体验形式,融入可以触摸的肌理、香气四溢的气味以及动听的声音来满足视障儿童的多感官体验,可以更好地拉近视障儿童与书籍之间的距离,使视障儿童更依赖于书籍、更热爱书籍,这样也更能体现出书籍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书籍形式的变化,能让视障儿童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146.
[2] 郭洋.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J].科技风,2018(25):199,201.
[3] 赵思琪.感官体验视角下视障儿童书籍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0.
[4] 鐘敏.视障儿童行为问题、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谢青君(198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许若楠(1998—),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纪佳松(1996—),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