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经济学人》杂志封面的中国经济形象变迁研究

2021-10-21 15:58赵艺然何靖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经济

赵艺然 何靖

摘要:作为世界著名的时政周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以新世纪以来该刊38期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封面为研究样本,对其中国经济形象的塑造方式、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等问题展开研究,进而提出在中国经济形象自塑过程中媒体与设计者的关注要点。

关键词:《经济学人》;封面;中国形象;经济;他塑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詹姆斯·威尔逊创办的英国英文新闻周报,涉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事务,对议题提供深入分析评论,具有古典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等政治立场,读者包括诸多高管和决策者,支持自由贸易和自由化。二战后发行量逐渐上升,2017年均周发行量达144万份。

1 《经济学人》封面设计

《经济学人》封面一贯采用简洁、稳定、和谐的设计,左上方为红底白字的刊名方框,右上方为本期文章标题,下方占整个封面2/3的是本期特别报道的图片,充满新意、抓人眼球,图片上方或中央设计醒目的文章标题,此外很少出现多余元素堆砌。其封面图片常采用照片、漫画、照片与照片组合、照片与文字组合这四种方式,读者常第一眼就被占了整个封面2/3的图片所吸引,然后结合文章标题等文字理解封面的整体意义。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在封面使用图片可以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其文字也能使读者通过最节省时间的方式获得最丰富的信息[1]。

新世纪以来,《经济学人》杂志设计中国经济的封面运用的图片中,大多数采取了多样的表达形式,绘画形式最多,有20幅,常将龙和熊猫元素塑造成不同的漫画形态,用于指代中国,同时会采用夸张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2004年11月20日的封面,背景是中国的版图,左下角一条漫画龙占了整个封面的一半,其中龙的巨大尾巴末端分裂為两个箭头,指向中国版图的内陆部分,漫画龙的嘴巴大张,嘴角向上,露出笑容,图片左上方的文字“中国的增长向内陆蔓延”表明中国的繁荣地区从之前的沿海逐渐向内陆发展。除了漫画以外,该刊封面图片还常使用同构的表达形式,共有16幅,包括异影、异质、异形等,通过对图像不断编码加工,重新构成巧妙的富有含义的图片。如2012年1月26日的封面,运用异影同构的表达形式,将桂林山水的倒影改变为上海陆家嘴。

《经济学人》涉华封面,常运用可以代表中国的符号构成图像,如龙、熊猫、国旗、领导人等,并时常加入一些隐喻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深入思考封面中所暗含的意义[2]。如2013年7月27日的“经济大减速”封面是一幅漫画,整幅漫画十分诙谐,四个运动员正奋力在一条泥泞的赛道上奔跑,但除了中国以外其他运动员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泥泞中,远处还有一个身穿欧盟旗帜配色衣服的运动员被抬下了赛场,四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指代四个不同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泥泞的跑道隐喻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四个运动员奔跑的速度隐喻四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另一个例子是2012年1月26日的封面,标题是“中国和繁荣的悖论”,图片中一个渔民撑着小船在桂林山水间悠闲地撒网,但透过湖面的影子可以看到渔民变成了走钢索的工人,桂林山水也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上海陆家嘴,隐喻表达出了中国的社会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人》在表现中国形象时经常通过置入一些具有价值偏向的符号来误导读者,其对中国传统元素有所曲解,将之丑化,如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被塑造成身强力壮的强盗,象征吉祥和力量的中国龙被塑造成凶猛残暴的飞天怪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中国的负面形象。对这些符号的曲解显示了该刊对“中国威胁论”的认同,展现了西方世界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忌惮和提防,并妄图打压。

2 新世纪以来《经济学人》封面上的中国经济形象变化

笔者将2000年到2020年间《经济学人》杂志全部95幅涉华封面为划分为五个大主题,分别为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其中经济主题占40%,为最常选取主题,总共38幅。经济主题又细分为中国经济增长、金融风暴、中国经济改革等小主题,最大部分为中国经济增长。其在封面中最常使用领导人、国旗国徽、民众、龙、城市、熊猫、版图等元素塑造中国经济形象,常用腾飞的巨龙漫画、飞翔或仰天长啸的熊猫形象指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元素重合现象,如2017年9月23日的封面同时包含熊猫和企业。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亚洲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加之《经济学人》主要提供经济新闻,因此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关注度较高,塑造中国经济形象时使用的元素也逐渐多样化。

《经济学人》杂志对中国经济形象的构建在20年中不断发生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这20年中,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封面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分布均匀,除2001年、2002年、2009年没有以外,其余年份都有1~4幅,平均为每年2幅。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近20年来持续增长,该刊对中国经济的重视和兴趣始终存在。

笔者将整个变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到2002年,此时涉及中国经济的封面有1幅。21世纪的初始几年,《经济学人》偏向于构建一个经济实力偏弱的中国经济形象,在2000年5月20日的封面故事中,该刊并不看好中国的自由贸易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示自由贸易将破坏中国政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阶段是2003年到2007年,此时涉及中国经济的封面有7幅。《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自2003年开始提高,认识到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地、广泛地发展。2004年,该刊认识到中国在亚洲的经济水平,表示中国的繁荣从沿海开始深入内部。2005年,其封面上开始表现出中国经济对国际的影响。2007年5月17日的封面表示中国正日益威胁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此阶段该刊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中国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影响,但同时中国崛起使邻国感到敬畏与恐惧,因此该刊构建了一个经济发展状况日渐向好但充满野心和威胁的中国经济形象,宣扬“中国威胁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中国形象。

第三阶段是2008年到2015年,此时涉及中国经济的封面有18幅,《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关注度明显上升,并持续稳定关注,塑造了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但受政策拖累的中国经济形象。他们认为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也有可能被拖累,与其他国家一起陷进金融危机的泥沼,而政策制定者只能为应对这场危机作出拙劣的努力。此阶段该刊在封面中使用中国山水风景和城市、企业、脸谱、人民币等新元素塑造中国经济形象,但涉及中国经济困境之时,其又运用长城、古代人等元素,暗指中国某方面的落后会拖累经济发展。

第四阶段是2016年到2020年,此时涉及中国经济的封面有12幅,《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关注,但整体的关注度并没有第三阶段那么高,因为中国经济逐渐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并已成为常态,此时其关注点主要在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上。但2018年因中美贸易摩擦,该刊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封面数量为4幅。自2010年起国际上中美合作呼声渐长,中美关系及经济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的关注热点。此阶段,该刊塑造了一个正处于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发展迅速、与美国不断对抗、想要主导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形象。

《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从2008年起显著提高并持续至今,由于其资本主义立场及对中国崛起的经济实力的忌惮,该刊常常恶意揣测曲解中国,构建有失偏颇的中国经济形象。元素运用方面,在新世纪初期,该刊局限地使用长城、熊猫、龙等塑造中国经济形象,极少出现其他元素,但自2011年起,随着对中国的稳定关注,该刊选取了更多元素表现中国经济,如中国城市、企业、脸谱、人民币等。

3 新世纪以来《经济学人》杂志封面中国经济形象变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经济学人》杂志封面的中国经济形象产生变化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近20年中国经济崛起,影响全球经济,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上升,西方国家肯定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认为中国崛起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但同时惧怕中国崛起会威胁到西方国家的国际地位,忌惮中国会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害怕世界变成中国的囊中之物。二是英国经济走弱和失业率上升,社会自身矛盾逐渐激化,面临着经济衰退、失业危机、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挑战,而此时中国外交自信、经济崛起、国际地位提升,这种对比使英国产生挫折感和不平衡心理。三是《经济学人》坚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代表金融贵族阶层的态度。中国和英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本质上是不同的,虽然两方的关系在某个时期的某个方面可能会有所缓和,但本质上是对立的。由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该刊展现的中国经济形象,大多是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构建的,从而直观地传达自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此外,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也导致该刊对中国产生误解,西方媒体的目的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特别是东方人民,以重塑世界,重获过去的荣耀。还有一些文化的原因,如同一元素在中西方意义的不同,也会导致画面表达含义的误读。

4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学人》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但其封面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仍带有一定的偏见,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中国经济形象。从21世纪初构建的经济实力偏弱的中国经济形象转为构建一个经济发展状况日渐向好但充满野心和威胁的中国经济形象,进而转为构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但受到政策拖累的中国经济形象,一直到近几年构建的正处于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发展迅速、与美国不断对抗、想要主导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形象。该刊构建的中国是迅速崛起和具有侵略性的,也是脆弱落后、有很多短板的。该刊从资本主义视角分析讨论中国经济问题,通过隐喻等手法误导读者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认知,暗讽、蓄意诋毁、妖魔化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暗中渗透己方政治观点,为与其交好的美国蓄意在各方面遏制中国的无耻行为寻找托词。

《经济学人》作为国际上阅读量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时政期刊之一,它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折射出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在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主要形成方式是他塑,一个国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别国对本国的偏见,但可以通过论争、批判等手段减少别国的误解。因此面对《经济学人》对中国的妖魔化,我们要积极进行论争,不能任由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诋毁和丑化。

但中国的经济形象从根本上要自塑,塑造真正客观、具有中国价值的中国经济形象,提升传播力,进而提升话语权。同时在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逐渐成为国际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国内媒体和设计者在中国经济形象的自塑过程中,要学会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从中国视角出发,采用封面与文章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中国经济形象,避免掉入西方媒体制造的陷阱,不做西方观点的传声筒。要加强与海外媒体的合作,借势西方新媒体,扩大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主动塑造中国经济形象,改变国际传播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冬晶.读图时代精英杂志《经济学人》视觉传播的启示[J].新闻知识,2013(12):20-22.

[2] 赵秀凤,冯德正.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2):31-36.

作者简介:赵艺然(1997—),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广告创意设计。

何靖(1978—),男,安徽广德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美学、视觉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经济学人》杂志封面的中国形象设计研究(1978-2018)”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9YJC760028;2021年度江苏师范大学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抗疫背景下中国时政期刊封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21XKT0055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拥抱新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