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明确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其主要教育平台。如何解决思想政治课的隐性缺勤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关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自控力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相关制度与机制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并抓住主要原因,根据相关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旨在探寻解决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隐形缺勤;自控力;教学方法;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2021年7月,中央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隐性缺勤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1 概念界定
1.1 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是党领导的教育事业的思想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保证,更是高校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开展的思想与道德的教育课程。课程全称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组成。
1.2 隐性缺勤
考察相关文献,针对隐性缺勤,目前国内一般将隐形缺勤称为隐性逃课、课堂冷漠、非学习行为。周琦(2001)提出隐性逃课的概念,即上课不听课、形在神不在的现象[1]。谭璇(2007)将隐性逃课定义为课堂冷漠,即学生虽然没有旷课现象,但是学生在课堂内并没有认真听教师讲授知识,而是我行我素,无视课堂与教师的存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2]。吴丽翠(2016)提出非学习行为说,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为非学习行为[3]。隐性逃课的概念提出较早,也是学者沿用最多的定义,但它忽略了不是所有课程都是在教室完成的,如体育课、实践课、网络课程等。课堂冷漠和非学习行为分别归属于心理学和行为学,无法准确定义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界定隐性缺勤在教育管理学中的概念应该先从其分类进行考察。根据相关文献,可以将隐性缺勤分为惰性缺勤、理性缺勤。惰性缺勤是指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纯粹出于学习的惰性[4]。理性缺勤是基于所有学科的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而展开,学生在课堂上理性地追求所学知识,当学生的知识需求大于教师课堂所授知识时,会出现隐性缺勤。理性缺勤还应分为真性与假性,真性的为学习其他科目知识,假性为学习本学科的有关知识。
因此,隐性缺勤是指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但心在别处,从事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隐性缺勤率=(1-听课人数)/上课总人数×100%。
2 问题现状与分析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昆(2014)调研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发现,90%的学生表示在思想政治课上有过隐性缺勤行为;吴晓蓉(2015)调查某校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情况时发现,只有19.6%的学生表示没有出现过隐性缺勤行为;郭秀丽(2017)调查辽宁省多所高校思想政治课发现,高达93.6%的學生表示有隐性缺勤行为。在笔者本次调研的300名学生中,268名学生表示在思想政治课上有过隐性缺勤行为,发生率为89.33%。学生多出现隐性缺勤行为排名前三的原因有学生个人原因,占比89.3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占比达67%;教师管理不严、不点名,占比56.67%。可以将这三个因素归纳为学生自控力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制度与机制不健全。
2.1 自控力因素分析
隐性缺勤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人。其中,手机造成隐性缺勤的人数为146人,占绝大多数。同时,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相当多学者以手机给思想政治课带来的困境、挑战、影响为题,将隐性缺勤产生原因归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上交手机,是否可以改善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率高的现状呢?为此,笔者曾在一个50人的班级中做过课堂收手机实验。发现即使要求上课前上交手机,还是有18人出现隐性缺勤行为,相比之前统计的人数,隐性缺勤率明显降低。在课后访谈时发现,由于上交手机,隐性缺勤在表现形式上呈多样化。无聊发呆占比27.78%,讲话占比16.67%,阅读其他书籍占比33.33%,写其他科目作业占比22.22%。所占比例均比原来未要求上交手机时增多,因此可以断定课堂要求上交手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手机因素虽为重要因素,却非核心因素,隐性缺勤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的自控力。
自控力差导致隐性缺勤。第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虽然不排除功利主义有用论的影响,但学生主观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重要、可以轻松通过、将来工作和它没关系、与其上课不如复习外语四六级等的比例均超过30%。第二,学生短视,选择当下的愉悦,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这点表现形式以玩手机为代表,其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在课堂上玩手机、刷朋友圈、逛淘宝等确实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但浪费了宝贵的获取知识的时间,往往等考试、考研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才后悔不已。以G学院J系为例,2021年考研报名151人,需要考政治的人数为115人,报名网络、考研培训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者达100人。多人向笔者表示,后悔当初思想政治课没有认真学习。毕业生H某返校给新生做如何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讲座时表示:“当初马原课,我都没有认真听,后来考研又花大价钱补课,请学弟学妹们一定要记住,大学开设的课没有一门是多余的……”
2.2 教学方法因素分析
在此次调研的300名学生中,有105名认为自己出现隐性缺勤行为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所谓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方法。目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教师主导型、学生主体型、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学工作主要还是教师主导型。我国的高校课堂基本属于“满堂灌”,教师不点名,就无人回答问题。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期末考试前指出一定的范围,而不注重学生是否能学习、吸收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达不到教育学生成才的目的,变相助长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加快,目前教师掌握的知识较为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固化严重,无法满足“00后”的知识需求。
此次调研,56.33%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思想政治课上只觉得教师知识很丰富,但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思想政治是具有较强逻辑性与哲理性思维的课程。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给学生带来一种思想政治课太难、太抽象、太枯燥的感觉,从而助推学生出现隐性缺勤行为。
32%的同学表示,自己中小学时对政治、历史等很有兴趣,但思想政治课堂讲的内容和中学内容一样。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应该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不是简单重复。张东宁教授经过分析指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教材有严重的重复现象[5]。
10.67%的学生表示,教师所讲内容在网上都可以轻易找到。因为目前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
2.3 制度与机制不健全因素分析
56.67%的学生给出的原因是教师管理不严、不点名、考试容易等。其中,26%的学生表示教师上课不点名。教师只负责上课,至于学生是否听讲,不加关注,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课堂神圣感和授业使命感。目前教师处于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职称制度和晋升机制的不健全。长久以来,高校评选优秀教师主要倚重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很多教师的工作重心多偏向于科研,而忽视了课堂教学。
另外,目前相当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2~3个自然班合并,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人数众多。教师点名,会浪费大量课堂时间,更无益于课堂活动的开展。根据群众效率定律,学生具有随大流的特性,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隐性缺勤。5%、6%的学生表示因为人多、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出现隐性缺勤行为。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该现象在X民办专科院校尤为突出,以X学院为例,由于一些主客因素,教师离职率偏高。2021年,新生10个班级,只有3名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很难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因此,建立长效的教师队伍机制有必要提上日程。
此外,高校都有督导督察制度,用于督促与指导工作。但督导检查仅仅在于查看教师是否准时到课、是否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授,而从学生角度来衡量教学质量却往往被忽视。
为了防止缺勤现象出现,高校制定了相关考勤制度。10%的学生表示,辅导员会到班点名,只要人齐了就离开,但辅导员的考勤仅仅是形式上的考勤,隐形缺勤却游离于考勤制度之外。根据隐性缺勤的概念,人在课堂、心不在就等同于缺勤。
9.67%的学生表示,之所以会有隐性缺勤行为,是因为考试容易通过。此类情况根据学校办学层次的高低依次递减,部分独立学院和专科院校针对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仅仅是开卷考试或大作业。思想政治课是帮助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阵地。对于如此重要的课程,其考核制度却不够健全。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自控力差导致的隐形缺勤,无论是以玩手机为代表的惰性型隐性缺勤,还是认为课程好通过,不如学习其他课程的理性型隐性缺勤,教师都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既要利用自我效能给自己带来刺激与激励,也要避免自我服务偏差。要正确认识自我与课程,拥有适度的自尊与自信,避免盲目乐观与悲观。同时,根据蔡氏效应,学生应该养成将未完成的事记录下来,课后完成的习惯。教师引导、辅导员协助、学生自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降低学生隐性缺勤发生的概率。
教师的知识体系要不断更新,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深造,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此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时,他们会达到心流状态,从而降低隐性缺勤发生的概率。同时,根据心理账户理论,当学生可以从课堂上习得在中小学政治课程中没有学到的知识时,当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反应时,当教师将琐碎的知识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时,学生出现隐性缺勤行为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根据职称改革“破五唯”的要求,高校应尽快完善教师职称评定等制度。将课堂学生受欢迎度纳入考核,使教师回归课堂的主战场。进一步改进招聘等相关机制,扩大思想政治类教师队伍规模,这对部分民办高校而言迫在眉睫。要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渠道,拓展教师知识视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督导督察制度,将学生的接受程度纳入教师的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课堂考勤制度,辅导员应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协助完成考勤工作,将隐性缺勤调研常态化。完善考核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类课程联考。与其将递交作业作为考试,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陈述观点。
4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率偏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鉴于隐性缺勤的特性,改变此状态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学生、教师、学校诸方面不断作出努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有效降低隐性缺勤率,从而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三问”,为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15.
[2] 谭璇.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81.
[3] 吴丽翠.大学生课堂非学习行为成因分析[J].教书育人,2016(30):81.
[4] 张娟.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4):21.
[5] 张东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142.
作者简介:胡泊(1984—),男,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隐性缺勤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Z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