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进程与逻辑机理

2021-10-21 15:32阳宏润李文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改革

阳宏润 李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改革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领导改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改革的正确的认知、理念与方法等思想文化的概念集合。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二次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题中之义、破解中国前进发展障碍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发展面临的问题倒逼的结果,改革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经历了初步探索、有序进行、科学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世界展现出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观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5-0071-07

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底气屹立于世界东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P71改革早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识。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改革观。所谓中国共产党改革观,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领导改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改革的正确的认知、理念与方法等思想文化的概念集合。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史观,系统考察中国共产党改革观发展的逻辑理路、历史进程和价值意蕴。

一、改革: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重视改革,并将改革视为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革命”,是有着深刻的逻辑考量。具体说来,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题中之义,是破解中国前进发展障碍的必由之路,这几个方面共同组成了改革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改革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精辟地指出,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P84。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P601。马克思和恩格斯视改革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求,视之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正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的转换和历史方位的前移,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依靠改革实现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改革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精髓要义。

(二)制度逻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题中之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建设和发展成为新的历史课题。由此,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历史课题的转换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挖掘内在驱动力,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不同于社会革命所要求的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改革要求的是同一社会形态下实现制度自我革新,是制度建立后对滞后生产关系的集中改善,而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题中之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的时代体现,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代、国情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激发出活力。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之于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是内在要求科学认识改革与事业、道路之间的关系,将改革作为发展事业、坚定道路的重要方式。

(三)实践逻辑:改革是破解中国前进发展障碍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结合国情深思熟虑的结果。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4]可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进展相比,这一时期我国可以说是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访问期间,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看到: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5]中外巨大的差距使党内高层受到极大震动,也深感压力巨大,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国内外的形势倒逼中国必须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这就是改革的实践逻辑。

二、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演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有序进行、科学发展、全面深化四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历史特征。回看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演进,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前者为后者打开局面、奠定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逐步细化、不断精进,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起着奠基、开创作用,明确了中国改革的原则、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其内容,绘写蓝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进一步细化、推进改革方案;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承既往的改革经验,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新变化,聚焦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关乎全局性、制度性的改革问题,不断创造出更高、更优的生产力,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改革观进入初步探索阶段。

1.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6]P551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详细阐释了改革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7]P370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剧烈变化程度看,都可以看作进行了一场新的革命。在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上,邓小平认为,改革决不能保守迟疑,该改则改;“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6]P204。中国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地步,这既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此外,邓小平还为改革确立了衡量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P705这为改革明确了衡量标准,回答了如何评价改革成效的根本问题。当然,改革不仅需要确立科学的衡量标准,还要有着明确的方向,即是说,改革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需在社会主义框架内稳步进行。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我们现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P309這就表明,中国的改革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这是改革的根本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遭到失败。

2.改革要有全面联动的科学理念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6]P626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改革不是小修小补,而是要全方位的推进,改革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中国的改革从地域上看,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的互动,从内容上看,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联动推进。实际上,邓小平这一全面联动的改革观点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提出来了,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中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6]P358改革开放实施后,党和国家围绕不适应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联动改革。

3.改革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始终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利益固化藩篱和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守成心态”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改革步伐。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改革开放的历程,也就是解放思想,凝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的过程。要在如此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改革开放,难度是巨大的,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邓小平在党内反复嘱咐:“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7]P258面对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开放怕犯错、不敢冒险的现象,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7]P372。必须要时刻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只有这样,改革事业才能蹚出一条新路来。

(二)有序进行阶段(1992—2002年)

党的十四大以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保持战略定力,紧紧聚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共产党改革观进入有序进行阶段。

1.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针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深刻思考,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8]P474。江泽民强调:“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9]P254从江泽民对于改革的理论概括中,可以发现“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是简单地出于对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判断,基于对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2.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发展稳定的协调关系

江泽民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9]P260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的13年,我国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精辟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2]P7简言之,我们要正确把握好改革的节奏,以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

3.改革必须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核心理念

江泽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9]P26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事业,在实践中努力践行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所谓“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即使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好办”[8]P430。因此,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要在这一事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开渠道来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来服务于改革发展事业。

(三)科学发展阶段(2002—2012年)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实现科學发展成为了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改革观进入科学发展阶段。

1.改革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03年9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P375,2010年11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中国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11]胡锦涛深切认识到发展对于党执政兴国、对于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因此将之摆在“第一要务”。因此,胡锦涛要求改革亦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10]P416,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10]P149-150,胡锦涛明确表示改革开放要以发展为目的。简言之,我们应对风险与挑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2.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旨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的需求,增进人民的福祉。胡锦涛对于改革进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有着深刻的阐释,要求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10]P475。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党必须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人民保持血脉联系,获得人民真心实意的支持,为改革凝聚力量,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人心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10]P475,也是改革必须坚持的核心要旨,要把改革开放事业由单纯的党的事业转变成为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团结力量、积聚共同智慧,推动改革事业不断深入发展。

3.改革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科学领导。当然,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论证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改革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03年,胡锦涛在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时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极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不力、举措失当。”[12]P395抗击非典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12]P395,而改进工作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12]P397这就表明中国的改革绝对不是仅仅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还要求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理念。同时,还要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文化、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永续发展。

(四)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出现的新变化,以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很好地回答了改革地位论、价值论、力量论与权变论等问题。

1.地位论: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精准把握国情,形成了改革的新认识。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3]P3历史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靠的就是改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力进行改革事业,使改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识。如今,中国的改革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好改的已经改完了,但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的问题仍需要以改革来破解。因此,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既要看到过去来时的路,也要看到当下正在走的路,而且也要把握好未来要走的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改革就是要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清醒,为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一种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以期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2.价值论: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中心的价值旨归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增进人民福祉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执政追求。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4]P552改革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事实证明,改革的确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进了人民的福祉。所以,中国的改革要继续赓续优良传统,把创造更高、更优的生产力作为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准。不仅如此,中国的改革必须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办事效率和效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改革的最终归宿也就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坚持“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5]P52。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1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坚持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要始终不渝地推动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才能改变中国,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3.力量论:改革是根植于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是核心力量,人民是主体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5]P21,这很好地展现出党的核心地位,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源泉。为了更好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3]P14。不走老路和邪路的关键就是要坚守人民立场,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有精辟的论述,他强调改革进程中的每一次飞跃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7]P21,只有凝聚来自全国人民的力量,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依靠,我们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中国的改革完全凭借一党之力肯定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1]P98。因此,中国的改革必须根植于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力量,必须团结并激励更多的人民成为主力军,才能创造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权变论:改革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

纵观古今中外,变革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关键期、深水期,习近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18]针对当前的国情世事,党中央也在“变”与“不变”中更新改革认知,必须坚持“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13]P20。改革只有坚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中国的改革始终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行的。然而,当前改革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必须要全面的系统统筹推进,必须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必须“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13]P19,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才能高质量的推进改革。简言之,中国的改革既要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步前行,又要做到因时而变、因事而化,牢牢把握改革的主动权。

三、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历史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进行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观。中国共产党改革观的形成,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还具有强烈的世界价值,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肯定了改革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深刻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國、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13]P1改革是当代中国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在关键时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的道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13]P10。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将改革创新精神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最终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18]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与情怀。所以,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务必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于改革全过程。具言之,就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要事先广泛的征求民意,了解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期待。改革的实施过程要紧紧依靠人民,只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开放事业才能一往无前。改革的成效评估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改革的成效好不好,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使改革能更好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

(三)向世界展现出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遇到了新的严峻挑战。然而,实践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成功的秘诀就是选择了改革开放政策,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中国的发展很好地向世界展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有力地反驳了“社会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早产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9]这充分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周天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N].学习时报,2008-08-25.

[5]曹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N].学习时报,2008-1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一九八九—二〇〇八)[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胡锦涛.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11-1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处[N].人民日报,2017-11-21.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8.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0]何锡辉.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理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1]人民日报社.中国道路 成功的道路(“中国在世界眼中”系列报道之一)[N].人民日报,2010-03-16.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CPCs Outlook on Reform

YANG Hong-run1 LI Wen2

(1.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

2.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The CPCs outlook on reform refers to the concept set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formed by the Party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reform,including the correct cognition,ideas and methods of reform.As the “second revolution” of socialism,re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Marxism,an inherent element of the self-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system,and the only way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o Chinas development.Reform is a program designed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he result of emancipating our minds.The CPCs outlook on reform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initial exploration,orderly progress,scientific development,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It has created a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monstrated the CPCs commitment to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and demonstrated the vitality of socialism to the world.

Key words:CPC;outlook on reform

(责任编辑:邱 明)

[收稿日期]2021-06-28

[作者简介]阳宏润(1990—),男,湖南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校党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李文(1963—),男,山西大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社会史和经济史。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改革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