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必经的两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面对青少年各种各样的成长难题时,难免会感到困惑。如何帮助他们化解教育难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栏目将聚焦家长及教师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家校共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结合实际,用专业的知识助力解决问题,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初中年级的一名班主任,班级内有些“个别生”的问题,实在让我感觉无从下手,不遵守课堂纪律、欺负同班同学、不经同意拿别人的东西、不按时交作业……我也试着用谈话的方式,但收效甚微,要么表现得满不在乎,要么口头跟我说会改正,实际依旧我行我素。我还向家长反映了这些问题,但孩子没什么根本性改变。这该如何是好呢?
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实践中,很多班主任非常头痛的问题之一是班级中的“个别生”问题,他们经常被班级少数(甚至只有1~2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所困,甚至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这些“个别生”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个体教育、集体教育和协同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下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个别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形成原因,以便能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著《正面管教》中的“错误目的”理论认为,大多数的行为问题孩子都是自信缺失的孩子,大多数行为良好的孩子都是拥有自信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该理论认为,自信心主要来源于归属感和价值感,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就拥有自信,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就缺乏自信。此外,该理论还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主要基于4个原因,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之争、寻求报复和自暴自弃。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位班主任所在班级的行为习惯不良的“个别生”,应该是自信缺失的孩子,或者说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的孩子。其行为习惯差、经常不经同意拿别人的东西、搅乱班级纪律等行为,主要是为了寻求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以满足其归属感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与教师的权利之争中获胜而满足其价值感。当然,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以及其早期的学校教育,也可能是其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外部原因。因此,对于这类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只能从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入手,从家校协同育人入手,而不能简单地从纪律约束和严格管理入手,也不能从简单的要求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入手。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策略方面,班主任可以找这些孩子做一次深度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现实困难,以及需求和期待。然后,在了解孩子和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寻找孩子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班级中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岗位和责任,以满足其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进而提升其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之后,其行为自然会得到改善。
集体教育也是解决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教育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说,一切教育的原则都可以归结为平行教育的原则,也就是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同步,平行进行的原则。集体教育的原则要求我们在集体中,为了集体进行集体教育,一旦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完成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集体中受到教育,进而改善其行为。在集体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等方式,让同学们寻找这些同学的优点,对其积极行为进行鼓励,并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家校协同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策略。但是,家校协同育人不能简单地让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在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具体的做法是,班主任可以牵头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充分地沟通和表达,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改进措施,家长、孩子和老师各负其责,共同帮助孩子改进和成长。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安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