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航 孟祥发 宋杰(通讯作者)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工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国民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根据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现阶段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全国范围内18岁及以上的青年男性和女性的身高、体重均呈增长趋势,全国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严重肥胖的人口数目跃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超重、肥胖增长变化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肥胖问题,并且肥胖人数呈现出增长趋势。肥胖会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智力造成不良影响。生理方面如:平足、膝内弯、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抗病能力常低于同龄人等。心理方面如:青少年肥胖者易成为集体中被嘲笑捉弄的对象,恐惧和不安等情绪容易使青少年肥胖者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影响其正常交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是有效的、健康的减肥手段。大学体育课堂作为人生最后的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安排,就成为观察超体重大学生对运动兴趣表现的理想环境,本文以淄博部分高校的超体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体育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情况,以及对具体运动项目表现出来的兴趣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提高超体重大学生的体育课利用效率,增加对运动的热爱,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改进超体重大学生现在的身体状况。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从各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体质测试中挑选出因为身体肥胖而无法正常通过测试的学生,通过其自主报名作为初步研究对象。并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参与测试人员进行详细分组,筛选出身体质量指数(BMI)在30以上,脂肪率在33%以上的学生,按照其兴趣方向与实际身体状况分为混合、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班进行观察测试。
针对淄博部分高校2017、2018级超体重大学生体育课制定符合身体实际情况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在不干预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进行课上跟踪调查,重点观察超体重大学生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课堂行为表现情况,并随机从健身班中选取3名至4名学生作为样本测试其各阶段的运动心率,绘制运动心率曲线,以便观察分析,并且积极利用课上、课下休息时间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学生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以及缺乏运动兴趣的原因。
本次研究采取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从单一的关注结果,变成关注学生情感、学生意志、学生体能和团队合作等更多方面,并且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下,教师的课堂组织更加多样化,也有了更为规范的教学行为和符合超体重学生适宜的教学负荷,这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积极作用。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目前自身的优势以及尚需努力的方面。
通过对4个健身班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听取老师讲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课程基本部分的讲解示范阶段出现一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自主练习阶段出现一部分学生不主动去练习,出现懈怠的行为现象。
运动心率曲线能够更加精准的反映出超体重大学生在课堂各个阶段的实际运动负荷,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其课堂表现情况,进而完善课堂结构,设计出更适合超体重大学生的体育课堂,提高其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
观察图1、图2可以看出超体重大学生的心率最高点多集中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即前20分钟,随后便出现开始下降的情况。由此可看出超体重学生的运动负荷最高出现在准备部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表明在课堂基本部分学习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时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图1
图2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中等运动负荷到高运动负荷能明显的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中等运动负荷对提高爆发、速度、柔韧有较为显著的效果,高负荷的运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耐力有很好的效果,当心率变化值处于110-170次/分范围时,运动强度越大则心跳就越快,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所以心率可以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运动心率曲线对反应课堂学生实际表现情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动作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动作简单,多数学生能够轻松应对,并且时间段位于课堂的开始部分,超体重学生的身体机能处在较高水平,运动动机较高。
(1)学习群体的丢失。
运动兴趣的形成通常由学生自己组成的“第一集团”来进行培养的,并且这个集体通常是一个较小的集体组织(以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班为例),因此,这个集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较高的活动效率和温暖度。但当运动变成了体育教学后,这种亲密的小团体则被学校的编排的教学班所取代,而这种教学班与运动的第一集团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温暖度和效率方面都会相差很多。
(2)运动兴趣的缺失。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限制,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相对较低。超体重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运动兴趣相对正常体型的大学生更是缺乏,便无法在教学课堂中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主观因素。
通过对部分超体重学生的访谈得知,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确肥胖带来的危害,希望通过合理的运动改善自身体质,但由于自身运动技能水平有限,感觉自己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够,怕被别人讥笑,自尊心较为脆弱,在主观程度上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产生畏惧感;还有就是自主练习阶段多集中在课堂开始的40分钟至70分钟时间段,由于超体重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较差、运动动机较弱,所以在这一时间段学生的懈怠性增加,出现不积极练习的现象;另外,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没有获得良好的减肥效果,产生消极的情绪,通常来说,超体重大学生体育锻炼需在30min以上才会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
(4)客观因素。
现代的很多大学生在来到大学之前,将全部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在体育运动参与方面相对匮乏,超体重的学生更是这样,无论是运动技能的掌握方面、肢体动作协调方面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都相对较差,因此这部分学生的练习动机稍显欠缺。本文研究对象多为90后,由于当时国家政策因素,研究对象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家庭因素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随着普通高校扩招的继续,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针对超体重大学生体育课堂现状及数据分析得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结构,针对超体重学生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适当降低准备阶段的运动负荷,让超体重大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和体能来投入基本部分,以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必要时,采取外部干预,言语上进行督促,迫使其保留体能,从而让超体重大学生更好的养成对运动项目的热爱,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超体重学生身体素质与正常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化,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综合掌握教学班级里学生的整体情况,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和具体实施当中要切合健身班超体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在课堂上运动技术动作的完成能力进行授课,这样才能慢慢的提高课堂的整体学习效率和增强学生的运动成就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让超体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负荷的运动项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运动快乐体验的同时,增进身体健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新动作的传授方面,要有耐心,尊重超体重大学生的身体差异,技术动作由简入繁,一步一步的传授给学生。在评价学生方面要采取鼓励性质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要重点观察每位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的提升幅度,必须切实观察到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进步的幅度。
通过对普通高校超体重大学生体育课堂的行为表现以及样本的心率曲线分析发现,多数超体重大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开始阶段存在较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受动作的难度、学习群体、运动兴趣、运动自主性、自身身体状况、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这种积极性难以维持很长时间。在课堂的基本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超体重学生自身的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项目技能时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低下,进而无法养成对运动项目的热爱,体会不到运动项目的乐趣。
普通高校教师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学时应着重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改变传统教学结构、采取多元化评价形式,让每位学生体会到运动项目的乐趣,成为体育运动的主体,还原或增加各运动项目的竞赛制度。
大学体育课作为人生最后的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安排,对超体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超体重大学生的优秀的意志品质,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帮助超体重学生改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要督促超体重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