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风沙区牧草需水规律的研究

2021-10-21 05:29刘世国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率耗水量土壤水分

刘世国

(北票市农业农村局,辽宁 朝阳 122100)

牧草是辽北牧区的重要经济作物,辽北风沙区十年九旱,严重影响牧草产量,制约着当地牧区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和缓解人工饲料草场的灌溉用水困境,在有限的水资源下,科学规划、合理灌溉对推动辽北牧区水利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苜蓿作为高耗水作物,其耗水规律与生产特点不同于一般农作物[1],在辽北风沙区种植面积较大,是当地发展畜牧业需要的主要经济作物。微喷灌溉作为牧区主要发展的一种新型灌溉方式,与漫灌相比,产量提高15%~19%,节水10%~4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5%[2-3];与喷灌相比,节水效果更高,喷洒更精准;与传统沟灌相比,微喷灌溉能够节水50%~70%[4]。因此,通过研究分析微喷灌溉对苜蓿的生长、耗水及产量的影响,探究辽北风沙区苜蓿的需水规律,提出当地的微喷灌溉制度,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苜蓿灌溉制度、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于2020年在辽宁省阿尔乡灌溉试验站数据采集点(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后新秋镇黄花甸子村)进行。阿尔乡灌溉试验站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且雨热同期,春季盛行西南风,风大而频且多沙尘,干燥少雨蒸发快。供试牧草为苜蓿,对试验地块进行旋耕、翻平耙细,起垄作业前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有机肥(畜禽粪、堆肥、土杂肥等)1000 kg均匀撒入地块后进行翻耕耙平,使基肥均匀混入土中,旋耕深度25~ 30 cm。土壤表层(约5 cm)温度达到12℃左右开始播种,播种同时施氮磷钾复合肥30 kg底肥。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2个处理,在播种后灌保苗水225 m3/hm2。在此之后,以不灌溉的雨养处理(CK)作为对照,再设置微喷灌溉(SI)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6个小区,灌溉处理在各生育阶段设置的灌水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0~6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率)的60%,各生育期的灌水控制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90%。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土壤含水率。苜蓿播种后,在每个处理小区中部埋设自动墒情监测仪,监测土壤含水率,每个点监测5个深度,监测深度分别为10 cm、20 cm、30 cm、40 cm、60 cm。

(2)灌水量。采用水表观测,记录每次灌水前后的水表读数、灌水时间以及灌水日期。

(3)降雨量与蒸发量。降雨量与蒸发量通过试验站自动气象站测定。

(4)植株生长性状。①株高:采用直尺观测挂牌苜蓿的株高(每小区5株),每15 d一次。②干物质重量:在各生育期结束后,在每个小区内选择非挂牌的3株(长势一般,可代表小区的平均水平),用天平(精度0.01 g)分别测定其地上部分的干物质重量。取整个植株样品(地上部分)在105 ℃杀青0.5 h,然后在温度80 ℃下烘至恒重,称量植株干物质重量。

(5)产量。理论产量:每小区取1 m2内的所有苜蓿,称量重量,折算到每公顷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生长期内降雨量、蒸发量分析

苜蓿生长期内降雨量、蒸发量如图1所示,2020年苜蓿生长期内累积降雨307.2 mm,其中6月、7月和8月分别降雨5次、4次和13次,月降雨量分别为45.4 mm、53.8 mm和208.0 mm;6—9月累积蒸发量为687.5 mm,其中6月、7月和8月月蒸发量分别为240.4 mm、220.6 mm和133.2 mm。

图1 苜蓿生长期内降雨量、蒸发量

苜蓿生长期内,根据试验的灌溉设计,微喷灌溉试验区分别在7月14日,7月23日,8月4日,8月11日,8月18日和8月25日土壤含水率达到灌溉设计下限时进行补充灌溉,累计灌水6次,单次灌溉水量分别为782.55 m3/hm2、675.75 m3/hm2、726.75 m3/hm2、553.80 m3/hm2、345.15 m3/hm2和640.65 m3/hm2,累计灌水3724.65 m3/hm2。

2.2 苜蓿生长期内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分析

苜蓿生长期内土壤含水率随种植时间的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SI处理受灌溉影响,土壤含水率呈周期性变化,灌溉结束时,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率的90%,在作物的消耗和土壤蒸发作用下,土壤含水率持续下降;苜蓿生长期内,灌溉前土层0~10 cm含水率一般为12%~16%,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15%~20%,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同时表明,表层土壤水分较深层土壤散失更快,在一次灌水周期内,0~10 cm土层含水率为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70%~80%,7月气温较高,降雨量较少,土壤含水率在垂直方向变幅较大,进入8月后,气温较7月份降低,降雨量增加,土壤含水率在垂直方向变幅减小。

CK处理0~10 cm土层含水率一般在11%~14%,3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13%~20%,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0~10 cm 土层长期处于土壤水分亏缺状态;从图2(b)中可以看出,表层0~40 cm内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小,说明在无灌溉条件下,尤其是降雨量较小的7月份,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处于长期亏缺状态。在苜蓿生长期内,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分别为1.95%、2.08%、2.96%、5.29%和6.45%,表层土壤含水率稳定,变化较小,这是由于在无灌溉条件下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后缺少补充,土壤含水率一直较低,降雨补充后很快被作物吸收、蒸发和向下层渗漏,深层土壤水分在降雨补充后,耗散速度慢于表层土壤,起到一定的存蓄作用,因此,含水率变幅较大。

有灌溉条件下,SI处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值分别高出CK处理31.90%、40.70%、39.70%、26.40%和0.02%,可见灌溉使表层0~20 cm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约40%,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补充作用,SI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均值达到18.60%~20.11%,约为田间持水率的75%,为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分条件。

图2 苜蓿生长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

2.3 苜蓿生长期内株高动态变化分析

苜蓿生长期内株高随种植时间的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CK处理和SI处理均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 趋势,CK处理在8月18日达到最大,株高86.4 cm,收获前(8月24日)株高减小到82.7 cm,减小3.7 cm;SI处理8月11日时株高达到峰值96.3 cm,收获前减小到92.1 cm,减小4.2 cm。整个生长期内,SI处理下苜蓿的株高始终高于CK处理,在7月23日和 8月11日处理之间差异达到峰值,分别为12.93 cm 和11.93 cm,8月11日后处理之间差异减小;在收获前,处理之间差异又出现增大的趋势,SI处理较CK处理高9.47 c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尽管灌溉与不灌溉处理株高差异明显,但两种处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图3 苜蓿生长期内株高动态变化

试验说明灌溉(SI处理)和雨养(CK处理)条件下,作物生长仍保持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灌溉对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变没有影响作物的生长进程,但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产生了影响;灌溉促进了植株生长,雨养条件下,苜蓿在缺水时生长受到抑制,在降雨补充土壤水分后,恢复生长,株高峰值较灌溉处理条件下推迟;不同处理株高达到峰值后均减小,灌溉处理条件下,株高减小缓慢,即对植株的衰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4 不同处理对苜蓿干物质重量的影响分析

苜蓿花期和成熟期灌溉和雨养处理下植株地上干物质重量如图4所示。SI处理地上干物质重量最高达到26.83 g,CK处理为16.92 g,SI处理显著高于CK处理,高出近58%,但两种不同处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灌溉有助于促进苜蓿干物质重量累积,为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图4 花期和成熟期苜蓿干物质重量

2.5 苜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生产率分析

苜蓿产量、全生长期内耗水量和水分生产率如表1所示,灌溉处理条件下耗水量和产量达到6135.00 m3/hm2和12.26 t/hm2,分别是CK处理的1.41和2.55倍,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SI处理水分生产率为2.00 kg/m3,低于CK处理,约为CK处理的55.62%,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说明,灌溉可显著增加苜蓿产量,但同时显著降低了水分生产率。

表1 不同灌溉处理产量、耗水量和水分生产率

2.6 苜蓿生长期内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

SI处理苜蓿生长期内耗水规律如表2所示,苗期、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苜蓿日耗水量分别为1.30 mm、5.25 mm、10.75 mm、12.26 mm和16.17 mm。

表2 灌溉条件下苜蓿耗水规律

SI处理增产效益明显,根据本次灌溉试验结果,应在苜蓿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各灌溉一次,成熟期灌溉3次,单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间持水率的相对含水率作为依据,灌溉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额约为375 mm,即3750 m3/hm2。

3 结 论

(1)灌溉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表层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尤为明显,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约40%,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值达到18.60%~20.11%,为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分条件。

(2)灌溉有利于促进植株生长,株高达到峰值后减小缓慢,即对植株的衰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灌溉能够促进苜蓿干物质累积,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

(3)灌溉条件下耗水量和产量达到6135.00 m3/hm2和12.26 t/hm2,显著高于雨养种植;但水分生产率为2.00 kg/m3,低于CK处理,即灌溉有利于获得高产,但不利于提高水分生产率。

(4) 灌溉条件下苜蓿苗期、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苜蓿日耗水量分别为1.30 mm、5.25 mm、10.75 mm、12.26 mm和16.17 mm。根据灌溉试验结果应在苜蓿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各灌溉一次,成熟期灌溉3次,单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间持水率的相对含水率作为依据,灌溉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额约为375 mm,即3750 m3/hm2。

猜你喜欢
水率耗水量土壤水分
故城县五角枫耗水特征研究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水平井油水两相流持水率测量方法实验研究
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
不同粒径与添加比例的复合菌糠对土壤吸水-持水能力的影响
衡水湖湿地芦苇的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太行低山区荆条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
白条党参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黑土区农田尺度田间持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滴灌对苹果和梨树周年耗水规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