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大:悠悠米香里的百年传承

2021-10-21 08:12刘怡然责任编辑杨芝
宁波通讯 2021年16期
关键词:米店肉包老字号

文/本刊记者 刘怡然 责任编辑/杨芝

(上图)王升大量米器具上的“升”字多一点表示卖米要给人多一角。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在宁波就有这么一家从米店起家的老字号——王升大。因为经济实惠,老底子宁波人提起王升大都会记起这么一句话,“买米要买王升大,布衫袖子当米袋。”从1889年到2021年,一代接一代的传承,让王升大这个品牌历久弥新。从卖大米到售卖各类米制品,如今提起王升大,除了过硬的口碑、可口的味道,市民们津津乐道的还有每个月的米食节主题活动和不时推出的新产品。百年风雨中,王升大米香依旧,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西乡凤岙老街上王升大米号的漫画图。

“做生意不要只看眼前,要让利给顾客”

王升大的创始人名为王兴儒,1864年出生于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宁波西乡青垫王鹭鹚王家自然村(现海曙区集士港镇万众村)。他曾在广德湖以鸬鹚捕鱼为生,因为勤劳肯干攒下了一些家底。王兴儒为人宽厚,村里的村民有时急用钱,会将自家稻谷卖给他换钱,一来二去,王兴儒家便囤积了不少稻谷。为了处理家里多余的稻谷,他摆起了米摊,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1889年,王兴儒在西乡凤岙老街上开了家米店,名为“王兴记”。

王兴儒总是叮嘱伙计,卖米时,量米后米尺留一角不抹平,让利于客。这家王兴记米店靠着“诚信惠人、童叟无欺”的经营准则,渐渐成为一家远近闻名、生意兴隆的米号。来买米的顾客亲切地唤这家店“王升大”,“王”是姓,“升”是量米工具,“大”在宁波有多一点的意思,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这里卖的一升米总比别的店家要多出一些。叫的人多了,王兴儒便顺势将米店改名为“王升大”。

米店的经营蒸蒸日上,王兴儒逐渐积累了一定财富。乐善好施的他经常主动济困扶贫做善事,不仅赊账卖米给青黄不接、急需粮食的饥饿百姓,还在凤岙到集士港一带的田畈路边、沿河桥畔,出资建造了多座凉亭供人歇息、避雨。

王兴儒过世后,接手米店的是他儿子王阿林与孙子王阿其。两人谨遵他的教诲,“做生意时要让顾客得利,自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挣了钱不能乱花要懂得回报社会”,生意一直比较兴隆。王升大米店还曾在战乱年代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供应大米。只可惜乱世中从商不易,两次巨大的打击让王升大逐渐没落。一次是40岁的王阿林被土匪“劫财神”绑架到深山,王家耗尽家财将他赎回,导致“王升大”元气大伤。另一次是在1941年,日本侵略者进入横街凤岙时,店铺惨遭横祸,被劫掠一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升大店铺改名为凤岙合作商店,归为国有。兴盛一时的“王升大”从此成了宁波人的回忆。

“祖辈传下来的事业,我要努力做到更好”

王升大的第四代传人叫王贤定,因排行第六,小名唤作“六宝”。出生于1958年的王贤定,很长一段时间并不知道“王升大”这个品牌。但巧合的是,他也从事粮油经销生意。初期王贤定的粮油生意兴隆,但由于不喜应酬,渐渐地,王贤定手中的货源逐渐被其他经销商瓜分,他便想着做出自己的品牌。可创立一个品牌谈何容易。这时,母亲汪杏花提醒他,可以做祖辈留下的“王升大”品牌,那时他才知道原来他与米的缘分早在一开始就已结下。

1989年,时隔40年之久,“王升大”终于重回王家传人的手中。1996年,王贤定注册成立宁波陆宝食品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在当地工商部门的指导下,注册了“百年王升大”的商标。

秉承着“童叟无欺,诚信经营”的家训,王贤定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创业路。2008年,“百年王升大”获评首批浙江老字号。同年,王贤定开始筹备建立王升大博物馆。仿古特色的博物馆在海曙高桥新庄村的厂区里一点点成型,并于2013年正式揭牌。整座王升大博物馆有三层,一楼展厅进门处还原了百年前凤岙老街王升大米号的交易场景,正厅设置榨油坊、碾子房,在这里游客可以撸起袖管推石磨、拉石碾、鼓风箱、打稻谷,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可以沉浸式游览。二楼展厅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各种农具,墙上挂着一幅清代《御制耕织图》复制品。三楼展览的内容包括王氏入鄞、创建王升大、家道中落、重振王升大四个部分,讲述了王升大米号百年兴衰的历程。

让更多人知道王升大、了解王升大是王贤定建馆的初衷之一。现在王升大博物馆既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也是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了解到王升大代代传承的精神,更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2012年,王升大粮油加工技艺入选宁波市级非遗项目,王贤定成了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怀着一颗真诚服务的心做生意,“王升大”这个品牌逐渐获得新老顾客的青睐。

(左图)王升大的猪油汤圆用水磨粉和猪油芝麻制成。

(右上图)王升大博物馆是一幢飞檐翘角的三层仿古建筑。

(右下图)王升大博物馆一楼展厅进门处还原了百年前凤岙老街王升大米号的交易场景。

“不断创新,才能让老字号焕发生机”

“为了丰富顾客的游览体验,也为了盘活博物馆这个资源,现在王升大每个月会按照时令制作、售卖米制点心,让顾客既能买又能做。”王科路是王贤定的儿子,也是王升大的第五代传人。作为一个“80后”,王科路对发展老字号有着各种新鲜想法。

除了粮油调味品,王升大售卖的老底子点心亦广受好评。正月的汤圆、二月的状元糕、三月的青团、四月的乌饭、五月的粽子……每个月,在王升大博物馆门口都会举行热热闹闹的米食节系列活动,不添加防腐剂的时令点心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购买、参与活动,还有不少单位来这里包场举办团建活动。

离王升大博物馆不远处,王贤定、王科路父子俩承包了十余亩地,作为博物馆游览的补充延伸。“其中一部分种了稻谷,其余的用于中小学生参观体验,以及欣赏鸬鹚捕鱼表演。”王科路介绍道,“我们想打造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空间,让顾客能够带着孩子一起来,从细微处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粮食。”生在祖祖辈辈都与粮食打交道的家庭,王科路对于节约粮食感触颇深。

去年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王升大的销售额仍在稳步增长,达到1000万元左右。王科路告诉记者,王升大的产品销售基本都在线上完成,一般是顾客打电话、发微信到厂里预订商品,线下店面并没有铺开。但下一阶段,公司准备上新鲜肉包,可能会借助开鲜肉包铺子打开线下销售市场。

好品质铸就好口碑,好口碑沉淀好品牌。在王科路看来,上新品有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好肉包一定要用好材料,猪后腿肉、精白面、食用油,这样算来肉包的成本在3元一个,相对于目前市场上的肉包售价有些偏高。“我们正在改进配方,希望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再压缩一点成本,让大家能吃上实惠品佳的肉包。”为新品忙碌的同时,王科路还积极与电商对接,希望能增加王升大产品的直播带货频率,扩大线上销售渠道。

不远处的工厂里,茶色的灰汁团刚刚蒸熟出笼,袅袅烟气里,呈现出一种略带透明的色泽。趁热咬上一口,清甜而不腻人,口感Q弹带着些韧劲,再嚼上几下,独特的草木灰香味便溢满唇齿之间。8月正是王升大灰汁团热卖的时候,产品供不应求。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王升大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立足根本,把简单的事做到最好,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稳步向前。

掌门人说

王升大第五代传人 王科路:

做好一件事,很简单也很难。简单是你只要去做就行;难在于你要用心去做。譬如我们小时候夏天常吃的木莲冻,做起来很简单,但做好吃很难。怎么搓木莲子、糖用白糖还是红糖都有讲究,每一步都到位才能做出宁波老底子的好味道。传承好老字号,需要平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既不丢掉传统,又能顺应当下潮流,让更多顾客喜欢。

猜你喜欢
米店肉包老字号
百年老字号
父亲
米店三问
高米店北B1
中华老字号 百年福同惠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TEST OF TIME
肉包和香蕉
谁变成了“大肉包”
谁变成了“大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