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科技感十足的“社区AI(人工智能)食堂”走进上海虹桥街道百姓的生活。
与传统社区食堂相比,这家位于上海虹桥路1004号的社区AI食堂实现了“AI智能化经营”:机器人厨师精准控制油盐摄入和营养搭配;收银机智能化识别餐食并计算餐费;顾客“刷脸”就能付款……用餐高峰时段,许多附近的居民和白领纷纷前来排队就餐,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精美的餐食,还有这全国头一道的“科技盛宴”。
社区AI食堂与普通社区食堂究竟有何差别?“机器人烹饪”是居民的第一感受。在社区AI食堂133平方米的店堂里,专门划出了一个自助生产区,可以烹饪1000多道菜品。
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中央工厂出品的净菜放在指定位置后,无人机械臂会将净菜放入对应的智能烹饪系统,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收汁回温,一般蔬菜烹饪时长为3~5分钟,炒菜类荤菜烹饪时长为5~8分钟,焖炖类荤菜烹饪时长为20~30分钟,这里可同时烹饪100份菜品。烹饪结束出餐后,无人机械臂会将餐品放入菜盘,供用餐者自助取餐。
“社区AI食堂内的数字化烹饪可以模拟中餐八大菜系,自动分菜、自动打包。”社区AI食堂运营方、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李明介绍,社区AI食堂的烹饪系统则能根据算法精准控制油盐摄入,调节菜品的温度和湿度,同时提供菜品的营养分析,为老年人、白领等不同的人群提供参考。
一旁的无人面档区,可提供各种面食。用餐者只需要将碗放在“取面位”,无人机械臂便能“感知”订单来了,去压面机前取面放入汤篓自动烹饪,将面倒入碗内后,面碗自动运至面汤龙头前加汤,并自动出餐。同时,还配有十多种自助浇头可供用餐者自行选择。下单后从面粉变成浇头面,只需不到2分钟。
自7月19日试运营以来,虹桥社区AI食堂一直人气不减,日均客流约200人次。社区居民对其接受度超出大家的预期。
目前,这家社区AI食堂的自助中餐区和无人面挡区都是采用了自助结算的方式,就餐者只需将餐盘放置在结算区,系统就可以识别每道菜品的价格,并算出总价。
与带芯片的盘子不同,这家食堂使用的盘子是可降解的一次性餐盘,系统是如何识别的呢?
社区AI食堂结算系统采用的是智能视觉结算,用餐者只需将餐盘放在AI识别智能结算台上,摄像头自动抓取菜品图片,和系统中的图片样品进行比对,识别菜品价格。为了更快速地结算,工作人员会提前将一碟菜样放在餐盘的不同位置,一种菜品大概会更换9次位置进行图片采集,增加识别的准确度。
社区AI食堂工作人员表示,芯片会增加盘子的重量,轻便一些的可降解盘子更适合老人使用。用完之后可以直接回收降解,也保证了用餐的卫生安全。
系统算出价格后,用餐者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数字人民币等方式支付。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也可以直接刷老年卡。据悉,社区AI食堂联动养老系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用餐优惠。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韩军燕介绍,在社区AI食堂用餐,政府给予的助老补贴可在支付时进行直接减免。在后台,银联也为食堂提供了用户积分、对账以及综合管理等相关服务。
对于老年人可能忘记带卡或者卡易丢失等现象,食堂还会帮助老年人进行人脸识别,绑定个人信息,下次结账直接刷脸就可以了。
就人脸的隐私安全问题,李明说:“平台不储存用户信息,由银联作为终端支持,我们把用户信息传输到银联,形成有效交易。我们也不会强迫老人录入信息,老人也可以使用现金。”
图/ 中新网
无人机械臂将面放入汤篓自动烹饪(图/中新网)
“社区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吃饭的问题,大热天不用自己做饭,而且价格便宜,还能直接刷老年卡优惠支付。”年逾古稀的关阿姨住在附近,试营业以来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关阿姨所在的虹桥街道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区,截至2020年底,社区户籍老年人口19 201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8.4%,其中百岁老人9人,孤寡老人137人,独居老人1131人,社区老龄化呈现“程度深、高龄化、独居多”的特点。
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切实满足他们的餐饮需求,上海一直在进行生活数字化转型探索。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一批解决老年人就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AI食堂就是上海鼓励发展的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重要场所之一。食堂由街道统筹,开在居民家门口,不仅能解决老人就餐需求,部分社区食堂还面向社会开放,为周边人群服务。
“技术跑得快,也要‘等一等’老年人。”上海市商务委服务业发展处副处长徐建春表示,社区AI食堂专门加入了适老化技术的应用,餐食营养结构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在结算的时候还专门加入了老年卡的消费使用,用科技手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度,守护特大城市的袅袅烟火气。
社区AI食堂的出现,为上海养老助餐、便民服务增添了一抹科技元素。据悉,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初步规划在全市推广100个社区AI食堂。目前,熙香也正在跟园区、写字楼、养老机构进行积极沟通,初步计划到今年底推出10至20个社区AI食堂。(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