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伟 ,区又君 *,温久福 ,李加儿 ,李益民 ,朱先明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0;2.中山市世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00)
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隶属于鲻形目、马鲅亚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俗称马友鱼、午鱼,是一种暖温、广盐性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目前四指马鲅养殖已经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现通过对四指马鲅病鱼进行采样与检测,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建议,供大家参考。
在珠三角某四指马鲅养殖场,共有2 口池塘,面积均为 6 670 m2,水深 2.0~2.2 m,池塘配备 4 台增氧机。于2020 年6 月初放苗,苗种规格为1.5~2.0 cm,每 667 m2养殖 7 500 尾。2021 年 3 月 15 日拆除冬棚,3 月底通过拉网方式收获第一批四指马鲅约2 000 kg。
2021 年4 月初,四指马鲅开始患病并死亡,最初每天病鱼十几尾,后每天发病数量>100 尾,在10 d 内病鱼总量约700 尾。
池塘水体盐度为11,中午水体温度为28.1 ℃,上层水 ρ(溶解氧)为 7.35 mg/L,pH 值为 7.98~8.08。透明度为15~20 cm,池塘水较浑浊。
病鱼体质量为107.1~295.5 g,主要症状为体表两侧鳞片脱落,背鳍、腹鳍和臀鳍充血,尤其在尾柄部出现多个“疖疮”突起状病灶。症状较轻的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在尾鳍基部有小的突起状病灶。
病鱼最初显示“疖疮”突起状病灶,待病灶发红、组织液流出时已到发病晚期。“疖疮”病灶处表面突起明显,鳞片脱落,病灶内部肌肉溃烂、红肿,可深及鱼骨,见图 1(a)(b)(c)(d),图中圆圈处为“疖疮”状病灶。
图1 四指马鲅病鱼
病鱼鳃丝表面正常,无糜烂,无泥沙等杂质,无寄生虫。肝脏呈灰白色,空肠空胃,肠道呈白色,无明显发红或积液。体腔内和内脏器官上均未发现大型寄生虫,脾脏肿大。见图 2(a)(b)。
图2 四指马鲅病鱼内脏特征
分别取 3 尾病鱼(A、B、C)体表病灶处鳍、肌肉及肝、肠等内脏样本,并加入少量无菌水,研磨匀浆后吸取0.1 mL 涂布到平板上,再贴上各种药敏纸片。使用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和麦迪霉素等12 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
经过48 h 恒温培养,观察并记录抑菌圈直径大小,发现部分抗生素抑菌效果明显。通过抑菌圈的直径分析病原菌对各种药物敏感程度,发现有部分样品对麦迪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头孢噻吩、恩诺沙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状态。抑菌圈数据表明,抑菌效果表现为诺氟沙星>氟苯尼考>麦迪霉素>庆大霉素。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 年1、2 号》文件,大部分抗生素如诺氟沙星、麦迪霉素、青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类等均已禁止使用。根据药物的敏感程度和水产用药明白纸的要求,可以推荐使用的药物是氟苯尼考。不同抗生素药物对病鱼组织的敏感反应见表1。
表1 不同抗生素药物对病鱼组织的敏感反应① mm
从病鱼症状来看,鱼体尤其是尾柄部位的皮肤及肌肉组织呈现出发炎症状,生出1 个或几个类似“疖疮”的脓疮,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病灶内细菌繁殖与增加,肌肉组织逐步化脓形成脓疮,脓疮内部充满脓液和大量细菌。病灶处软化,向外隆起,有柔软浮肿的感觉,这与“疖疮”症状相似。
通过初步检测和药敏试验,分析此次四指马鲅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细菌感染。结合养殖管理情况发现,该池塘的冬棚较早撤掉可能会造成水体温差较大,鱼的摄食强度小,鱼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另四指马鲅属于应激强烈种类,拉网捕捞会造成体表擦伤;同时,拉网拖底造成底泥中有机质和病原菌上浮到水体中,水质变差,病原菌繁殖,进而感染鱼体伤口。
在四指马鲅的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水温,通过营养供应和水质调控,提高鱼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在捕捞时,应尽量在短期内收获池塘内所有的鱼,以免造成受伤鱼的感染。在拉网后,可以使用漂白粉、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勿使鱼体受伤,均可减少此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