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十单元练习题

2021-10-21 11:27黑龙江省大庆市四十四中学肖寒凝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6期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十四中学 肖寒凝

1.中共八大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得出上述认识是基于

( )

A.建立新中国的需要

B.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右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

(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D.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3.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

( )

A.建立了土地私有制 B.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4.如果说美中战争是美国和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全面较量的话,那么可以说结果是不分胜负。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很多,可以说它是一个预料之外的胜利者。这表明这场战争

( )

A.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 B.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6.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7.《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第三次大革命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

( )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1949年5月28日,上海人民币兑换银圆的比价为600∶1,到1949年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圆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 )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

B.人们对银圆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9.周恩来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外交家。曾有记者对其外交活动评论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材料中的“会议”应该是指

(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日内瓦会议

10.下面是1949年至1957年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的统计图。造成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B.宪法颁布后明确立法方向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国家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1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了会议。由此可知

( )

A.此次会议的召开打破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B.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此次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2.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方针实施的历史背景是

( )

A.全面完成“一五”计划

B.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C.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抗美援朝

14.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 )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C.个人崇拜是十年内乱的主题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15.“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甚至剥夺生命等。这

( )

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

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

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16.1962年,诗人戈壁舟发表了《新北邙行》组诗,其中写道:“彩霞里伊水似凤舞,白云中洛河如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囱森林,座座工厂似战舰成队,成队的战舰呵,开始了万里航程!”诗歌直接反映了当时

( )

A.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B.中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

C.中国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D.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17.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1955年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的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 )

A.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B.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D.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18.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19.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在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但到1956年底,其他经济成分被消灭,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0.中共八大指出,当时中国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决定

( )

A.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大办人民公社,扩大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

D.对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开始调整

21.1959年,西安地质学院有个学生这样描述当时的一种现象:“怪哉!怪哉!面黄肌瘦,什么病?经名医诊断,所用药料甚大,面粉25斤,大米20斤,大豆3斤,一月服完,三个月后病就好了,病人哀求医生说请你调换药料吧,此药实在难买。”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发展

C.西方的经济封锁

D.人口的过度膨胀

22.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相互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打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

A.万隆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日内瓦会议

23.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正确理解是

( )

A.两国结束对抗

B.中美结为盟友

C.多边外交开始

D.推动中日建交

24.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统计表(单位:万个)。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25.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的《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1961—1962年度,城镇粮食销量争取比上年度减少30亿斤至40亿斤。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八字方针”的调整

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左”倾思潮的影响

26.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足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

D.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所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8.邓小平曾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有差距,但不太大。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究其原因主要是

( )

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冲击

C.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有重大失误

D.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29.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30.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3.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34.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B.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C.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35.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

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第一年19504.5164.0419.61189.3第二年19766.3196.9477.01563.1第三年16969.2170.9410.41214.7

A.1949—1951年 B.1957—1959年

C.1967—1969年 D.1978—1980年

36.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37.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A.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

B.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C.确定邓小平为党中央的领导人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9.有人说:“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材料中的“这次全会”

( )

A.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0.1985年,全国规模的平反“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约三百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这表明

( )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迈入新阶段

D.国家长治久安局面已经形成

4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42.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43.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

44.“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分别指的是

(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

45.邓小平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体现了他在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战略构想是

( )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八项主张

D.“九二共识”

46.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习近平指出多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指的是

( )

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

C.一个中国

D.和平统一

47.1984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堰桥“一包三改”经验。这一创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堰桥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改革之乡”。这一改革成果得益于

( )

A.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

48.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这里的“组织上的保证”是指

( )

A.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49.下表为新中国个别年份粮食产量统计表,1978年后粮食产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年)粮食产量(万吨)194911318195216393195719505196215441196519453197830477198537911199044624

A.国际环境的改善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生产关系的调整

D.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50.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道:“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之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51.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机械类型世界亚洲中国拖拉机19.113.95.4收割机3.13.80.9

A.我国农业机械使用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52.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阅后,当即批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53.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这表明

( )

A.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

B.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C.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D.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54.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 )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55.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等企业被国家经委等6部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利润留成。这表明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得到扩大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

56.邓小平曾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他意在说明

( )

A.中国发展受到发达国家控制

B.中国与发达国家联系密切

C.对外开放有助于中国的发展

D.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已加快

57.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列举出如下大事,请你根据这些大事概括一个最为准确、全面的主题

( )

1.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大业由此展开 2.中共中央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中央清算了文艺领域的极“左”路线。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B.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58.胡锦涛曾指出,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

( )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60.至2017年,我国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淘宝村”数量超过2100个;网约车注册司机达到373万人;餐饮外卖行业则吸纳了700万从业人员。材料说明互联网

( )

A.彻底消除了人们之间的隔阂

B.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C.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社交模式

D.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6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下列现象与材料相符的是

(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62.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此观点

( )

A.表明了海峡两岸盼望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B.发布后海峡两岸即实现了通邮、通航和通商

C.为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提供了方法

D.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63.《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2013年,中非贸易规模达到2102.39亿美元,同比增长5.9%,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黄皮书指出,未来几年中非经贸关系将呈现“发展导向、投资引领、多元互动、推动转型”的发展趋向。中非关系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

( )

A.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多边外交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重视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6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倡导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建设

( )

A.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表现

B.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和突破口

65.“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一国两制”理论 D.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理论

66.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16.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C.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67.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的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 )

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 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 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68.“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制定这种经济政策的依据是

( )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B.中国长期落后的现实局面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示范

D.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

69.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C.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70.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

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7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在此提出

(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2.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这些重大理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②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③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④都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产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3.下表为我国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

年份(年)19781982198919961998全国城镇57.5%60.48%54.1%52.9%44.5%全国农村67.7%58.65%54.5%56.8%53.4%

A.包产到户促进农业增产,农产品价格走低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C.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传统消费观念抑制了民众对商品的需求

74.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近年来,中国和平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是其和平崛起的方式。下列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主题最恰当的说法是

( )

国家主题葡萄牙、西班牙从陆地到海洋荷兰从渔夫到车夫英国从农业到工业美国从邦联到联邦德国从分裂到统一中国?

A.从改良到革命 B.从城市到农村

C.从计划到市场 D.从农村到城市

75.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达1.4万项,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约占全国的1/3。这反映出我国

( )

A.对内改革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76.深圳和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

材料二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2008年,浦东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750.76亿元。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结合所学,写出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两例)。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有利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举措。分别概述深圳等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7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作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截止到1953年6月底,全国人口为60191万人,登记的选民为32000万人。至1954年6月,基层选举完成。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两个重大决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最重大的使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工作重点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7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亢不卑才是我们的态度,在这方面必须掌握得体。

——周恩来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时期: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④赞赏时期(1937—1944年),⑤清醒时期(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

(1)材料一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方针?概括在这些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

(3)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7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C 6.C 7.B 8.D 9.A 10.B 11.D 12.B

13.B 14.B 15.C 16.C 17.A 18.A 19.A 20.B 21.B 22.C 23.A

24.A 25.A 26.C 27.B 28.B 29.D 30.D 31.C 32.C 33.A 34.C

35.B 36.A 37.A 38.B 39.C 40.A 41.B 42.D 43.C 44.C 45.B

46.C 47.D 48.C 49.C 50.D 51.B 52.A 53.B 54.C 55.C 56.C

57.D 58.C 59.A 60.D 61.C 62.D 63.A 64.A 65.A 66.A 67.A

68.A 69.D 70.A 71.D 72.C 73.C 74.C 75.D

76.(1)特区:厦门、珠海。

经验:吸引外资;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2)举措:1992年,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史地位:深圳等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77.(1)决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意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与组织基础。

使命:审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标志: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78.(1)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中国就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理性对待他国。

79.(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作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心态:乐观、自信。

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