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运用于筝乐艺术传播的可能性初探

2021-10-21 10:37孟文武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乐谱古筝乐器

孟文武

“口传心授”作为古代中国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华民族浩瀚如烟的岁月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风貌流传至今。口头传授、心领神会,是近现代科技手段产生运用之前,推动传统音乐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当代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客户端、自媒体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使得传统古筝音乐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从根本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口传心授:筝乐艺术传播的基本模式

信息(information),作为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物质,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必要前提,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传播现象与人的社会现象有关。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的政治制度,决定着音乐艺术不可能大规模地、专业性地传播,尽管自战国时期以来,儒家思想中将“乐”作为当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朝设立乐府机构也仅仅针对于宫廷内王公贵族子弟;随着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和唐宋印刷术的革新,虽然乐谱传播媒介有了新的形式,口传心授的音乐传播形式却始终如一。乐器层面而言,古筝乐器,作为筝乐艺术传播范畴之内的物化文本,是维系筝乐艺术传承的物质方式,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情感、音乐思想、审美意识①,是筝乐艺术传承的物质形态基础;演奏技法、乐曲等内容,也包括在了音乐传播乐谱媒介信息当中。因此,筝乐艺术实际上涵盖了古筝乐器、演奏技法和筝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演奏传承特色和地方筝派的风格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②,换而言之,即音乐作品通过音乐传播来实现其教育、教化、审美等社会功能。明代文学家解缙在其著作《春雨杂述·评书》中指出,“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这种口头传授、心领神会的传播形式,是古代筝乐艺术风格和筝乐艺术作品得以保存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有了音乐传播行为和乐谱媒介,筝乐艺术才能保存,使其能够在空间上得到拓展,在时间上得到继承。

口传心授,作为筝乐艺术传播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③得到印证体现。图1当中A代表筝乐传播者,B代表筝乐受传者,A通过口传心授的音乐传播行为,将圆A所涵盖的传播信息(音乐音响的内容形式)传达给B,受传者B会对A产生能动的圆B回馈信息,圆B表示受传者由于审美情趣、文化涵养、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综合影响下的接受状态④。线段AB越长,则说明筝乐传播行为效果不理想,这是由于圆AB相交几率低的情况所致;相反线段AB越短,则说明筝乐传播效果理想,没有出现“传而不通”的情况出现。

图1 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

作为受传双方仅用空气作为传播媒介的音乐原始传播形态,口传心授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这是一种接力性的传播。“接力性传播本质是群体记忆、群体创造、群体传播”⑤,这个现象同乐谱媒介,促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筝乐储存体系,这个体系好比一个“移动硬盘”,民间的传播就是在这个“移动硬盘”中汲取其部分内容修改、润饰,在其各自师承关系、音乐派系等影响下,使得筝乐艺术呈现出流动变化的状态。因此,在数字乐谱媒介产生运用之前,口传心授和纸质乐谱媒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将中国传统音乐这颗饱满的种子根植于中华神州这一沃土。正因如此,同一时代的古筝艺术,才会因“口传心授”的传播基本模式而衍生出山东、潮州、河南、客家等传统筝乐流派,成为当代古筝艺术的秀丽瑰宝。

二、声音记录、电子媒介对于筝乐艺术传播的影响

随着世界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声、光、电、汽”等物质形态逐渐运用于自然学科研究,到20世纪,诸如唱片媒介、无线电广播媒介等传播媒介的革新,使得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原生态筝乐艺术传承现象⑥,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手段发展轨迹,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

“唱片通过唱机对音乐的‘还原’,比乐谱对音乐的‘还原’更为形象、直观、简洁……唱片是通过声音、机械能量的转换来刻制与声波类比的音纹,直接通过唱机播放就可以获得音乐,且具有大众性,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唱片”⑦,唱片技术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录音技术。二十世纪上半叶到中期,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是钢丝录音技术,之后才有磁带录音与光电录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筝家曹正就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录制了多首筝曲,王巽之的《月儿高》、张为昭的《汉宫秋月》和《美女思乡》等多首经典筝乐作品,为当代古筝艺术的传承提供了珍贵音乐音响的资料。

1884年由德国科学家尼普科夫(Nipkow,Paul Gottlieb)发明的旋转盘扫描式传播手段,为后来电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至20世纪50年代,电视便在各国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在1958年⑧,同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乐器改良热潮下,推动着录像活动的发展。1975年,由国务院文化部录音录像小组成立,任务是为全国优秀演奏家录音录像,旨在将优秀演奏家录制录音录像资料保存,尝试着对于器乐声腔化实验、戏曲唱腔的器乐化模拟实验⑨。由于电视艺术是以声音、画面同步的新型艺术传播媒介,其在当时对于筝乐艺术的传播有着弥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生并作为一种新型的音乐传播方式,是筝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里程碑,其去中心化、互动性、即时性的特点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去中心化,即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是由多个中心组成。图2当中字母表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每一个使用主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向四周以网络式的结构传播。至21世纪,随着局域网的产生运用和自媒体的诞生,这种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对于筝乐艺术的传播影响尤为深远。例如A是一位古筝教师,他将自己演奏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上传至互联网,受众B可以转发、评论。当受众B转发了A的演奏视频之后,C、E就会看到A的演奏信息,D也可以通过关注A直接获取动态或者通过关注B而获取A的动态;F是一名网络音乐编辑师,作为D的关注者,可以通过D获取到A的演奏视频,F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审美,将A的演奏重新制作编辑上传网络,供其他人使用。可见,这种互联网去中心化特点又体现着互联网传播的“互动性”、“及时性”、“自由性”、“复制性”的特点。当然,这种网络音乐复制现象要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尊重作者的原创版权,不得侵犯别人合法权益。

图2 互联网“去中心化”传播模式

三、人工智能:当代筝乐艺术传播的后起之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在1956年提出,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旨在研究人类智能并模拟、延伸及扩展,而运用于社会各领域的新科学技术⑩。就音乐传播领域而言,人工智能为智能交互式音乐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音乐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人机互动”音乐传播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自上世纪中叶,一些作曲家和工程师尝试用数字技术将音乐记录下来,到后来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随着90年代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计算机音乐领域就面临海量的音乐信息,此后便产生了新的研究内容:基于内容的音乐信息检索(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缩写为MIR),该技术在音乐领域主要有曲风分类、音乐推荐、伴奏生成、音乐内容标注、智能作曲、数字乐器和各种乐器辅助教学,还包括乐器音质评价等⑪。曲风分类即通过特征提取和统计来分类筝乐作品,将其分为各个不同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等;音乐推荐即分析用户历史搜索、历史兴趣等,针对用户发现适合其兴趣点的筝乐作品;智能作曲即创作音乐的部分或者全部行为过程中,减少人对于这个过程的干预,使机器用编程的方式生成音乐;乐器的辅助教学目前运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各种陪练软件、线上教学平台等。

音乐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当中的运用,基于音乐信息检索等技术,通过构建其自身的神经网络和算法生成,来模拟人类各感官思维模式和信息推理,最终运用于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实现“人机互动”的音乐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这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全新交互式智能在线的乐器辅助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这些“人机互动”音乐教学模式的平台,通过开展线上陪练、线上教学、曲谱检索等服务,让受众能打破时空局限,进行专业的艺术学习和乐谱资料的收集;同时开展的线上陪练、实战测评等服务,能够减少音乐教师的简单重复劳动,同时能够提供实时的学习情况反馈,更好地开展个性化辅导。(图3、图4)

图3 AI古筝教辅系统

音乐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古筝教辅系统,目前主要针对于基础教学阶段而言。该系统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搭建民族乐器古筝的教学辅助体系,从而增加教辅系统研发的可能性,丰富民族音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推进民族音乐普及与传播。当然需要尤其注意的是,虽然现在音乐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教辅软件当中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垄断其他传播方式和途径,而是同其他音乐传播方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教辅软件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中运行,所以从传播层面而言,其有着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特点;教辅软件一对一直播课程的本质还是以口传心授的音乐传播基本形式为主,只不过是以视频在线的形式,同时在线视频的质量还要受到双方设备和网络环境等差异影响;录播课程可以让学习者随时反复观看学习,避免了音乐传播基本形式瞬间即逝的情况。从乐谱媒介保存形式而言,电子乐谱等新兴乐谱媒介不再仅依赖于纸质媒介,但也没有完全取代纸质媒介,电子乐谱媒介使筝乐艺术传播的乐谱媒介形式得到了丰富和拓展;教学平台的视频内容而言,为了保证视频的质量,这些视频同样地会运用到录音、录像的技术手段。因此可见,这种人机互动的智能化传播,是一种运用各种传播形式的综合传播手段,包括了音乐传播的基本形式、录音录像、信息检索等技术,这些平台以其“智能化”、“互动性”、“共享性”、“即时性”的特点,在传播传统音乐艺术的同时,近年来也成为音乐科技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四、音乐产业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筝乐艺术传播分析

“音乐文化产业的核心,是音乐文化产品(媒介产品和表演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流通,其方向和目的均指向音乐受众(消费者)⑬”,从筝乐文化产品的角度而言,就是针对于受众(消费者)的乐器产品和诸如线上陪练等媒介产品。“随着VR/AR/MR、全息投影、4K/8K超高清、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着音乐产业的业态新变革。依托于大数据算法对于用户习惯及需求的整合,数字音乐平台与影视、游戏、动漫等之间的视听联动机制的日渐完善;5G带动着无线音响系统、人工智能音响、蓝牙耳机接入等在国内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加速了K歌平台的场景化体验。智能教育也正式成为音乐教育行业发展的新亮点”⑭可见,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方向推进;因此,智能乐器、人机交互式智能教辅系统、依托于VR/AR/MR和全息投影技术的数字教学模式,在音乐科技领域研究和音乐产业研发中具有广阔的产业效益。

乐器作为音乐范畴之内的物化文本和维系音乐传承的物质方式,因此将音乐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乐器改良、创新等研究是音乐产业的关注领域之一。在近代古筝改良史中,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徐振高研究团队研发的S型21弦制筝来看,其确立了当代古筝的形制并使用能够承受大张力的琴弦,成为了现今使用形制最多的一款古筝。而乐器研究领域就是主要通过构建智能机械臂,使得每次激励琴弦振动的力度和位置统一,并且能够有一套琴弦张力智能监测系统。因为只有当古筝每根琴弦张力相对稳定、触弦位置相对固定、触弦力度相对统一,得到的测音数据才相对客观准确⑮。通过对于测音数据的分析,能够使用频谱等监测手段得知每台琴的谐音⑯情况和振幅衰减情况(如图5和图6),为古筝乐器改良、现代化音乐产业提供相对客观、科学的数据。

图5 古筝琴弦振动频谱图

图6 古筝琴弦振幅谐音变化图

涉及音乐人工智能技术的古筝“智能乐器”的研发,是在音乐产业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的方面主要有:智能转调。由于古筝乐器为传统五声音阶定弦,转调极其不方便,因此将音乐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古筝智能转调乐器研发,不仅能够带来一些明显的音乐产业效益,而且有利于多调性筝乐作品的创作;可见音乐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筝乐器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结 语

从中国古代音乐传播基本模式梳理,到近现代筝乐艺术传播媒介的革新探究来看,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浪潮下,音乐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对于古筝艺术的多元传播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表演和教育等方面;而音乐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产业领域的运用,对于古筝乐器创新与研究有着深远意义。在古筝传播的现实活动当中,人们作为传播主体,在操作着各种技术,而音乐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这些传播技术之一,覆盖着传播行为的始终。所以,不管近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多样,筝乐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都不会被逐一取代;同时音乐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使得古筝艺术传播不再是单一媒介现象,而是一种集合人类音乐活动、音乐生活的综合现象,传播过程伴随着人类音乐的创作、研究、教育、表演、娱乐等相关功能目的和动机。■

注释:

① 夏凡.乐器[J].民族艺术,2014,(06):27-29.

② 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3.

③ 关于“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概念释义,详见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5-6.

④ 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6-7.

⑤ 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9.

⑥ 关于原生态传承现象概念释义,详见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61-262.

⑦ 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1.

⑧ 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2.

⑨ 张铭娟.古筝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20:187.

⑩ 李伟.音乐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45.

⑪ 李伟.音频音乐与计算机的交融——音频音乐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4.

⑫ 由深圳平安科技人工智能中心专家算法工程师蒋慧军提供,AI古筝教辅系统是针对古筝入门的智能教辅软件,为用户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古筝学习框架,并搭配多项AI技术,增加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该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工具”、“智弹筝曲”、“个人中心”三大模型,围绕“跟老师学”、“唱谱”、“跟音弹奏”、“演奏评测”、“练习记录回顾”五个使用场景,应用人工智能唱谱、音频音准识别、乐谱跟随、智能读谱系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集民乐老师之愿景,为学习者提供先进优化的学习体验。该教辅系统在全国第八届声音与音乐技术会议中获得了音乐技术成果一等奖。

⑬ 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0.

⑭ 赵志安.新图景与新路径:科技创新与融合时代的中国音乐产业——2020第七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21,(02):82-85.

⑮ 古筝琴弦属于弹性物体,在不同位置激发琴弦振动,会改变全弦振动的波节和波腹的分布,从而影响到整根琴弦振动的音色、音量。

⑯ 关于谐音概念释义,详见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87-90.

猜你喜欢
乐谱古筝乐器
山之高
学乐器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乐谱:放飞梦想
乐器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基因密码乐谱
第一次弹古筝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