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徒制的启示——以沱江船工号子为例

2021-10-21 10:36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沱江船工号子

罗 建

2008年,由加拿大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首次提出慕课的概念。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Hennessy更是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慕课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阈限,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方式和路径。这将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传统师徒制与慕课理念,期望能通过慕课理念优势弥补传统师徒制的劣势,以舒缓和解决沱江船工号子传承困境。

一、沱江船工号子概述

沱江船工号子是我国南方水系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缘起于沱江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流传于沱江流域以内江市东兴区等地为盛,承载着沱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和民风民俗等,是沱江船工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1]2007年东兴区政府将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9年四川省文化厅命名李远辉先生为沱江船工号子第七代传承人。

沱江船工号子共分为八大类:出裆号子、平水号子、小斑鸠号子、大斑鸠号子、闯滩号子、背船号子、休闲号子和入裆号子,每一类号子又由数首至数十首号子组成。号子旋律多变,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悠闲舒缓,时而繁音促节,声部层次分明,和声独具一格;号子唱词以四川话灌赤片仁富小片方言为主;号子内容多以船工日常辛苦劳作、草莽英雄、自然风光为要,充分反映沱江流域的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沱江船工号子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是我国声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二、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内涵和特征

笔者于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间,对沱江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李远辉先生进行了四次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得之目前沱江船工号子的传授方式采用的是师徒制。那么何为师徒制?为何采用师徒制?师徒制有何特点?

在我国师徒制最早始于原始社会,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周易·系辞下》中便有中国原始社会农业技术传授的记载。[2]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期间,师徒制的传授关系以父子为主,传授形式以示范、参与、体验和口传心授为主,因此便有了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特征,口传心授的传授形式成为师徒制的最典型特征之一并延续至今。春秋时期,墨子办学以授光学、力学,鲁班收徒以授良工巧匠之学,[3]此时的传授关系不再以父子关系为主,乃拓展至师徒之间,传承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此为师徒制特征之二。特征之三便是封闭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长桑君收扁鹊为徒,向其提出明确要求“无泄禁方”。[4]以确保药方不外泄。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延续古代师徒制的主要特征如下:

特征一:教学方法单一,以口传心授为主。

师父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聆听师父的讲解、模仿师父的示范。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只来源于师父,没有其他途径获得辅助学习资源。这种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知识单一、视野过窄、学习动机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效率。

特征二:教学内容单调,缺乏系统性。

教学内容以沱江船工号子演唱技艺和学识,缺乏系统学科知识支撑。学徒不具备音乐基础,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分析等。基础科目是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缺乏基础科目知识,从近期而言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进度,从远期而言将严重阻碍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李远辉先生早年曾在四川音乐学院进修,接受过专业且系统的音乐教育,加之在基层工作数十载,拥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创作实践经验。但无奈年事已高,时间和精力有限,“有心而力不足矣”,无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教学。

特征三:传承理念保守和封闭。

主管部门和李先生商议后提出挑选徒弟的三个条件:一、内江本地人;二、18岁以上;三、唱歌的条件好。对于第二和第三条件我表示理解和赞成。男生的声乐学习者通常需要在变声期之后,生理条件相对成熟才适合声乐的学习,通常18岁为适龄,这条符合科学规律。声乐艺术需要天赋,这条符合艺术规律。针对第一个条件:内江本地人,李先生给出了答复:招收徒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后续传承人,内江人或常年在内江生活的外地人便于在当地开展传承活动。按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八条的第三点: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仅从传承的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条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招收学徒仅为培养传承人而不是为了传承,从宏观视野来看,其背后折射出传承理念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面对以上困境,该采取何种措施舒缓和解决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新时代课题。幸运的是源于2012年的一场“革命”给困境中的沱江船工号子传承带来了新生的曙光。

三、慕课及发展现状

(一)慕课

慕课是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MOOC或M00Cs)。所谓在线课程,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大型数据库,将教师讲授知识的视频、学习内容、在线测试题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压缩并存储在互联网云端的数字课程,也称为数字化课程、云课程等。[5]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首先联合提出的MOOC的概念。

(二)慕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13年慕课正式进入中国。我国学者焦建利最先对慕课进行研究并将“MOOC”音译为“慕课”,而后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这一新兴领域。同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与美国的慕课公司签约,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出慕课的高校。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面向高中的“C20慕课联盟”和面向小学和初中的“C20慕课联盟”,慕课迅速向中小学拓展,其在中国的发展成纵深发展态势。[6]

至2020年为止,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上线慕课数量已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4亿人次,诞生了诸如MOOC学院、网易公开课、慕课网(IMOOC)等知名学习平台。2020年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挥慕课与在线教育优势,有利于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我国慕课所涉及的学科分布广泛。在声乐领域,第一个运用慕课的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早在2014年11月20日,由戴玉强亲自策划并主持的“戴你唱歌”大型网络声乐慕课亮相中国网络电视台。2016年10月18-19日戴玉强应邀出席“2016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开幕式,并以《四亿点击量背后的“戴你唱歌”大型声乐MOOC的运营实践分享》为题,分享了自己进行慕课教学的经历和体会。[7]“戴你唱歌”声乐慕课的成功,给沱江船工号子教学慕课化提供了实证依据。笔者将慕课课程与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课程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慕课课程与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课程的比较

四、慕课理念分析对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传承的启示

启示一:以多元化教学法为依托的课程教学理念

多元化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方法,如即兴创作法、图谱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法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实施教学,增强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8]传统师徒制的教学过程中师父通常采用口传心授,讲授知识和示范演唱号子,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记忆和模仿,长时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学习积动机下降,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而在慕课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图谱教学法,将看不见的声音线条,通过绘画的线条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直接的理解,进而把握声音的特点。

启示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教育理念

慕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教育理念,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素养的培养。201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中把问题解决列为核心素养之一。[9]问题解决是指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慕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素养。比如慕课在线课程在线讨论环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是“如何把握沱江船工号子的演唱风格?”以此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设计。分析沱江船工号子的风格是什么?有什么要素组成?如何在演唱中把握住这些风格?相比传统师徒制口传心授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程教学理念使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效率更高,更能直面和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三:慕课“把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基本理念

MOOC的基本理念;要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出现契合了当代教育发展“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三大主题,针对大众人群,不受种族、国界、文化背景的限制,任何职业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在线分享优秀的课程资源。[5]慕课作为教育新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受学习者客观条件(学历、年龄、地域、时间等)制约。只要学习者能上网,那么他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免费地获得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比较沱江船工号子为招收徒弟所开设的第三个条件,慕课的基本理念无疑是一种进步。沱江船工号子是四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理应将其广泛传播和传承。目前在沱江船工号子关注度相对低的情况之下,应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尽可能地传播沱江船工号子。

结 语

中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理应顺势而为抓住历史机遇。充分运用慕课所带来的优势以弥补传统师徒制的劣势。慕课与传统师徒制有着有机的联系,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互相补充与促进,是保质增量。笔者倡导采取师徒制和慕课双轨制教学,使沱江船工号子传承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决。我们可以预见,会有更多喜爱沱江船工号子的朋友能通过慕课的渠道了解、学习和领略船工号子的非凡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沱江船工号子
王纬华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龙龙草的诗
赞船工
我家的“号子”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星河映沱江 烟雨落凤凰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我爱家乡的沱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