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中的铿锵与温暖
——蒋锡金与常熟抗战文学

2021-10-21 05:16沈秋农
世纪风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抗日江南上海

沈秋农

蒋锡金(1915-2003)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苏南东路地区,常熟是最早成立县委一级党组织的,也是最早建立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的,因此也就成了苏南东路抗日游击区的中心。尤其是1939年6月新四军江抗部队夜袭浒墅关后,很快进入常熟地区,与民抗、新六梯团联手抗日,通过拔除日伪据点,痛击土匪武装,给敌人以震慑,给人民以鼓舞,不久就开辟了苏常抗日游击区。这恰似在日伪统治的中心区插进了一把锋利尖刀。为了打开和不断巩固东路抗战的新局面,提高部队文化素质和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的需要,上海党组织向常熟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其中不乏业有专长者,活跃在抗日文坛上的青年作家蒋锡金就是其中之一。80多年过去了,虽然在常熟了解他的人已寥寥无几,但如要了解常熟的抗战文学,蒋锡金却是一名绕不开的知名作家。

1940年8月10日,25岁的蒋锡金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化装成牧师,从上海来到常熟东塘市,这里是中共东路特委的所在地。上海党组织派他到常熟的主要任务是效仿斯诺的《西行漫记》,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江南漫记》,将江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生活反映到上海,这样既可以帮助上海人民增加对江南抗日斗争的了解而提升抗日斗志,同时还可通过上海众多宣传媒介,将江南人民抗日斗争的实况传播出去,这对鼓舞海内外人民的抗日斗争都是有益的。蒋锡金到达常熟后,中共东路特委将他安排在负责新闻出版的江南社任记者,与冯二郎(又名曹白,江南社社长)、吴宝康(编辑部主任)一起共事。

当时,谭震林(化名林俊)到常熟领导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将近4个月了。苏南东路地区的各项抗日工作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一派喜人景象。蒋锡金的写作激情由此不断高涨,常常冒着高温酷暑,四处奔波采访,又废寝忘食地奋笔疾书,短短3个月,《江南漫记》的写作已完成了10多万字。蒋锡金除写作《江南漫记》外,还写了不少随笔或歌词,在由江南社编印的《江南》和《大众报》发表,如《草木》《从鲁迅出来》,还有如反映老百姓拥护新四军的歌词《做棉衣》,刻画伪军思乡厌战情绪的歌词《伪军七叹》等等。由于过度劳累,加上他外出采访时常常坐在被烈日暴晒的田埂上,受热毒攻袭,以致痔瘘肿痛化脓,行坐艰难。为了完成好采访任务,他只能由部队战士用担架抬着他行军了两三天,病情益发严重,不得已而由组织派人于11月11日将其护送至浒浦,乘江轮返回上海做手术治疗。据此算来,蒋锡金在常熟参加抗日斗争的日子刚好是整整3个月。

临行时,蒋锡金将书稿和采访笔记一并交给组织保管,准备病愈归来接着写下去。岂料事出意外,回到上海后,看似普通的痔瘘竟把他折磨得异常烦恼和痛苦,历经三次手术,才于1942年春天得到根治。而这时,经历了日伪残酷“清乡”的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斗争已从高潮跌入低谷。蒋锡金也就无法实现重返常熟的愿望。尤为遗憾的是,耗费了他许多心血的书稿和采访笔记也已难觅踪影,这不能不说是蒋锡金个人和常熟抗战文化史料的一大损失。

在上海养病期间,蒋锡金凭借过人记忆,又写了许多反映常熟抗战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种抗日期刊,但这毕竟是不连贯的,带有随心所写,起讫自定的味道,故作者将其视作《江南漫记》的副篇,名为《江南草长》。40多年后,蒋锡金经友人相助,那些几近湮没了的旧作才得以与主人重新相见。为此,蒋锡金在《在江南社工作的回忆》一文中将已经搜寻到的部分作品列举如下:

《鸡犬》,发表于1940年11月30日出版的《上海周报》第2卷第25期;《没有能力的人》,1940年12月28日发表于《上海周报》第3卷第1期;《谈诗小札》,1941年1月15日发表于上海《奔流文艺丛刊》第1辑《决》;《镇市风景》,1941年1月27日发表于上海《大陆》月刊第1卷第5期;《难于解决的事》,1941年2月1日发表于《上海周报》第3卷第6期;《乖得很的唐炳金》,1941年2月8日发表于《上海周报》第3卷第7期;《平阿炳的平粜米》,1941年2月15日发表于上海《奔流文艺丛刊》第2辑《阔》;《恋爱的插曲》,1941年4月12日、19日发表于《上海周报》第3卷第16、17期;《一 个 少 奶 奶 的 经历——〈江南草长〉之一》,1941年6月1日发表于上海《述林文艺丛刊》第1辑;《牛》,1941年6月发表于香港《大时代文艺》创刊号;《苏民之死》,1941年7月12日、19日发表于《上海周报》第4卷第3、4期连载;《祥林婶》,1941年10月25日发表于在香港出版的《妇女知识丛书》第13辑。

以上12篇除《牛》和《祥林婶》发表于香港外,其余10篇均发表于上海,其中《谈诗小札》署名锡金,《镇市风景》署名丁蜀高,在《大陆》月刊发表后,还被重庆出版的由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转载,转载时名字改用“锡金”,其它10篇均署名霍亭,这是作者希望自己能在亭子间霍然病愈的意思。

读蒋锡金的这些文学作品,犹如观赏一幅幅记录抗日游击区斗争生活的素描,由于作者的心是真诚且饱含激情,在他作品中所反映的常熟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及各色市井风貌自然也是真实而富有活力。

蒋锡金在常熟的那3个月,正是常熟抗日斗争轰轰烈烈的高潮时期。各种抗日群团纷纷成立,各级抗日自卫会先后诞生,党的组织、抗日武装得到壮大,各项抗日事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抗战觉悟和当家做主意识大大加强。由于那段时期,在常熟很少大的战斗,这为蒋锡金的采访提供了方便。为了丰富见闻,他足不止步、笔不停挥。上至东路地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林俊(即谭震林),创建常熟民抗的李建模、任天石、薛惠民,下至连队战士和地方百姓,他都作了采访,有时还随部队搞侦察的同志深入到日伪占领下的支塘镇上,亲身感受深入虎穴的惊险和刺激。

他那篇发表于《江南》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40年10月30日出版)的《常熟农民第一次反对敌伪收租的斗争》就是这样得来的。这是他写作《江南漫记》第三章中的片段,全文首句就是“这里我应该举出一个最模范的同时也是为我知道得最详尽的游击队的产生和他的战斗历程……江南一带的游击队的产生情况,从这里面是可以得到一个约略相近的概念的”。常熟农民第一次反对敌伪收租的斗争发生在东乡梅李。梅李是座千年古镇,历史上就以忠勇与孝爱并存,经济与文化共茂而闻名于世。1937年11月中旬,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与烧杀淫掠中,梅李人民惨遭血腥浩劫,损失奇重。即使这样,日伪并没放松对梅李人民的横征暴敛。1938年3月,由汉奸组成的梅李镇伪自治会公开设立租栈,搜刮百姓,广大农民既愤怒,又惶恐。这时李建模、薛惠民、陈振华这几位共产党员就到农民中去宣传抗日和抗租的意义,并对如何开展抗租斗争作了部署。由于无人交租,敌人就在3月底开始实行武装逼租的办法。接下来的文字如同一团炽烈光亮的火焰在读者眼前不住地跳跃。

到了第三天,汉奸和他们的爪牙果然来了,跑到梅李南街的陈玉堂茶馆里坐定,便开始捕捉在镇上的农民。最先捕去了一个青年农民姚连生,姚连生一被抓住,便大喊起来,四周的和隔壁街上的人,听到喊声,便聚合拢来。两个最勇敢的农民张歧歧和徐顺兴一跃上前,便把伪警打倒在地。姚连生反身两脚,那伪警便不能动弹了。人们涌进茶馆去,一个茶馆被三百多农民挤满了,把汉奸和伪警围住。在外面的农民汤福源等,便立刻下乡敲起锣来,锣声像一片闪射的金光,一闪便闪到了村上。听到锣声的立刻也拿起锣来就敲。一片急雨也似的锣声从这村传到那村,霎时各村都把锣敲起来,东也是锣声,西也是锣声,农民便一蜂拥地进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高声喊道:

“义气点!一定要打杀俚!我俚才有生路!”

陆续地,远村的农民也进了街。这次参加暴动的有3万人。

在这次声势浩大的抗租斗争中,农民们义愤填膺,痛打维持会头目,捣毁租栈,焚烧账册、租簿,夺取了伪警察的枪支弹药,释放了被关押的农民,两名伪警察被抛入梅塘淹死,一时人心大快、群情激昂。次日,疯狂的日军纠集了300多兵力下乡镇压。因敌强我弱,农民们暂避锋芒,第一天被抓走50多人,第二天,日军再次下乡,这次有“王小生、陈小松、徐三三等十位最积极最勇敢的青年农民”被抓走了。第三天,王小生等三人壮烈牺牲。

他们都面无改色地在黄包车上被解赴刑场,城里的老百姓们都看见他们,三个人高喊着:

“老百姓要活命只有同鬼子拼!”

最后,他们还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挣扎着喊出:

“中国共产党万岁!”

蒋锡金忆述,这篇作品是他通过采访薛惠民(时任常熟民抗参谋长、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执行委员、江抗五支队支队长)、任天石(时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常熟人民抗日自卫会主席、常熟民抗司令)所得。他们是当年那场抗租暴动的组织者或亲历者,所以作品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有史家认为这次发生在中共常熟县委重建前的抗租斗争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是体现了暂时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李建模、薛惠民、陈振华在民族存亡之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二是面对日伪武装逼租,广大农民团结一心的抗争意识;三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份量,这为一个多月后中共常熟县委重建和7月份常熟人民抗日武装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可想而知,有这么好的共产党员和人民,常熟抗日斗争的发展前景必定是辉煌的。因此这篇作品既是充盈着铿锵之音的文学力作,读来令人血脉贲张。它告诉敌人:团结起来的常熟人民是不好惹的!同时,它又是记录常熟,乃至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最初开辟时的重要史料,是时代的写真,历史的印记。

蒋锡金是个十分勤奋的人,他常常以江南社记者的身份外出采访,除采访领导同志外,还经常去东塘市、横泾、白茆、吴市、徐市、董浜等地对青协、妇协、农协、工协和抗日自卫会等抗日社团作细致采访。他与各方面的人交朋友,细察他们的变化,倾听他们的谈吐,感悟他们的思想,所以他的许多作品都渗透出鲜明、浓郁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镇市风景》等作品就体现了他的文风。

《镇市风景》记录了作者在一座镇市上的所见所闻,看似写的都是些凡人琐事,但在他笔下,无论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民间百态都显得鲜活生动,尤其是讲到了镇自卫会的两个公务员,一个在查赌过程中因遇见熟人而拉不开面子,不但未加阻止,“还替他们代了几付牌”,另一个是“明知没有照是决不许吸鸦片的,但是他却带了他的亲戚去吸鸦片”,他们的错误被举报后,经公审,判决他们在镇上扫三天街,还要把自己所犯错误“大声地恳切地”讲给大家听,要向民众公开认错。通过这个故事,人们深切感受到抗日自卫会纪律之严明,确与国民党政权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少奶奶的经历》全文9300字,这是蒋锡金在徐市的采访。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淑清的少奶奶。她的丈夫就是他的表哥吴良之,夫家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宅院,重门叠户,不知道有多少房间……房子是更装修的富丽了,开敞、整齐,各种的家具都非常精致”。吴良之的祖父是前清翰林,在城里经营电灯厂。两位年轻人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喜结连理,恩爱有加,对生活充满期望。当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李淑清正处于待产的紧要时刻,但吴良之却“热烈地参加各种抗战工作”,后又参加了由陈震寰领导的六梯团。一次,日军兵分六路四处搜索,吴良之把橹的船与日军不期而遇,忙乱中船翻了,牺牲了好多人,吴良之便是其中之一。丧夫之痛郁结于少奶奶的心中,她从此走上了抗日复仇的道路,并最终“找到了民抗,一个真正的革命部队”。李淑清认为这才是她走出悲伤日子的“解救”,以后她就投身于妇女抗日工作。

苏南抗日根据地出版的部分报刊

这篇作品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是实有其人的。那个叫李淑清的少奶奶就是顾淑娟,她的丈夫吴良之就是黄良思,那个前清翰林就是黄谦斋,是黄良思的祖父。这对新婚夫妇虽然拥有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断然没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投身抗战的使命意识,使他们毅然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作品写的是一个少奶奶的经历,实际也折射出在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下,许许多多有志青年对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甘愿为之付出的牺牲精神。

《祥林婶》一文写了作者参加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大会的各种见闻,除详述大会盛况和各界代表积极参会的种种表现外,主要讲了洪泾乡妇协负责人祥林婶和其他参会代表对如何开展妇女运动、废止童养媳、善待招女婿和准许寡妇再嫁、保障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大会提案作了热烈讨论,各自发表了意见,一致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件大大的功德”,“但是一定要真正的平等”,从中看出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群众有着强烈的民主参政意识。

蒋锡金是个重情义之人,《苏民之死》就记述了与他一起从上海来到东塘市的苏民不幸溺亡的缘由。“苏民是一个颀长的瘦削的青年,他是一位多才的音乐家,唱得很好的男高音,会指挥,会作曲”,“在难民收容所和许多团体中教歌,有好些流传的歌曲都是他作曲的。而现在,为了祖国的解放,他辞掉了洋行中的优裕的职业,离开了母亲、爱人,投身在战斗之群众间。”可惜,到东塘市的第二天就在下河游泳时不幸溺水而亡。作者写这篇作品的目的既表达他对逝者的哀悼和惋惜,同时也是为了给苏民在上海时所参加的组织及他的亲属作一个报告,更为了忠告此后的新来者应珍爱生命,力诫无谓牺牲。

蒋锡金还是个诗人,当他在同济大学附中读书期间,就开始学习写作。到1934年,他在《申报》发表诗作已成为常有之事,1936年出版了诗集《铜棺》。1940年8月他潜行至常熟参加抗日斗争后,供他写作的题材就更多了。他在1941年1月发表于上海《奔流文艺丛刊》上的《谈诗小札》,就是结合其在行军经过镇市时听到打铁铺“敲出的规律性的节奏”而悠然联想起诗歌之韵,进而又想起不会普通话的老百姓该如何用方言读诗、写诗。作者认为,即使是农民,现在也学会了不少新名词、新术语,并成为新方言,因此方言入诗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其实在《谈诗小札》这篇作品中还有更生动的文字,那就是对军民鱼水情的记述:

昨天我们行军经过镇上时,约摸是晚上八时左右了,同志们都枪上右肩,尽量使得步声放低,迅疾地在街坊上穿过,怕惊动已经安睡了的市民。但是他们还没有睡的都出来了,手里举着一盏煤油灯,嘴里说:“照照他们呀,地上湿的不好走!”于是那煤油灯更高地举了起来,那一条街这样长,各家的一盏盏昏黄的光亮照不到几尺远的地方,但那是何等温暖的情意,热泪充满我的眼眶了。同志们有的停下来喝一口老百姓端出来的热茶,烫得很,那些送茶上来的孩子被大人责骂着为什么不冲一点凉茶进去。

这满溢着生活气息的温暖情意,不只感染了蒋锡金本人,即使八十多年后默读这些文字,也一样的让人感受温暖和亲切。

除上述作品外,前几年常熟朱新华、俞益民两位先生还发现了蒋锡金的《江南牧歌》,署名霍亭,作品发表于1941年8月31日出版的《新文丛》第3辑《割弃》。全文9000余字。

《江南牧歌》讲的是蒋锡金与宿营地附近宗家圩的三个正在放牛的男女少年戏耍过程中,各自通过邀唱山歌的方式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江抗部队的热爱,如“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人扇风二人凉,二人凉来二人凉,想坏了江抗里个同志少年郎。”又如“郎想姐来姐想郎,两人私下好商量,姐儿要做女同志,郎要革命打东洋。”看得出这是传统山歌注入了抗战的时代因子,与现实生活更贴近、更融合。作者也在孩子们的热情相邀下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时政山歌,“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马,东亚逞霸强,一心要把中国亡,咦呀嗨!”作品展示了在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常熟的农村里,正漾溢着令人欣慰的温情、祥和和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如同作者所说,“在这无边宁静的田野中,一些新的变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悄悄地生长,没有人知道它在什么时候来,但它是已经来了。”

蒋锡金在常熟的时间不长,仅三个月而已,而工作效率和成果却令人钦敬。这是他在战争年代艰苦环境下所收获的丰硕成果。有这么多作品,这与他有扎实的驾驭文字的功底和经验是分不开的。来常熟之前,他先后在武汉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办的《抗战文艺》报的执行主编,在上海任《文艺新潮》月刊主编,与众多文化名人都有交往。他个人在抗战文坛上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到常熟后,丰富的抗战生活让他如鱼得水,文思泉涌。估算下来,他在常熟写作的书稿及利用采访所得素材撰写发表的作品接近20万字。可惜因为战争的原因,凝聚了他心血的书稿竟如断线风筝,永远地离开了它的主人。好在正本之外的这许多佳篇力作还在,为后人了解常熟抗日军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提供了可读、可品、可歌、可传的鲜活故事,虽然不是那么系统、完整,但也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抗日江南上海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