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9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项目“山西小型佛教石窟及摩崖造像调查与研究”
摘要:千佛寺摩崖位于山西朔州,也是目前在朔州所发现的最大摩崖石刻。本文仅对摩崖造像的调查进行简报。
关键词:朔州;千佛寺;摩崖
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喇叭乡榆树洼村西南三公里的洪涛山的崖壁上,相传千佛寺为北魏所建,但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现存千佛寺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而摩崖刻石位于千佛寺西北方200米的小山崖壁上。该摩崖为朔州市重点保护文物,于2011年3月21日公布,在2017年10月1日树立保护单位标志牌——榆树洼摩崖石刻。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摩崖造像群位于海拔1648米的洪涛绝壁上,总长5.12、高2.1米。目前所存的摩崖石刻的像龛一共有五层、五十五个,既有佛像,也有儒、道的造像,大多数的像龛中是一尊二胁侍,少数的像龛中为一或两尊造像龛。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场地限制,笔者只能对造像群第一层的一小部分进行拍照,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各像龛进行编号。
A1的像龛近似圆形,进深5、高35厘米,造像为一尊二胁侍,中间的佛高27.5厘米,由于年代久遠面部已模糊,脸为圆形,颈部较短,手臂交叉,两手相握,上身着敷搭双肩式袈裟,佛像呈半跏趺坐,左腿盘坐,右腿屈膝压在左脚上并着地,整体保存较好;左右两边的胁侍高度分别为19厘米和20厘米,左边胁侍头后有背光,脸部也为圆形,依旧着双肩式袈裟,双臂掩于袖中,衣袖宽大,左腿着地,右腿放于左腿之上,呈游戏座;右边胁侍半跏趺坐,上身损坏较为严重,无法辨认,右腿屈膝,右脚着地,左腿放于右腿之上。A2的像龛为半圆形,进深5.5、高26厘米,也为一尊二胁侍,中间佛像高22厘米,坐于台上,面部已损坏,头上有雕刻痕迹,似隆起的发髻或头上装饰物,颈部较短,胸前系有衣结,上身外披衣物,披巾从背后前绕双臂,内有衣襟,衣服纹路稀疏,左手呈半握拳,放于左腿上,左腿微蜷,半跏趺坐,左脚朝地,右膝半蜷,右脚着地,右手握拳,轻放于右腿上,体格健硕,肌肉暴起,线刻明显,脚前还刻有香炉;左边胁侍高18厘米,呈站立式,头顶上为三角形状,似为冠顶或头饰,面部毁坏不清,上身穿紧身衣衫,腰部用腰带束紧,外穿长衣,衣领外翻,衣袖宽大,不见手臂,长衣直至脚下,两腿微微合拢,两脚呈30°分开,双腿肌肉明显,体格健硕;右边胁侍高15厘米,为站立式,头部毁坏严重,右臂置于胸前,右手五指张开,上面三指并拢,下面两指分开,左臂自然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内扣,并紧贴左腿,两腿分开,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侧身而立,体格依然粗健,充满力量,但该像龛中佛像雕刻很粗糙。A3像龛为拱形,也为一尊二胁侍,中间的造像高37厘米,面部已毁坏不清,但仍可看出脸型为椭圆形,头上戴冠,脸微微侧向左边,身披外衣,外衣垂于地上,胸前的衣带系结成蝴蝶状,内衬衣物的线刻条纹繁多,所穿衣物华丽,腰带宽大,腰带上的饰品突起,雕刻精美,两手臂皆稍弯,左手五指微微张开,右手握成拳,两手轻放于两膝上,造像半跏趺而坐,左腿平躺内蜷,贴于地面,左脚脚掌向右,右膝微微弯曲,右脚着地,两腿之间刻有高为5厘米的人物;左边站立的人物头部也毁坏不清,高为27厘米,穿宽大衣袖的外衣,外衣飘于身后,颈部系有较长领巾,双臂后抄,身上有多重线刻,为衣物的装饰物;右边的造像高19厘米,为站立式,面部模糊不清,头戴毡帽,抬头望向中间的造像,两手相交,放于腹部,两脚分开;从所刻画的衣物外形来看,中间造像应为皇权贵族,左边造像似为武将,右边似为文官。A4像龛依旧为圆拱形,依旧为一尊二胁侍,中间造像的背景壁为红色,脸部毁坏不清,头戴宝冠,上有璎珞装饰,宝冠两边像牛角一样延伸出去,此宝冠应为皇帝日常的冲天冠,两侧有向上翘的展角,像善字,又称“翼善冠”,因此从头冠可判断该造像的身份应为皇帝,造像人物的脖颈较长,所穿衣物的纹路复杂多样,外衫颜色为绿色,搭于腿上,腰部装饰物突起,两腿分开,安详坐于台上,左臂弯曲置于胸前,左手握长方形物品,右臂微曲,右手大拇指外包,其他四指并拢,放于右腿之上,腿部裤衫宽大;左边造像毁坏较重,头部及上身模糊不清,呈站立式;右边造像头戴帽子,五官不清,但可分辨出其脸型为圆形,右臂自然下垂,左臂弯曲左手置于胸前,腿部着宽裤,两腿分开,左脚向外安放,整个身体朝中间的造像略弯曲,该像龛造像的人物应为皇帝与臣子。A5像龛结构与A4相同,中间造像的头冠也与A4一样,身穿铠甲,左手握拳,右手将左拳包裹,两手相抱作揖,下身右膝微曲,右脚着地,左腿弯曲贴于地面,左脚掌心向右,脚穿长靴,长靴上刻有装饰品,像前有香炉,造像刻画精美;左边造像头部和上身双臂缺失,身披长衣,长衣拖于身后,两腿分开直立站于左侧,脚上无装饰;右边造像头部毁坏,两臂抬起,两手十指交叉,手中握物品似书,两腿分立而站,左右造像线刻粗糙。A6像龛中间造像的头冠仍与前面的一样,面部毁坏,模糊不清,所穿衣衫为宽袍大袖,身披外袍,衣服线刻清晰复杂,两臂自然垂放于两膝之上,左手张开,五指并拢,手掌朝下,贴于左膝的关节处,左膝盖下面破损,左腿微微翘起,左脚压在右腿下面,右手握拳,支撑右肘,右膝呈90°弯曲,右脚掌心着地,穿长靴,身体整体呈半跏趺坐;左边造像面部模糊不清,头戴似方形帽,身披外袍,衣袍袖宽,下身穿宽裤,衣衫脚飘于脚后,双手掌心相对,做合十状,脚部未穿鞋,两腿微微分开,站立于左侧;右边造像侧身站立,面向中间造像,大眼睛,高鼻梁,下巴有很浓密的胡须,头顶短发,左侧头发向上突出一小部分,穿紧身衣,胳膊上明显有袖扣的痕迹,左臂下垂,紧贴左腿,左手微微握拳,右臂抬起,右手掌心向内,五指并拢,放于胸口,两腿分开,从以上造像的雕刻技术来说,中间造像雕刻最为精美,地位也最高,从穿着来判断,该像龛中刻画的应为皇帝、大臣与外国使者三人。A7像龛的造像结构与穿衣风格同A6大相径庭,中间造像雕刻更为精美;左边造像面部模糊不清,外披敞开的长袍,内穿长衣,将腿与脚都遮掩起来,两手举于胸口前,双手握有细长物品;右边造像头部发型与A6相同,左半身袒胸露乳,左臂呈45°弯曲,水平端正,左手五指微微并拢,右半身穿有紧身衣,右臂下垂,右手五指紧握,两腿分开站立。
以上像龛的人物形象为笔者通过造像的服饰、发型、头冠等各方面推理而出,目前对该摩崖造像有记录的资料中并未提及其中有帝王、臣子的主题,都为佛、道、儒三教。从头冠来看,A4—A7中间的造像应为明代很流行的翼善冠,再加上曾有前辈发现此处有明代的题字,因此,这些造像可以确定为明代所刻,至于施造者,从造像的雕刻技术上就能看出,此为非官方所为,大部分造像的雕刻都较为粗糙,并将佛像与皇帝造像放于同一层,由此可看出当时的佛教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至于雕刻的目的,从A2造像中的香炉即可看出。由于千佛寺的摩崖造像群并没有明确的造像文献记载,且经过历史的洗礼,大部分造像残损,特别是造像面部的缺失,再加上雕刻手法较为粗糙,衣物的特点也不明显,因此很难真正判断出该摩崖造像群的具体年代。
这些建筑物的开凿规模大小及雕刻技术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出建造这些建筑物的施造者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不同,像山阴县的千佛寺摩崖石刻群,应该是当时普通的民众所集资建造,而非官方。从千佛寺摩崖石刻的整体造像题材来看,该石刻群既有佛教与帝王,也有儒、道,从中能看出当时三教并存的局面。但从目前所存的石刻来看,当时佛教的地位在百姓心中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无论是三教中的哪一个,都体现出百姓对宗教信仰的需要及当时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实质。千佛寺造像群虽在数量上不能和云冈石窟相比,但在朔州地区却是唯一、时间延续最久、内容最丰富的一处造像。这一发现,填补了朔州地区摩崖造像群空白的历史,同时也为研究晋北地区石造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冯巧英.赵桂溟.山西佛道樜存[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高志玲,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