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蒙琳
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越来越淡,天色渐渐暗沉下来。洱海生态廊道蜿蜒曲折的透水沥青道路两侧,一盏盏暖黄色的地灯投向路面,与排列在草地上的半月形生态灯交相辉映,灿若星河。一声、两声……虫鸣蛙唱声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与三三两两或骑行、或漫步的人群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美丽画卷。
洱海生态廊道全称为“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五大工程: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它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洱海的最后一道屏障。
生态廊道的建设,在人与湖之间划出了一条物理隔离的界线,也将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村落成为“围绕洱海的一串珍珠”。
大理市大理镇上末村,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珍珠。村里有10多株百年以上的老树,成片保存着石头砌筑的古老房屋,第一眼喝水、第二眼洗菜、第三眼洗衣的白族村落古井“三眼井”点缀在村子的各个角落。
村支书赵云华说,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推行以来,30多家餐馆关停整顿了半年。环湖截污管网全线闭合之后,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收集过滤后已全部进入截污管网,“生皮一条街”的餐厨垃圾则由顺丰公司统一收运处理,不让一滴污水排入洱海。
大理白族自治州共有75.97万亩自然湿地,洱海流域占了其中的48%,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洱海源头的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3条河水入湖水量占洱海全湖入水量的70%,两岸的西湖、东湖两大湿地承担着洱海“双肾”的功能。2016年,洱海源头实施了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工程修复、退耕还湿等措施,新增湿地1.9万亩,有效拦截了来自源头的污染。随着优化植被、投放鱼类等生物措施的推行,洱海“双肾”已形成完整的生態链。
退耕还湿后的东湖湿地还实施了湿地净化及种养结合试验示范项目,右所镇腾龙村等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人工种植海菜1500多亩,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沿弥苴河河堤在东湖湿地穿行,身穿齐腰皮裤采收海菜的村民已成为湿地美景中最为灵动的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夸赞“记得住乡愁”的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随着洱海生态廊道的修建,更加古朴秀美了。古生村七社党小组长李延芬在洱海边开了一家“农家风味园”餐馆,2018年为响应保护洱海生态搬迁,带头拆除了280多平方米的房屋。生态廊道建成后,她家门前的泥巴路变成了漂亮的透水沥青路,湿地美景近在咫尺。她把拆除后剩下的270平方米房屋重新装修成漂亮的白族民居,准备再将餐馆经营起来。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洱海周边的白族村民,洱海生态廊道的修建,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大理镇罗久邑村的李菊英老奶奶今年73岁了,她每天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到生态廊道散步,傍晚和村里的老伙伴们坐在廊道边的休息椅上唠嗑,悠然地享受着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
“这些红色的水杉树,已经在洱海周边生长了十几年甚至20年。规划项目时,并没有对这些树木进行处理,而是尽可能保持自然野趣的状态,把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洱海生态廊道工程指挥部行政部副部长李学鑫说。每年的秋冬季节,洱海生态廊道沿线按原生态保留的一片片红色的水杉林,总是成为最耀眼的“网红打卡点”。
大理镇磻溪村附近的“网红S湾”,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蔚蓝洱海,最受年轻人的追捧,每天都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卡”者。随着沿湖湿地的修复,湖滨带的水草也长得越来越茂密,工程指挥部为此专门面向当地村民设置了“水草理发师”这一工作岗位,行走于生态廊道上,常常会与正在打捞水草的他们不期而遇。
喜洲镇寺里村大理海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旅观光种植园区今年7月刚刚推出的彩色水稻景观,已成为洱海生态廊道沿线村庄新晋的“网红打卡点”。不仅普通游客喜爱,文人墨客们也把这里当成了激发灵感的创作基地。大理海东开发集团副总裁杨凯介绍,今年5月,大理海开集团旗下的大理海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合作,在喜洲镇寺里村农旅观光种植园区种植了500亩云粳37号有机稻米,其中穿插种植了120亩黄、白、黑、紫、粉红、红等11个颜色的彩色水稻。
2018年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以来,“大水大肥”的传统农业已被逐步取缔,洱海周边已出现很多农业转型升级示范种植园区。喜洲镇仁里邑村的“花语牧场”坐拥358亩大型花海,有着众多的网红打卡元素,被誉为“中国最适合拍照的花海”。花语牧场总经理李勇敢介绍,在兼顾景观功能的同时,园区重点建设了清水渗滤入湖系统、人工加强型湿地系统、尾水循环抽提系统、生态缓冲带,构筑了面源污染防治末端防线并配套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智能化控排系统,做到了清水入湖补给、污水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洱海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是洱海流域著名的集生态、生产、生活于一体,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过去的5年中,大理州共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资金330亿元,系统实施了环湖截污、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洱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其中每年有5个月Ⅱ类,总体评价为良好湖泊。又到了一年海菜花开的季节,一朵朵洁白的海菜花在水面上粲然盛开,已成为洱海水质趋稳向好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