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从历年拍卖记录中不难发现,以林风眠、赵无极、常玉、朱德群、吴冠中、徐悲鸿、吴大羽等近现代艺术大师为代表的首批旅居海外艺术家在国内外艺术市场屡创拍卖高点,堪称行业风向标。有鉴于此,市场也纷纷对徐冰、蔡国强、陈丹青、谭平、刘野、周春芽等留洋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抛出了橄榄枝。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无论是学术界、美术馆、画廊,还是二级市场,这个艺术家群体都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第一代先锋群体处于市场高位
一般而言,旅居海外艺术家群体可简单分为四代人,第一代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有周湘、陈师曾、高剑父、李叔同、何香凝等;第二代是民国初期,有关良、颜文梁、徐悲鸿、林风眠等人;20世纪20-40年代应属于第三代,有张大千、丰子恺、潘玉良、庞薰琹、傅抱石、刘海粟、关山月、黎雄才、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一些艺术家对西方现代流派产生了浓厚兴趣,再一次踏出国门,如袁运生、罗中立、陈丹青、陈逸飞、周春芽、丁绍光、大泽人等,我们可称之为第四代。从上面的名单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的半壁江山正是这个群体贡献的。
在雅昌艺术网统计的“油画艺术家价格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前十的均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之间有旅居海外经历的艺术家,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定海神针”。
以潘玉良为例,她是为数不多最早留法的女画家之一。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曾对其作品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彩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市场上,潘玉良的作品很少露面。步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油画收藏的急剧升温,潘玉良的作品时常在拍卖场上亮相,价格上扬较快,2003年《瓶花》在中国嘉德以35.2万元成交;2005年潘玉良1949年创作的《自画像》以1021.8万元成交,价格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2019年嘉德推出潘玉良《海边三裸女》油画,以1740万元成交。近两年,潘玉良的作品攀升势头依然强劲。
除此之外,有旅居海外经历的当代艺术家表现同样不俗,比如新晋的亿元艺术家陈丹青。也有的正开始冒尖,后市值得持续关注,比如大泽人。他旅居美國学习西方文学,并在美国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在他的创作中并不只融入了中国文化,西方文学的知识背景能够更好地让他理解当代艺术的内在逻辑,并将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融入自己的创作。此类作品在国内外画廊市场大受追捧。
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
中国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在市场中的突出表现不是偶然的,他们行走在东西方文化的边界,这让他们能从传统的语境中跳脱出来,用另一个视角进行思考。
首先,作为中国第一批主动走出国门、有意识地学习吸收西方油画语言体系的艺术先行者,他们已经毫无争议地进入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坐标中,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先河,引进西画,使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形成了西洋画与中国传统画分庭抗礼的新局面。其次,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曾在中国接受过美术教育,但数十年的海外生活与文化熏陶使得作品的风貌逐渐发生变化。如曾就读于中央美院的姜宏光在移居新西兰学习生活后,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为他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具有当代意味的彩墨花鸟应运而生,原住民毛利人的图腾也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再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郜少华,1993年移居美国后成为职业艺术家,他在多元的国际化背景中,把握独特的艺术视角;以深厚的艺术功力,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念,展现独有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特色。
信息时代,艺术已经是一个全球的概念,艺术家需要走出国门,把不同文化、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艺术家必有未来,而留学海外的艺术家更具跨文化的优势。事实上在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群体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艺术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历史定位和市场关注。相信随着美术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拍卖市场的逐步理性和成熟,这些艺术家的价值迟早会得到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