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表达的第一步是“掌握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第二步则是“创造独特的意趣”。
创造独特意趣的常用方法有三种:替换法、逆向法、还原法。本文将就替换法、逆向法的课堂运用进行介绍。
一
替换法,是指在言语表达的练习中将一个事物替换成另一个事物,在这样的替换中产生独特的意趣。童谣虽简短,利用替换法就不会显得寡淡无味,可以具有某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我在写作《兔子罗朗》时,脑海中一再出现绘本《罗朗一个人》中的那个主人公。还记得阅读时的感动,我相信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来说,成长就是一次越走越远的旅行。于是我写道:“我想变成兔子罗朗。离开妈妈,钻出家门口的篱笆趟过小溪越过小树林,穿过山谷,一个人去山顶看日出。然后,给229个朋友和妈妈写信。点亮红色的灯笼办一个盛大的兔子派对。然后,篝火旁,遇到一位可爱的兔子姑娘,两个人去山顶看日出。”
我跟学生分享了这首童谣习作,以及我为什么要将自己替换为罗朗。和罗朗一样,我也从小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追寻自己的梦想。我走过很多很多的路,看过很多很多的风景。我期待过,赞叹过,也孤单过,迷惘过。我违背过妈妈的意愿,又在失落时回想过妈妈的话。我得到过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最终却还是下定决心独自上路,一个人越走越远……的确,成长就成了一次越走越远的旅行。
兔子罗朗的魅力很大,学生跟他有很多共鸣。我的这首童谣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我们一起玩了一个游戏:如果人变成老虎、恐龙、小鸟,会发生什么?
这里面会用到前面课程里学到的“故事法”,想象自己变成某个动物后发生的故事,或者某个具体的场景。学生需要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
这一课的练习就是请每个学生为自己创造一个替换,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动物,将想象的故事写成一首童谣。
我们来看学生的课堂创作。
猫
刘承武(五年级)
我想变成一只猫。
离开笼子,
越过溪流,
跳过土堆,
爬上一棵美人松,
看这一天结束的时刻。
然后
告诉亲爱的人,
我要去旅行,
有可能回不来。
你們看看落日,
就可以想起我。
刘承武的《猫》有明显模仿《兔子罗朗》之处,开头一句和接下来的一连串动词“离开……越过……跳过……”都是将《兔子罗朗》的原句做了简单的替换,然而接下来的“爬上一棵美人松,看这一天结束的时刻”这句很棒,有创造性,尤其是“猫”和“美人松”的意象,感觉很美,有独特的意趣在其中。“然后,告诉亲爱的人,我要去旅行,有可能回不来。你们看看落日,就可以想起我。”这里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读到此处,忍不住莞尔而笑。
老鹰
李裕熙(五年级)
我想变成,
一只自由自在的老鹰。
离开,那无趣的鹰巢,
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翱翔。
飞过高山,
越过大海。
最后,
站在山的最高处,
瞭望这无边无际的世界。
李裕熙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老鹰。有模仿的痕迹,但是整首童谣的意象非常开阔无拘,强调“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将“无趣”与之对比。他没有模仿《兔子罗朗》对兔子离家的一连串动作描写,而是独立一段写“飞过高山,越过大海”,将所有的旅途艰辛、风雨兼程以此八个字一笔带过,显得极其潇洒。“最后,站在山的最高处,瞭望这无边无际的世界。”这是老鹰,作者想象自己替换的角色,多么孤独,却又多么豪迈,有王者气概。
大白鲨
罗晨(五年级)
我想变成,大白鲨。
去海里,自由地穿梭,
不被人管,
去看看,神秘的海底世界。
然后,
去吃几条海豚,
还要警惕虎鲸,
体会一场动物世界,
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罗晨想象自己变身为大白鲨。课堂上,当我走到他身边,看到他在思维导图中写下这个中心词,我心里着实难以预料他会有怎样的创意。读到他交上来的作品,忍不住为他点赞。前两段看似平平,与之前作品中的兔子、猫、老鹰如出一辙,然而没想到最后的一段他竟然写出“去吃几条海豚,还要警惕虎鲸,体会一场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这样的文字。罗晨表达的不是追求唯美的画面,也不是深刻的意境,他用的是理性的语言,表达一种理性的趣味。吃海豚,那不残忍吗?大白鲨厉害,不是还要警惕虎鲸吗?在童谣的世界里,主人公将自己变成一条大白鲨,竟为着体会一场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这是罗晨的童谣作品带来的独特创意,他成功营造了独特的意趣。
如果我变成了棕熊
赵景昀(五年级)
如果我变成了棕熊,
我会离开妈妈,
披上厚厚的皮毛,
跟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
如果我变成了棕熊,
我会在妈妈不注意时,
偷偷地从家里跑出去,
从河里抓几条鱼,
给妈妈一个惊喜。
如果我变成了棕熊,
我依然会走进学校,
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赵景昀假设自己变身为棕熊。第一段仍有着《兔子罗朗》的痕迹,想着离开妈妈,去外面自由玩耍。第二段开始有了独特的想法,从家里跑出去并非只为自由,而是为了“从河里抓几条鱼,给妈妈一个惊喜”。这跟前面几位同学写到的兔子、猫、鹰、大白鲨都不同,这里面传递的是更多对妈妈的关爱和眷恋。最后一段,则完全回归了现实的生活,“如果我变成了棕熊,我依然会走进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整首童谣立意独特,这是多么可爱的棕熊,这是多么温情的童谣!
蚊子
孔德馨(五年级)
我想变成
一只蚊子。
清早,
我自由地飞行,
和蝴蝶问个好,
向蚂蚁告别,
开启了冒险。
我飞去了热带雨林,
发现好多新伙伴,
比如蜘蛛弟弟,
和我不喜欢的蜻蜓哥哥。
夜晚,
我拉起提琴,
妈妈陶醉了。
我飞到人类身边拉提琴,
害得它们,
半夜起来为我鼓掌。
孔德馨运用替换法,将自己变成一只蚊子。第二段的“冒险”一词,奠定了后面两段的基调。比如“我”会遇到“蜘蛛弟弟”和“不喜欢的蜻蜓哥哥”,这里我注意到小作者有意向现实世界靠拢,蜻蜓吃蚊虫,所以是“不喜欢的蜻蜓哥哥”,与这些伙伴相处确实有点“冒险”。真正的险情在最后一段,“我飞到人类身边拉提琴”——我想起了蚊子在耳边不绝的嗡嗡声,“害得它们,半夜起来为我鼓掌”——这句可真是令人叫绝!“它们”是谁?是人类。“鼓掌”是什么?哈,是人类朝着嗡嗡嗡的蚊子狠狠地一巴掌下去呀!小作者的巧思体现在将自己彻底变成一只蚊子,洋洋自得地对着人类“拉提琴”,将人类被咬得受不了而啪啪打过来写成“半夜起来为我鼓掌”,这是多么幽默!这也正是这首童谣的创意所在,孩子的创意令人赞叹。
二
课堂作品显示,“替换法”的确能给童谣创造独特的意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上了一课,仍是“替换法”,仍是将一个事物替换成另一个事物,在这样的替换中产生独特的意趣,成为一首有趣的童谣。只不过这一课要求将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
龟背竹
余志君
雨天,
想去园子里,
做一棵龟背竹。
雨点,
会在我的绿掌心,
写下好些诗句。
淅沥沥,
滴滴答,
这诗不错吧?
问:在这首童谣中,我想象自己变成了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拓展阅读金子美铃的《草原》,也做同样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头脑风暴:你喜欢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别处吸引你?每个人都列举几种植物,小组内产生的答案越多越好。
接下来的挑战,是请每个学生为自己创造一个替换,将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将想象的情景或故事写成一首童谣。
学生课堂呈现的作品,似乎比不上前一节课想象变为动物的作品那么富有戏剧性,这可能跟我选择的例作有关。上一次我选择的《兔子罗朗》采用了“故事法”,学生写作时大部分也都采用了“故事法”,提交的作品大多有情节,有一些戏剧性。这节课我的《龟背竹》运用的是“场景法”,“雨点,会在我的绿掌心,写下好些诗句。淅沥沥,滴滴答,这诗不错吧?”这样的语句或许能有点诗情画意,但不会有故事冲突和情绪的跌宕起伏,学生的作品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
爬山虎
罗晨(五年级)
我想变成
一棵爬山虎。
爬到一栋大楼上,
看风景。
高处的风景,
很美吧?
罗晨的《爬山虎》简洁、直白,如同口语,有童谣的特质。寥寥27个字,写出爬山虎的愿望、目标,写出了爬山虎对“高处风景”的向往,描绘出一个爬山虎向着高楼一点一点往上爬的场景。我是爬山虎,抑或爬山虎是我?一首短小的作品,却非常动人。仙人掌
叶丹苗(五年级)
我光着脚走在沙滩上,
走啊走,
我的脚丫被仙人掌扎到了。
但是,
我没有感到疼痛,
相反,
我想要变成仙人掌。
因为,
是不是这样,
我就可以变坚强,
变得没人欺负我呢?
叶丹苗的《仙人掌》严格意义上并未达成“替换”,通篇都是“我”的视角,“我”并未变成仙人掌。然而整首童谣娓娓道来,前两段不急不忙地叙事,末尾一段吐露心声,写出少年人的委屈心事。在这种“想要变成仙人掌”,想要“变坚强”“变得没人欺负我”的意象中,让人读着心里一疼,仿佛也被仙人掌扎了一下。這是《仙人掌》的独特魅力,真诚、坦白产生的力量。
枫叶
陈梓晴(五年级)
秋天,
只想做一片
小小的枫叶。
风儿吹来,
以曼妙的舞姿,
乘风飞去。
直到冬天,
冰雪帮我盖上了一层,
厚厚的被子。
最后,
寒冷的冬天,
蒙住了我的双眼。
梅花
孙子晴(五年级)
在一个白茫茫的冬天,
一个小房子旁,
我想做一株梅花。
看着外出打工的游子,
回到家,
和父母吃顿团圆饭。
啊,
也许是冬姑娘来了,
也许是她发现我感冒了,
给我送来了雪棉袄。
陈梓晴、孙子晴两位小姑娘想象自己变成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她们在作品中描写了大自然的季节变化,表达了大自然的美。陈梓晴的《枫叶》前两段省略主语“我”,营造了一种物我一体之感,“冰雪帮我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有童话意境。“最后,寒冷的冬天,蒙住了我的双眼”,写出了枫叶的生命归宿,用拟人的手法写来,格外有诗意。孙子晴的《梅花》则写了双重的关爱,“我”对“游子”一家的,“冬姑娘”对“我”的,突出了温情与关爱。
总体上,“替换法”第二课的童谣作品看着平淡了一些,但细细品读,仍是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意趣在里面。在点评反馈中,师生共同欣赏这些作品,是非常愉快的时刻。
三
接着,我们要学习的是“逆向法”。
逆向法,在这里是指角色逆向,即换位法。童谣创作中恰当运用逆向法,往往可以产生独特的意趣。
我用自己的童谣习作《大黄蜂》为例。
大黄蜂
余志君
夕阳把云霞染红的时候,
神气的消防车开进了学校。
我和伙伴们在欢呼。
一道水龙飞上半空,
那个比篮球还要大的蜂巢
终于掉落。
放学了,
我在树下仰头望,
它真的不见了。
蜂巢不见了,
那些蜂呢?
天色一点点变暗,
它们晚上住在哪里呢?
这是校园里真实发生的故事,大树上出现了很大的蜂巢,我们打电话请消防队来处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一两年就会有一次,我将它写进了我的童谣。《大黄蜂》前面两段写大伙儿兴高采烈地看消防车用水枪击落蜂巢,后半段写暮色降临时我对蜂巢倾覆之后那些蜂们去向何处的担忧。这首童谣意在从事情的对立角色去想。先从人类的角度写,后来又从大黄蜂的角度写,去关心它。学生学习逆向法,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找到人类更多的反思点。
我们来看几首学生的课堂习作,虽简短稚拙,却不乏意趣。
架子鼓
吴明谦(五年级)
音乐会上,
听着有节奏的鼓点。
鼓手的姿势真帅!
可是架子鼓自己
肯定被打得很痛吧!
《架子鼓》很短,但逆向思维很清晰。原本赞扬鼓手,立刻转向架子鼓,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完成了换位。
台风
詹桁(五年级)
台风来了,
台风来了。
树木倒下,
家中停电,
玻璃破碎。
也许,
我们在伤心的时候,
玻璃店里的人,正像赶庙会一样,开心地忙着呢。
詹桁的《台风》很特别,写台风中玻璃破碎,由伤心的我们而换位至卖玻璃的人,语言简单直白,在逆向的换位思考中洞彻生活的真实。
鹿角
孙子晴(五年级)
太阳刚刚露头,
博物馆打开大门,
人们冲进馆里。
展示的鹿角,
美不胜收,
像两根树杈,
仿佛还有两只小鸟。
人们惊叹,
这来自大自然的珍品。
我凝望那只鹿角,
好像可以看到小鹿在奔跑。
那只,
蜕下鹿角的小鹿呢,
它的新角会更美吗?
夕阳下,
它会带着新角去小溪边游玩吧!
孙子晴的《鹿角》写得比较成熟。小作者以丰富的想象,从博物馆开门,写到展示的鹿角美丽的形态,从人们的惊叹写到“我”的凝望和遐思,最后站在鹿角前想象蜕下鹿角的小鹿生出新角,“它的新角會更美吗?夕阳下,它会带着新角去小溪边游玩吧”,是彻底的换位思考。逆向的视角体现了这首童谣作品独特的意趣。
四
“创造独特的意趣”涉及三种方法:替换法、逆向法、还原法。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部分练习方法与学生习作。当我将此与各地同行交流时,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兴趣。很多教师说,没想到小学语文还可以有这样的课程。有的教师感慨,原来小学语文也应该这么重视儿童创造力。还有一些教师恍然大悟,原来创造真的有方法。
我自己常常欢欣鼓舞,因为看到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如此纯真诗意地表现出来,一首首质朴天真而又不乏稚趣的童谣让我喜不自禁。
有的时候,我也会沮丧,看到学生的作品没有达到期待的水平,我就想那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创造的潜能属于他们与生俱来的东西,爱创造是他们的天性,表现创造的成果是他们的乐趣,所以,只能是我这个老师的问题。或许是我的观念仍有问题,或许是我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设计方面有问题,这都是我需要不断加以反思的。
儿童的创意表达,更让我深刻认识到,儿童的诗性智慧属于儿童,其率真、天然的精神意念为儿童所
独有。在僵化、刻板的课程文化压制下,它会被极大地损害,乃至扼杀。儿童的诗性智慧,需要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对儿童思维的启迪,需要对儿童探索行为的培养和鼓励。儿童的诗性智慧不可追,亦不可驯也。
因此,儿童的诗性智慧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我们的课程文化加以变革创新。
首先,以诗性智慧为核心的课程文化忌功利主义,不要但凡童谣都要强调教育意义。童谣的真正价值是儿童的心口相一、诚实率真,而非成人以“伪幼稚”“拟成熟”“假理智”式的腔调来拘束儿童、限制儿童的想象。我们倡导的童谣应该完全基于儿童的思想、儿童的趣味、儿童的想象,对于发乎儿童天性、体现儿童创造力的童谣,我们要多加赞赏,给予鼓励。
其次,以诗性智慧为核心的课程文化鼓励热爱自由。营造开放的、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倡导学生个性的自由、感知和表达的自由,反对刻板的训练、标准的答案、认知的趋同和唯一性。
最后,以诗性智慧为核心的课程文化重视思维的体验,重视生活的体验、成长的体验,重视创造的体验。总之,儿童的诗性智慧课程就是为了符合儿童天性的真实、单纯、真诚,使得儿童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得以展现。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