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特约记者 何祝青
在湖北鄂西地区,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让当地农产品卖得出去,游客愿意走进来,为鄂西儿女扎根的山区生出财气、聚起人气,增添了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气。
沪渝高速白果段,在这里,沪渝高速鄂西段与利万铁路交叉,2009年以来,这两条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变了鄂西地区出行不变的历史面貌,尤其是高速公路将大山深处的物资运送了出去。
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悄然无声,而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儿女的生活。十多年来,湖北交投宜恩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交投宜恩公司”)管养的550公里高速公路架设起山区人民与外界交互的桥梁,畅捷的交通让当地农产品卖出去了、游客走进来了、荷包鼓起来了、贫困的帽子摘掉了。
与沪渝高速四渡河大桥相望的是野三关镇竹园淌村,这里平均海拔近1600米,是高山地区反季节蔬菜西红柿、青椒和网红果蔬火参果、贝贝南瓜的产地,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旭告诉记者:“在采摘盛季,每天有近20辆卡车将一个村子栽种的1000亩西红柿源源不断地通过沪渝高速送往武汉、上海等地的餐桌。”从前,这里山高路远,农产品需要肩挑背扛运出去,还时常因为不新鲜而无人问津。现在,从小山村到武汉的行车时间从2天缩短至几个小时,大货车直接从田间地头出发,农产品运到大市场时露水都没干,交通保障了新鲜、新鲜赢得了市场、市场带来了利润。
在整个鄂西地区的高速公路沿线,恩施的富硒茶、小土豆,利川的黄金梨,建始的关口葡萄、烟叶,长阳的药用皱皮木瓜,秭归的脐橙等纷纷“坐上”了大卡车,通过高速公路源源不断地被运出大山,更加便捷地走向了城市消费者的餐桌。2020年,宜昌、恩施共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恩施州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5万公顷,收获茶叶12万吨、各类水果35万吨。整个宜昌地区,仅柑橘产量就超过370万吨,农业产值超过140亿元。自媒体的兴起,农产品的“触电”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电商了解到了鄂西地区的土特产,高速公路的便捷运输让更多的产品真正走出了大山,为山区人民带来了财富。
越是人迹罕至,越有绝美风景。鄂西地区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的恩施大峡谷、腾龙洞、鹿院坪,到清江两岸秀美的长阳清江画廊、建始蝴蝶峡,再到长江三峡、昭君故里、九畹溪漂流、野三关森林花海、绿葱坡高山滑雪场等人文旅游景点,一步一景、十里而不同天成为了鄂西地区旅游资源的真实写照。但是长期以来,这里因远离大城市,道路难行甚至“无路可走”而人迹罕至,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而今,随着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一切都不同了。“高速+旅游”成为了湖北交投宜恩公司等当地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的主要营销方式之一,信息服务、出行引导、安全保畅,让游客有了更加优质的出行体验。
沿着沪渝高速西行,全程走高速公路就能来到“中国凉爽之城”利川市。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17摄氏度,具有独特的山地高原气候,冬暖夏凉,是有名的避暑胜地。每到暑期,人流如织、一房难求。“我们从武汉来,租房子要住上2个月,等暑假过了再带小朋友回去。”在利川旅游景区苏马荡,一名在夏季“候鸟”式迁徙的游客老张告诉记者。
一条沪渝高速,拉近了湖北、重庆两省市游客与鄂西旅游景区的时空距离,自驾游、暑期游,几个小时就能从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快速位移到鄂西,划清江船、采富硒茶、吃农家饭、住特色民居,成为了一批批游客的理想选择,游客的获得感成为口碑,口碑则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鄂西。据统计,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宜昌、恩施两地接待游客也合计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900亿元。
沪渝高速恩施服务区,这里是恩施地区最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平均每天超过5000辆货车停靠歇息,东达武汉,西至重庆,高速公路正深刻地改变着鄂西山区的面貌。
2004年,被交通部列为“一号工程”的沪渝高速鄂西段正式开工,这条国家东西大动脉,打通了进出川渝的陆上通道,也彻底改变了武陵山区不通高速的历史。
高速大动脉通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农村公路也如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每一个乡镇、村庄,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距离沪渝高速鄂西段不足15公里的建始县店子坪村,已经成为了闻名遐迩的网红村。2005年,“愚公书记”王光国带领村民开始开山凿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通了“绝壁公路”。如今,走进店子坪村,干净的水泥路、漂亮的民居、络绎不绝的学习参观人群,让人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而这只是荆楚大地高速公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继沪渝高速鄂西段,鄂西地区又不断建成了三峡翻坝高速、沪蓉高速宜巴段、恩来宣黔高速、宜张高速……现如今,湖北省高速公路网纵横交织,“县县通高速”成为了现实。据统计,截至2020年,整个宜昌、恩施地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接近1300公里,湖北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7230公里,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达到新的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湖北省5.8万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