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阳
随着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城市道路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研究成为了城市道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道路路面情况、道路线形、交通饱和度、各类车辆混行程度等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集对分析对交通安全进行了评价,最终提出了科学管理办法使交通安全性得以提高,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方法。
1.交通驾驶人员及车辆的影响
(1)行车视觉特性影响
行车中视觉是驾驶员做出反应的先决因素,驾驶员视觉特性主要决定因素有视力(尤其是动视力)、视野、视觉适应、色感的敏感性有关。
(2)行车反应特性
在行车过程中受到外界刺激后做出的一系列驾驶操作就是驾驶员的反应特性表现。尤其是感知-反应时间、反应距离。
(3)车辆性能影响
车量的不同性能决定了车辆刹车时间、加速时间、行驶的稳定性等都会很大程度影响行驶的安全性。
2.道路条件
(1)道路断面设计
机非混行冲突点多、干扰大,出行者事造成混合交通流事故高的重要原因,道路横断面的布置形式与事件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抽样统计数据可以大致看出,一块板的事件率大约为17.5%,两块板的事件率约为9.6%,三块板的事件率约为5%(两侧非机动车道的约2.5%,两侧为机动车道的约7.4%),四块板的事件率约为11.8%;四类横断面事件率比例约为:0.45:0.21:0.09:0.25。
(2)道路平纵线形及其不良组合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与回旋线参数值A有一定的相关性,规范规定了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取值,但回旋线参数值A取值也不宜过大,且RLs=A2,由于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也A的关系,规范规定了不设缓和曲线的半径长度,但根据实验路段的测试,设置缓和曲线对于行车的舒适性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不良平纵线形在工程实践中较为明显的竖曲线与后一平曲线直接行程遮挡关系,尤其是在小半径急转弯前不良竖曲线导致前视线受到限制,此不良线形组合的事件率、事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应在设计阶段规避此类风险,此线形组合设计阶段可过三维模拟进行复核优化。
同时,规范中要求的隧道洞口前3s内平纵线形不应变化,以及桥隧与交叉口的间距要求都对车辆的安全行驶有明显的影响,除满足规范要求外,在合理范围内应适度加长此距离。
(3)道路病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道路常见的各类病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如裂缝、车辙、松散、冻胀翻浆、沉陷、拥包、泛油、龟裂唧浆、坑槽、桥头涵顶跳车),与车辆事件有显著相关性的病害为车辙、沉陷、坑槽、桥头涵顶跳车。
3.交通环境的影响
(1)道路行车条件的影响
城市道路交通的车型比例构成不同,如:自行车、摩托车、三轮摩托或微型汽车、电动车、大/小客车、大/小货车等,城市主干路存在机非分隔带,一般情况下,支路和次干路的混合情况较为严重,给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大货车比例与事件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大货车比例小于5%时,事件率与大货车比例相关性较低;5%<大货车比例<45%时,事件率与大货车比例呈正相关;大货车比例>45%时,45%<大货车比例<65%时,事件率略微降低;大货车比例>65%时,道路基本为货运通道,事件率增大的同时与大货车比例呈正相关。
(2)道路交通组织的影响
城市道路交通出入口车流组织、交叉口及关联交叉口车流交织、公交停靠站与进出口车流的车流交织、辅道与主线的车流交织、路段开口掉头与主线的车流交织等,城市服务型道路在车速较快情况下,分析不同类车流交织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情况。
(3)交通量的影响
交通量饱和度<0.2时,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事件率开始降低,但降低速率较小。主要原因是饱和度较低,道路通行车辆较少,使车流量较为自由,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
交通量饱和度0.2~0.5范围内,事件率与交通量成正相关。当交通量增加时,驾驶员行车可能会出现不按规定让行或安全距离较小,这样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交通量饱和度>0.5时,事件率与交通量成负相关。交通量增加时,出现超车的频率降低。
4.道路交叉口、出入口、路段行人过街的影响
城市道路中主要线形受到建筑物和城市设施的影响,线路交叉口的间距以及出入口的间距对道路交通安全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合理干路网的间距为800m-1km,交叉口间距<600m时,事件率与交叉口间距成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600m<交叉口间距<1.5km时,事件率与交叉口间距成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交叉口间距>3km时,交叉口间距与车辆行驶安全系数无显著相关性。城市道路沿线存在特殊单位(如中小学、医院、消防站、公安局等特殊部门)通常道路沿线设施及交通组织优先考虑重点单位的出入及路边停车需求,事件率约增加1%-3.5%。出入口间距在300-500m范围内较为合理,主干道沿线出入口间距大于500m时事件率显著降低,交通型次干道沿线出入口间距大于350m时事件率显著降低。
通常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人行专用车道和非机动车专用道以达到道路行车安全的目的。但行人过街对行车安全影响也较大,车速大于50km/h或双向六车道及以上断面的干道路网设置人行过街时应采用请求式行人过街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同时,行人过街不应设置在弯道、纵坡对视线有影响的路段。
5.自然环境的影响
交通安全同样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雨雪、大风、大雾天气下行车安全系数会大大降低。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驾驶员对环境和周围形成的判断力降低,且雨雪、大雾等天气会严重降低能见度,减少行车与道路间的摩阻力,导致车辆可能出现追尾或者侧翻的现象,最终造成交通事故。据相关统计,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程度排列为:雨天>路面潮湿>大雾天气>冰雪天气。
1.工程概况
本文依托我国某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城市市区内的公路里程为7726km,城市快速路为5600km,高速公路为354km,民用汽车为52.3万辆,私人汽车为34.9万辆。该城市东西长为35km,南北长为7.5km。城市路网成明显的东西走向,东西向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70%。本城市的关键控制因素是路段建设、路口设置、路网布设形式。
(1)路口是城市道路交通转换的主要方式,路口的设置会影响城市道路行人和行车的安全,同时也是城市通行能力的重要体现,城市枢纽主要通过渠化交通、地下人行通道、设置人行和非机动车天桥、设置红绿灯等方式实现人车分流,增加车辆行驶的规范,以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2)随着市区车辆的增加,路网结构成为影响道路车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该城市机动车五年内年平均增长速度18%,道路网建设增加量只有2%,导致了城市交通拥挤。交通量增加导致出现剐蹭事故发生率上升,中心路网的密度低是导致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的另一个原因。
2.指标权重的集对分析模型
确定城市道路影响道路安全的因素有:路面状况、道路等级、道路线形、驾驶员能力、车辆性能、交通环境、气象环境、安全管理、救援管理等主要因素。通过3名研究交通安全的专家和3名城市交警通过调查指标结果建立矩阵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道路因素权重表1。
表1 道路交通安全调查安全权重表
3.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对该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性进行改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车辆、道路。对人的改善主要是驾驶员的素质、驾照的规定;对车辆的改善应从生产、使用、维修方面进行。车辆的生产应满足行业规定的要求,符合规定的车辆可进行售卖。车辆拥有者应按照规定对车辆进行登记,车辆根据行驶里程进行维修保养,发现问题应对其重视,并尽快解决。道路作为交通量的载体,在性能上应满足行车要求,附属设施等应发挥自身的优点,与人的行车视线等相吻合。道路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对交通量进行调查,并对未来交通量进行预测。使道路能够满足交通需求。
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交通参与者、交通量、道路线形、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大。为保证行车的舒畅度,应对交通量进行有效控制。自然环境中,下雨天导致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最大。
(2)本文依托的实际工程,简单介绍集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相关调查后对影响城市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驾驶员的能力是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最后为改善城市交通安全提供了可执行参考性意见,希望能为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