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2021-10-20 00:53郭子琪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受访者

郭子琪

一、引言

近年来,普通话和方言的语言声望与使用现状备受人们关注,无论是对少数民族聚集区、方言交汇城市还是对我国一线城市的语言调查,均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普通话的推广和城市间人员的迁移,带来了多种语言的相互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强势语言更容易被人使用,而弱势语言则呈现消亡态势。(张兴权 2012)[1]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使得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北京话极易被普通话替代,北京话的前景不容乐观。语言态度是影响语言使用和语言保持的重要潜在因素,本文将基于北京居民对北京话的基本认知情况、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评价、对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传承的态度入手对京籍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回馈分析预测影响语言态度的原因,提出北京方言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非随机抽样调查中的雪球抽样和判断抽样两种方式,以家庭三代以上都居住在北京的京籍居民为调查对象,年龄层分为0-20岁、20-30岁、30-60岁以及60岁以上。在抽样时,按北京市行政区域划分,将北京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其余城区(除东城、西城外其余四城区)、郊区,在三个大的区域内选取18岁前居住并生活在该区域内的京籍居民。

最终回收的有效样本量为260份,受访者男性123人,女性137人;0-20岁58人,20-30岁76人,30-60岁74人,60岁以上52人;中心城区87人,其余城区98人,郊区75人;硕士及以上30人,本专科121人,高中41人,初中36人,小学及以下32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5人,专业技术人员56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3人,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45人,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和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40人,军人2人,此外还有62位在读学生以及7位无业或自由职业工作者。

三、对老北京话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一)对北京话的基本认知情况

能否分清北京话与普通话是展开语言认知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首先对260位受访者就“能否分清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异同”这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206位受访者能够分清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异同,占79.23%,有54位受访者无法分清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异同,占20.77%。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访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普遍对北京话和普通话认识不清,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常见。为了进一步确认年龄与受访者能够分清北京话和普通话异同两者之间有无关联,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受访者能否分清北京话与普通话异同进行统计,结果显示:0-20岁中,约22.41%的受访者无法分清两者异同;21-30岁中,该数值约为9.2%;31-60岁中约为20.7%;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该数据高达约42.31%。

(二)对普通话和北京话的语言态度评价调查

在语言态度的测量方法上学界多采用 Likert 五级量表形式,从不同维度对语言进行打分,本文参考徐晖明、周喆(2016)[5]的研究设计,请能够分清北京话和普通话外的其余206位受访者从情感、社会地位、实用性三个维度对北京话和普通话认同程度分别打分,其中1=非常差,2=差,3=一般,4=好,5=非常好。情感具体包括:认为该语言好听,认为该语言亲切,认为该语言友善。社会地位具体包括:说该语言显得有权威,说该语言显得文雅,说该语言显得有身份。实用性具体包括:学习该语言很容易,使用该语言的用处多,使用该语言很方便。

表1 北京居民对北京话及普通话语言态度情况

表1是对以上各项目得分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表内有六项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即在该六项上京籍居民对北京话和普通话的认同有显著差异,其中:好听、亲切和友善三项均属于情感态度层面,从此维度来看,北京居民对北京话具有更强的情感认同。从社会地位的层面来看,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在北京居民的认知中高于北京话,尤其体现在两种语言的权威性和文雅性上,普通话的权威性和文雅性明显高于北京话。从两种语言的实用性维度来看,普通话相较于北京话用处更广。

(三)对方言传承的态度

在对子女是否有必要掌握本地方言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京籍居民都希望子女能够掌握北京话。47.31%的受访者认为要有意识地教给子女,47.31%的受访者认为不用刻意去教,靠子女习得即可,还有5.38%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学习方言,会说普通话即可。以上数据体现出绝大多数居民对北京话的认同感,人们愿意接受两种语言的同时存在。正如郭熙(2018)所说,新时期民众的语言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语言态度更加理性开放,语言需求也更加多样,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多元的新局面[6]。其中47.31%选择会有意识教给孩子本地方言的受访者这种认同感更加强烈,并且还有着更加清晰的家庭语言规划。除了子女的自然习得外,还要子女刻意去学习北京方言,这对于北京话的传承与保护来说,益处颇丰。

四、影响语言态度的原因

在数据处理中,北京话语言态度是一组有序分类型变量,且变量个数大于两个,因此本文采用序次逻辑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根据问卷中260位受访者对北京话认知态度总得分的平均数,我们将其设置为三档,即:平均分0-3分设定为0,3-4分设定为1,4-5分设定为2,其中0代表对北京话不认可,1代表对北京话的语言态度一般,2代表对北京话非常认可。至于哪些个体因素在影响京籍居民对北京话的认知态度,我们主要从受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成长地区、职业等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在分析结果之前,我们首先对模型的拟合信息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该模型具有显著性。其次我们对可能影响京籍居民对北京话的认知态度的个体因素进行平行线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该模型中可能影响京籍居民对北京话的认知态度的个体因素均不存在共线性关系。

表2 北京话语言态度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

北京话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首先,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对北京话语言态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sig=0.001)。随着受访者学历的增高,受访者对北京话语言态度的打分呈现降低趋势。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北京话语言态度平均得分为3.95分,本专科学历的受访者平均得分3.97分,高中学历的受访者平均得分4.03分,初中学历的受访者平均得分高达4.38分。其次,成长环境的不同对北京话语言态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sig=0.025)。相较于郊区居民来说,成长在中心城区的居民对北京话的语言态度更高。在东城、西城两区长大的受访者平均得分4.13分,在其余城区长大的受访者平均得分4.09分,在郊区长大的受访者平均得分3.95分。由此可见,随着成长地距城中心距离的增长,受访者对北京话语言态度的打分呈现降低趋势。最后,从职业角度来看,大多数职业对语言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的语言态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sig=0.020)。专业技术人员受访者平均得分3.81分,在八种职业中得分最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平均得分高达4.35分,在八种职业中得分最高。由此可见,服务业人员相较于其他职业,对北京话的语言态度更高。而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的年龄因素对北京居民语言态度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淡化,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五、建议与措施

基于上述京籍居民语言态度和认知层面的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家庭语言规划,语言的习得环境与课堂教学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提升居民北京话语言态度及北京话语言传承与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一)家庭语言规划

家长的语言意识对家庭语言管理和实践有着决定作用。上文我们提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更看重方言在社会中的使用价值,对北京话的语言态度相对较低,因此我们从家庭入手,注重对年轻一代北京人的语言规划对语言态度的提升和北京话的语言保护来说,或许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FLP模型在家庭语言规划领域影响较大,为家庭范围内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Spolsky的FLP模型[7]把家庭语言规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语言理念,即家庭成员如何认识某一特定语言。上文提到部分京籍居民存在对北京话和普通话认识不清和高学历家长普遍认为方言在社会中的使用价值不高两种情况。家庭成员对北京话的正确认识是进行家庭语言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家庭每位成员都要做到能够正确地认识北京话,能够分清北京话与普通话的异同,了解北京话作为地域方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是语言态度能否得到有效提升的首要条件。第二是语言行为,即人们用特定的语言做什么。家庭中方言传承的最好方式就是代与代之间多用北京话进行语言交流,北京居民在使用普通话和方言时,有较为明确的场合及功能区分,在家中多用北京话。如果子孙三代多交流、多沟通,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势必也会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对北京话的语言传承有所帮助。第三是所做的努力,即家庭成员为了保持某种语言做了哪些努力。很多家长不会刻意去教子女北京话,而祖辈是我们良好的北京话学习资源,如果祖辈可以在家多为后辈讲述老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同时能刻意对北京方言词做出一些普及,使后代北京话的掌握由自然习得转变为主动学习,也会使北京话语言态度的提升及北京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有所改观。

(二)丰富的习得环境与课堂指引

除了有意识的家庭语言规划外,我们还可以寻找一些社会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注重语言的自然习得,我们可以从社会语言环境入手,增设北京话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作为语言景观的基础功能,可以展示该语言社团内使用语言的特点。如果在北京地区增设北京话语言景观,首先可以对外展示北京话的语言特色,而且还可以对语言景观覆盖下的京籍居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北京话的传承与保护大有裨益。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也是北京话学习的重要阵地。在完成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三项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生活,提升人文素养,上一节具有京味文化特色的语文课。此外,在课文方面,京味文学是北京话在书面的具体运用,是深入了解北京话的重要载体,这里的北京话洪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教师对这样优秀京味文艺作品进行语言鉴赏,无疑会使学生对北京话的语言态度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受访者
方严的方言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方言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