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培训体系的建设

2021-10-20 13:45徐子胜
企业文化 2021年26期
关键词:层级课件互联网+

文|徐子胜 柴 丽 张 鹏

一套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是促进企业人才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既为石油企业大力实施有效培训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对建设新型培训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某油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培训为例,通过梳理现状和问题,结合对“互联网+”技术手段的理解和应用,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培训体系的建设。

一、传统培训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作为高技术、高复杂性、高风险的生产企业,一方面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但另一方面其地域广、人员分散、员工结构复杂的特点,又造成培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长庆油田采油六厂是一家快速发展的生产企业,以“现场培训+集中讲授”为主的传统培训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培训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制约了培训效果的表现。

(一)工作与学习之间存在矛盾

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繁重的生产任务、不规律的员工休假,造成没时间开展培训、没员工参加培训的现象广泛存在,培训实施难度大。

(二)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个原因是参加培训需求调查的员工覆盖面不足,培训决策及项目不能真正反映员工真实需求,另一个原因是该企业员工结构复杂,年龄跨度大,员工需求多样,集中培训难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不能配备相应的课程。

(三)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师多来自生产一线,虽具备相对丰富的经验,但在传授、讲述方面有较大欠缺,培训不精确、不全面、不细致的问题层出不穷。培训课件及教材也多出自集团公司大工种教材,不能根据实际生产及现场情况进行细化,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四)培训效果难以跟踪

培训后的评价能采用培训效果评估表进行简单的课堂授课评价,培训结束后,员工就回到各自岗位,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效果评估等后三层面评估不能实现,培训效果难以跟踪。同时,大部分员工的培训不连续,培训效果不能持续跟进。

(五)培训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传统培训需要场地、师资、食宿、交通、资料等经费投入,从策划到实施,其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较多,在纸质资料和试题印制等方面的耗时也较大,尤其在统计分析方面,更是耗费精力,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二、“互联网+”背景下培训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1.硬件环境

近年来长庆油田持续推进的数字化建设,办公网和社区网的铺设及完善,为实现互联网培训奠定了硬件环境基础。

2.软件环境

互联网与培训工作逐步融合发展,微培训、公众号、自媒体、VR 等工具的成熟及普及,为开展互联网培训打造了软件环境。

3.培训资源的精选及整合

梳理整合现有资源,探索需求资源,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对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扩展。借助外部力量,优选优质师资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和网络培训库。

4.培训资源共享

优秀培训师、优质课件、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进行全厂分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培训效果。

(二)体系构建

1.培训对象分类

该企业将需要培训的员工按新员工、技能类初、中、高级别员工、技术类员工、管理类员工四大类六小类,按其特点及需求,设置不同培训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2.培训载体搭建

该企业用三年时间建设两套互联网培训平台,一是建设远程培训管理平台,经过一至两年的应用测试及改进,逐步提升远程培训对传统培训的替代率。远程培训实现在线培训、在线测试、课件统筹、培训档案记录等功能。二是互联网培训移动客户端(APP)的建设和完善。以前期应用成熟的远程培训平台为基础,开发设计平台的移动应用端,即培训APP。以手机为媒介,展开无定时无定点的培训,满足员工随时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同时为员工提出需求,查询自我培训历史提供平台。

3.师资资源的优化

该企业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去粗取精,优化传统课件库,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扩展,进一步优化改编。同时探索缺乏资源,借助外部力量,选师选课选教材,与培训实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改编及针对性完善,构建网络课程体系。

4.培训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培训方式弱化了培训地点及时间对培训的负面影响,依据岗位实际工作情况、员工倒休情况及工作要求选择合理的培训模式,采取平台和APP 同步推送的方式展开日常培训。在培训时间和频次方面,该厂目前比较成熟的方式是,每周一期理论授课,发布相应类型的课件,每月一次测试,检测当月培训效果。课件及考试保留一个月,员工可在一个月内自主选择培训及考试时间。每季度通过平台统计分析培训率、参考率和合格率。

同时,对于某些互联网培训不能发挥作用的培训,个别传统培训方式也继续沿用,例如岗位标准作业的操作练习、应急演练等同步开展,为员工提供练手机会。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得培训更实际更有效。

5.管理流程的完善

首先是管理层级的划分。将培训层级划分为企业、基层单位、班站三个级别,从拔高、日常培训、岗位练兵三个层面,分别展开培训,各司其职,层层督导,上下联动,促进培训管理正向循环。

其次是职责的划定。每层级对本层级培训具有发布计划、实施培训、总结分析及考核督导的职责,并应严格执行上一层极的培训工作任务。

最后是流程的顺畅。培训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计划实施及培训效果评估。各层级员工可在本层级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培训体系上报需求,由相应层级进行留存解决或二次上报,层层向上,形成企业、基层单位、班站三级培训需求,进一步形成三级计划。员工按计划参加培训,并作出评价,管理者按层级查看记录并可作出科学统计和分析。对员工个人亦可形成系统化培训档案,对跟踪员工学习效果,对行为的改变、对工作的改善提供数据帮助。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训体系构建的几点要求

(一)转变观念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交流、传播越来越便捷和快速,“互联网+”背景下的培训体系与传统培训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培训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当转变培训观念,一是要放弃传统培训的集中讲授、资料为上的理念,用互联网思维,强化共享、交流和数字化分析观念;二是要理解新兴事物的不足,看到前景,正视错误和失误的出现,甚至多次重复出现,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不断完善,从而保障培训体系向科学化、合理化和先进化迈进。

(二)做好培训规划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的培训体系,为实现培训的私人订制打开了窗口。越是个性化的培训,越应该做好培训规划工作。培训调研对象应保证全面,需求征集应保持及时,结果分析应力求科学,培训频次应追求合理。规划还应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要确保培训体系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符,同时要考虑到员工个人利益,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互动应该更具多样性。传统方式,例如文字、表格、PPT 等课件,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被认知,音频、视频、3D、模拟、微课等新媒介的使用也可以不断增加,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传递,可以采用更多更方便的方式进行。同时,看到不足,为做得更好,需要不断进行体系的完善,必要时需要和传统培训方式共同开展。

(四)完善相关体制

“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的培训,对企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依靠完善的工作机制。因此,要构建与“互联网+”背景相符的培训模式,企业应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管理体制,细化考核、检查、督导细则,重新修订方法,确保培训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必要数据支撑和学习成果积累基础上的转换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通过“互联网+”背景下培训体系的设计、建设及应用,采油六厂培训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职责划分进一步明确,日常培训开展进一步顺畅。员工的培训不受单一时间、具体地点的限制,也不因倒班和休假而受影响,员工自主选择培训师,自主选择课件,自由选定学习、测试及考试时间,结合企业培训整体工作安排,安排个人系统化学习,员工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自由度提升了,覆盖面也相应提升。员工个人参与到系统化学习中,培训档案记录具有了连贯性,数据分析具有了全局性和科学性,对培训后期的跟踪评价也找到了渠道和依据,培训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量化评价。

但同时,互联网培训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对硬件和网络的要求不断提升,还需持续优化和调整,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以期逐渐满足生产培训需求。

猜你喜欢
层级课件互联网+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