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大思政课”就是大德育课,而体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课程,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将体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怡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是一所体育传统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体育工作思路是“三为主三结合”,即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校内外相结合;以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这一目标和思路的引领下,全校教职员工深入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场地安排、课堂教学改进、活动设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势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1.科学安排场地与时间,实现全员体育锻炼
运动场地有限是学校面临的现实困难,学校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以合理规划布局突破空间局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拓展运动的空间,这也是学校“小场地,大作为”的理念。在所有科目中,学校优先安排体育课时间,教师一起精心设计场地,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体育器材,利用好有限的场地和空间,保证绝大多数时间有3-4位体育教师同时上体育课,增强体育课锻炼的实效性。除了常规的体育课,学校积极落实阳光体育活动,在每天下午三节课后合理安排有限的运动场地,由体育教师、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学校先安排兴趣小组和运动队开展训练,一小时后,兴趣小组结束,操场上只剩下篮球队、田径队和武术队的学生。参与课后托管服务的学生在管理班老师、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组织下,每两个年级一组,每组安排40分钟,轮换进行体育活动。待管理班学生放学后,各运动队继续训练直到结束。不同的运动群体通过时间上的巧妙安排,做到了无缝衔接。这样的科学安排,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运动的空间,保障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2.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拼搏与奋斗精神
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艰辛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学生们未来立足于社会的基础。然而,如今的小学生生活富足,抗挫能力较差,不少学生欠缺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动力,以及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此,学校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例如,篮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球类项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和运动技能。但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出现害怕抢球、接球时怕球砸到自己、多次往返跑后体能下降而不再坚持等情况。这是由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技术的指导,更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在教学中融入敢挑战、不畏惧、肯吃苦、不放弃的运动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技术方面,教师通常会进行多次示范或是请同学进行展示,让大部分学生知道接球没有那么可怕,从心理上减少恐惧感,同时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接球动作和手型,避免他们在接球时受伤。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对球的落点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后,教师再由近至远逐步增加接球距离,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从而减轻畏惧心理。第二,语言激励。在快攻或几次攻防转换后,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体能下降的情况,此时学生经常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时,教师对着学生大声喊:“加油!坚持住!把平时训练水平展现出来,你们没问题!”教师振奋的话语不断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让学生懂得要吃苦耐劳才能获得胜利,要突破自己才能不断提高。在积极语言的鼓励下,很多学生能够克服体能下降的困难,继续拼搏,最终体验到坚持就是胜利的成就感。第三,知识方面,教师会在运动前向学生讲解“生理极限”或“极点现象”等都是人体生理的正常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出现呼吸急促、四肢酸痛的感觉都是正常反应,只要坚持不懈,这种不适感就能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教师对运动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逐步打消顾虑、增强信心,坚持完成攻防转换和折返跑,在运动场上继续奋力拼搏。
正是在教师这样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得到了锻炼和增强,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信心、有毅力、有方法去战胜困难、挑战自我。
3.开展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特别重视集体项目的设置。如每年学校的田径运动会都有团体操、迎面接力等项目,并根据每一名参赛学生的表现进行班级团体总分的评比,在比赛中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每年的班级篮球联赛属于集体项目,其中不乏穿插运球接力赛和运球投篮接力赛等合作性项目。除比赛成绩外,学校还对各班的拉拉队和文化创意展示进行评比。这种做法能够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专长,激励其为班级荣誉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个别学生则表现出不负责任、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或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耐心地引导,使个人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在这样丰富的体育赛事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形成了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和同心同德的校园风尚。
4.设计特色活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体育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篮球的基本动作为基础,以趣味性、全身性活动为目的,创编了一套18分钟的篮球操,这是对教育部推广的两套少年操的补充。练习篮球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1700平方米的操场上,一千余名学生,一人一球,伴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将手中的篮球握紧,持球、投球、传球、运球等篮球的基本功都可以在这套18分钟的篮球操中体现出来。从上俯瞰,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场面极其壮观:千余名学生认真投入,充满活力的身姿一起一伏;千余颗篮球在学生的手中自由飞舞,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砰!砰!砰!”篮球掷地的声音铿锵有力、震撼人心。这是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上最震撼的一幕,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亮点。近几年,学校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动作和篮球基本技术动作相结合,创编了“太极篮球操”。太极拳、篮球两项运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目前,学校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力求使动作更加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享受运动之美的同时实现更佳的运动效果。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师也做“大先生”
学校历来注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体育教师站在大教育观上思考问题,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克服学生多、场地小、设施少的困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体育教师每学期都要制定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始终把学习提高放在教研活动的首位。在教学工作中加强素质教育,坚持全面育人,明確教师的责任,坚守爱岗敬业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育体又育心。同时,教研组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更多实践的自主权,减少指令性和被动性的练习,这种做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锻炼,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全体师生的共识,也是学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具体体现。
6.发挥传统优势,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篮球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有着广泛的基础,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学校篮球活动提倡人人参与,多年来,学校形成了深厚的篮球文化积淀。在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群体活动等几个方面,从管理到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了完整的体育工作机制。学校以篮球传统项目为抓手,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开展了广泛、系列的篮球活动。学校每年举办宏庙小学篮球系列比赛活动。活动过程中,全校学生全员参与、人人争先。竞技运动是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近年来,学校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学校已建立了由上百人组成的田径队、男女篮球队,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梯队、有层次的传统项目业余训练网,包括寒暑假在内始终坚持长年业余训练。
依托篮球特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全面、稳定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驱动下,我们将“减负、提质”进行到底,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