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思维方法的日本禅宗庭园空间特征研究

2021-10-19 05:34:30
中国园林 2021年9期
关键词:庭园禅宗山水

苏 畅

王运达

郭诗怡

戴 菲*

禅宗又名佛心宗[1],自菩提达摩传入,于中晚唐时期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在中国佛教史及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2]。禅宗于日本镰仓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对应我国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僧侣东渡避世的背景。禅宗同当时的日本时代背景形成良好契合,结合地域文化开启了二次“转译”[3]。镰仓时期,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和永平道元,分别于1191和1228年将禅宗临济宗和曹洞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禅宗发展的起点。至此,临济宗和曹洞宗作为禅宗的两大宗派在日本并行发展[4],衍生出以各地寺院为中心的十余个分支学派,构成了当代日本禅宗的总体面貌[5]。

禅宗佛学对日本的茶道、花道、武道、文学及庭园艺术形成巨大的影响[6]。禅宗庭园以寺院为依托,代表了相当一段时期日本园林的发展主流。从当前日本禅宗庭园研究来看,禅意文化与园林美学的相关性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7-9]。其中,心景交融、借相宏禅是禅宗庭园的一大特色,其与神仙思想的应时应势之合是写意枯山水形成的主要原因[10],造园者利用池泉、岛屿、文字、石组、石笼、石鼓、香炉等具象要素创造出了富有禅意的空间,闲寂荒芜、淡泊人生、质朴内省的禅宗道义在园林中呈现出纯粹和素雅的氛围基调[11]。

从禅宗庭园的总体发展历程来看,日本禅宗园林表现出由游赏功能的池泉山水园向以白砂、石组等要素构成的枯山水、石庭等独立坐观式的冥想庭园的转变。造园则通过精简化的手法,将庭园同禅宗僧侣日常生活的禅定、思索的空间需求进行结合,上升到了内心世界的丰富[4]。日本禅宗园林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多聚焦于禅宗园林发展、单一园林庭园空间构成分析,抑或是其中单一造景要素在园林空间的表达范式和禅意氛围的营造方法等方面[12-14]。然而,将日本某一禅宗流派的庭园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空间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少,针对庭园空间进行类型整理和归纳的相关研究也略显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日本佛教禅宗寺院园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类型学思维及方法框架,提取庭园空间要素,构筑禅宗园林空间原型,探讨禅宗园林“禅意”与庭园空间构成特征的内化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基于类型学思维的方法框架构筑

类型学的出现源于人们理性的思维和寻求事物或现象最本质成因的需要[15],群组的性质特征相同或相近是类型学的前提。在人居环境领域相关研究中,建筑类型学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其虽起源于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但完美适用了建筑空间的问题。庭园空间与建筑空间具有相同的形态和拓扑结构,同属于类型学的图型范畴之内[16],只不过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具有同样的适用性和有效性[17]。

基于类型学思维的研究广泛应用于艺术、建筑等领域,风景园林类型学的研究和应用较为稀缺[18]。从既往研究应用来看,风景园林类型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空间特征、哲学文化和营建方法3个方面,其中以研究传统园林空间特征类型化的成果最为显著。海外的相关研究中,日本国籍学者及其他在日学者对苏州园林[19-20]、皇家园林[21-22]、岭南园林[23]等众多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要素、匾额、诗词、画卷等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关联性研究,亦有学者对日本某一时期或类型的庭园进行了空间[24-25]和心理[26]多维度的类型归纳。在国内,学者通过利用山水画来分析空间要素及形态的构成模式[27],也有利用现代类型学的方法对我国传统园林的演进脉络进行了皇家文化、山水文化[28]等思想的讨论。在涉及营建方法方面,艺术表达设计、多元设计、生态设计等8种类型模式[29]是一次系统的提出和尝试。总体来看,以空间的要素、组织、形态和氛围4个方面开展空间类型化研究,可较好地补充现阶段的研究断层。

1.2 研究对象

根据禅宗派系相关研究[5],日本禅宗主要由临济宗和曹洞宗组成,又细分为17个流派,形成“本山-分支派系”的总分结构。研究范围涉及全部流派,选取各派本山寺院中方丈、本堂、书院等大型主体建筑前或独立依存的庭园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定了平安到江户时期(1202—1678年)31个庭园样本[24-26]。其中临济宗共建有16处本山寺院,曹洞宗仅有永平寺和总持寺二大本山,其分别由道元和莹山2位禅师设立,处于同等地位,较为罕见,具体研究对象信息见表1。

表1 日本禅宗庭园对象信息

1.3 研究方法

首先,基于《日本庭园史大系》及日本禅宗庭院的相关研究[30-31],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影像、平面、立面等相关要素信息进行了确认,并基于历史基础信息及现有资料,对31个庭园样本的平面及要素的内容进行了复原和绘制。其次,结合调查结果和既往研究中空间要素、形态、组织和氛围的分类,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空间要素进行梳理,构建日本禅宗园林的空间特征分类体系(图1),并对庭园样本中出现的一系列空间要素进行定性归纳。在此体系基础上,利用AutoCAD软件提取样本庭园的空间要素数量化信息,并运用SPSS 25.0软件将样本的数量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组间连接的平方欧式距离方法),最终获取基于空间要素特征的庭园分类结果(图2)。最后,整理并统计出每类庭园中各空间要素指标出现的频数及比例(图3),并最终基于指标的数量化信息对庭园的空间原型进行考察和讨论。

图1 日本禅宗园林的空间特征分类体系

图2 日本禅宗庭园空间类型划分

图3 日本禅宗庭园的空间特征指标频数及比例

在庭园空间特征的区别划分过程中,空间的要素、组织、形态和氛围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庭园空间总体特征。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出日本禅宗园林空间的形成机制,空间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布局也应在体系中加以体现。因此,在空间要素(elements)方面,建筑(architecture)形制以主要建筑(main)和次要建筑(accessory)加以区分;水(water)、石(stone)、山(hill)和植物(plant)四要素则依据廊道斑块分类原理划分为点置(spot)、带置(ribbon)、面置(facet)和混合(composite)类型;空间组织(link)方面,定点视线(visual)和动态游线(route)的设定是获得空间体验的重要方式,参考摄影中景别的分类原理,视线的类型以主建筑为定点分为近视(short)和远视(distant),后加入园林的借景(borrowed)模式最终分为3类;游线的组织则借鉴日本传统园林游赏方式的分类[32],以回游(return)、舟游(boating)、观赏(appreciation)、坐观(seat)及其混合(composite)加以辨别;空间形态(form)方面,基于二维图形特征将其分为形状(shape)和边界(boundary)二大类,其中形状以几何特征的分类原理划分为规则的矩形(FSR)、圆形(circular)和不规则(irregular),边界则借鉴建筑的围合形式根据植物的围合边数加以界定[33];最后空间氛围(appearance)方面,园林空间有着郁闭(canopy)、半郁闭(half-canopy)和开阔(open)的类型[34],将由建筑、水、石、山和植物五要素而产生的不同的氛围加以区分,以便于明确某一空间氛围的构成特征。指标的命名形式则根据大、中、小类的英文首字母依次组合命名,如空间氛围(appearance)内的郁闭空间(canopy)为无(nothing)则简写为ACN,其详细信息如图1所示。

2 研究结果

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基于组间特征差异最大化,即树状图分歧点距离最大化位置选择分组数量的原则,本研究以5组庭园作为最终分类结果(图2)。

A类庭园数量较多(9个),以龙源院、灵云院和大仙院为主要代表。空间要素方面,该类庭园周围以主要功能建筑为主(EAM,88.9%),没有山和水两要素(EWN、EHN,100%),植物应用点置布局(EPS,100%),园石的布置手法有带置和群置(ESS,77.8%);空间形态方面,空间的形状以矩形为主(FSR,88.9%),有不规则情况(FSI,11.1%),边界以建筑或构筑物来围合(FBZ,66.7%);空间组织方面,以坐观的形式进行近视观赏(LVS,88.9%和LRS,88.9%),伴有借景情况(LVB,11.1%),也存有游走观赏模式(LRA,11.1%);空间氛围方面,以植物(AFP,33.3%)或各要素混合(AFC,33.3%)遮挡的半郁闭空间氛围为主(图3)。根据园林实例和特征概况,该类庭园从属枯山水类且伴有植物布置,是普遍认知的枯山水庭园形态,为此本研究将此类命名为普适枯山水式。

B类共有2个庭园实例,分别为国泰寺和龙安寺庭园。在空间要素方面,建筑以主要功能为主(EAM,100%),内部没有山、水和乔本的布置(EWN、EHN和EPN,100%),只有点置的园石(ESS,100%);空间形态方面,四面均由建筑或构筑物围合(FBZ,100%)成规则的矩形(FSR,100%);空间组织方面,本类庭园存有借景的手法(LVB,50.0%),观赏形式为坐观类(LRS,100%);空间氛围方面,砂石的搭配体现出了空间的开阔(AOC,100%)(图3)。结合园林实例和上述特征,该类型园林则是以砂、石为主,不含植物的枯山水庭园类型,由于其极其简单的要素特征和种类,本研究将其命名为极简枯山水式。

C类含有6个庭园实例,以普贤寺、安国寺、旧秀邻寺和慈照寺最具代表。空间要素方面,周边以主要功能建筑为主(EAM,83.3%),配有带状和面状混合的水系(EWC,33.3%),没有山体要素(EHN,100%),园石配置手法多样(ESC,66.7%),植物混合搭配凸显(EPC,83.3%);空间形态,呈现出不规则样态(FSI,66.7%),以三面植物围合为主(FBH,50.0%);空间组织,以近视为主(LVS,83.3%),视线以观赏的形式开展(LRA,50.0%);空间氛围,均由植物围合成半郁闭的状态(AFP,100%)(图3)。结合上述特征和实例,该类庭园存有砂石、水系、植物要素,具有枯山水和池泉庭园的双重特性,为此将其命名为池庭枯山水式。

D类庭园数量较少(3个),含有永保寺庭园、大珠院庭园和鹿苑寺庭园。空间要素方面,庭园空间对应次要功能建筑(EAA,100%),水以面状出现(EWF,100%),没有山体(EHN,100%),园石和植物以混合手法布置(ESC和EPC,100%);空间形态方面,其边界由植物(FBF,100%)围合成不规则(FSI,100%)形状;空间组织,出现了近视、远视和借景并存的态势(LVS、LVD和LVB,33.3%),游赏模式混合(LRC,100%);空间氛围,则体现出开阔的水域(AOW,66.7%),少数由植物和建筑的遮盖变得半郁闭(AFC,33.3%)(图3)。该类型庭院有开阔的面状水体,没有山体的出现,游赏方式以舟游为主,为此命名为阔水林泉式。

E类庭园数量最多(11个),其山、水的应用是其区别于另4类的突出特质。空间要素方面,庭园空间对应主要功能建筑(EAM,90.9%),水体多展现面状特征(EWF,63.6%),园石的应用手法也混合多样(ESC,81.8%),并存有山体的布置(HER,54.6%),植物的种植方式更加的丰富(EPC,54.6%和EPG,27.2%);空间形态方面,边界呈现出不规则情况(FSI,81.8%),以三面植物围合为主(FBH,81.8%);空间组织方面,该类庭园多利用近距观赏(LVS,90.9%),其中回游和观赏的模式占据了该类的各一半左右(LRR和LRA,均为45.4%);空间氛围,处于半郁闭(AFN,54.6%)和开阔之间(AOC,54.6%)(图3)。由于山体、植物和水的特征形式,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山水林泉式。

3 考察与讨论

3.1 极简枯山水式

极简枯山水式庭园没有乔灌植物的点缀,园石的组砌经过了精心设计体现平衡与韵律,庭园周边除了主要建筑之外,均利用矮墙围合。其中以龙安寺庭园最为典型,在矩形的白砂上,有15尊长满青苔的岩石并分置为5组,其中主石靠近庭院的西侧,旁边置有2尊小石构成石组,主石组附近各有1尊平石和游石,剩余石组则由2或3尊数量不等的岩石构成,均衡地分布在庭园之中。石组点置成为该类庭园最为突出的设计。

庭园样本跨越了镰仓和室町时期,寺院选址市郊,环境宜人且可以就地取材造园。如龙安寺庭园建造之初,受财政限制,园主西川政元抛弃了草木的使用,其庭中的青石也皆搬自龙山寺后山[35]73-75。在这样的庭园中,石组成了分割空间的关键要素,3组、5组和7组是当时最常见的构建方式,分割的空间也有大小之分,且最大空间多对中庭(图4-8、4-12)。

图4 日本禅宗庭园的空间特征模式

3.2 普式枯山水

从构成特征来看,普式枯山水庭园相对于极简枯山水式,存有点置植物,边缘也有植物围合,且置石手法和空间氛围多变。以灵云院为例,该庭园东部由枯瀑布意境的石组构成,同时兼有鹤石组设计,石组顶端与建筑边缘连接,使庭园和建筑融为一体。庭园西部有近山、远山的连环设计,庭园南部和北部为蓬莱石组布置,象征着瀛洲和蓬莱诸岛(图4-13)。

该类庭园样本列于临济宗派,造园集中于室町时期。该时期暴乱频发、经济疲软,北宗水墨画进入全盛时期,美学体系也基本完成,庭园样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北宗水墨画的影响[35]51-60,造园者根据对水墨画的理解,在造庭时或多或少地加以再现和重构。如大仙院有石桥、船石、飞石、游石等的设计,从侧面表征着一副水流湍急的自然山水画卷,庭院中高低不同的立石以枯泷、蓬莱、龟鹤等形式丰富空间(图4-14)。

3.3 池庭枯山水

池庭枯山水展现出了池泉庭园和枯山水的共同特征,从样本来看多为两者组合。慈照寺庭园便是其典型代表,该园展现了枯山水和池庭式并存的样态,向月台、银沙滩以白砂的材质展现枯山水的抽象艺术,而庭园南侧的池泉则以开阔的水面和蜿蜒绵长的溪流体现着池泉式园林的特征(图4-16)。

该类庭园样本分布于临济宗和曹洞宗两派,集中在室町末期。室町中期枯山水兴起,但对于引水便利的场地,独立枯山水样式则显单调,为了努力向以池泉为中心的庭院形式靠拢,西川氏的曲水式庭园便成为当时的典型代表[35]25-28。如旧秀邻寺的庭园从东部引水,由南部绕到北部,再引至西部,后向东南部弯曲,转入西南区域,体现了典型的曲水式庭院特(图4-10)。此外,庭园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均有泷石组设计,其中西南部石组由3尊立石构成是典型的枯山水置石手法,体现了池庭和枯山水形式的结合(图4-15)。

3.4 山水林泉式

山水林泉式中的庭园样本多以宽阔的水面为中心开展全园构图,依据山形地势,将院内空间依次划分为落水假山、流水池泉和草坪地摊3部分,并多有在水池中部或一侧设有蓬莱、龟、鹤岛石,水池外有毛石镶边或洲、浜形成缓坡入水,凸显精致美观。以天龙寺为例,庭园以曹源池为中心,池形呈龟状,西侧依借岚山为背景;在岚山上置有龙门瀑布石组,水流顺势而下敲打落石,产生美妙的声景(图4-11)。

该类庭园同属临济宗和曹洞宗两派,多处镰仓时期。该时期武家兴盛,具有“鱼跃龙门”意象的龙门瀑布石组符合武家偏好且被广泛使用[35]6-24。此外,《作庭记》所记载的寝殿造建筑多有可舟游的池庭供文人游赏,但武家文化缺少文雅余情[35]6-24,所以推测当时庭园多以回游观赏,池泉构图美观,面积却不比舟游式庭园宏大。

3.5 阔水林泉式

相对于山水林泉式庭园,阔水林泉式庭园的水域愈显辽阔,兼具了回游和舟游的双重特征,但建筑和山石所占比例减少。以鹿苑寺庭园为例,该园建于镰仓时期,是舟游和回游混合模式的过渡期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蓬莱仙境思想。庭园以池泉为中心,配置有鹤龟、蓬莱、瀛洲、方丈、壶梁等众多的岩岛,各岛设计均呈现出三岛直线的布局,且与建筑边线平行,体现出该时代的独特性。

该类庭园均位列于临济宗派,其中大珠院、鹿苑寺和永保寺庭园虽被记录为镰仓初期的作品,但均存有平安时代的特色。大珠院起初便设有平安时代的两岛直线风格,后兼有镰仓时代三岛直线的布局,却又承载着舟游、观月、和歌等平安时期的文化活动,被认为是平安和镰仓时代的过渡品[35]25-28。

4 结语

本文基于类型学分类及原型构型方法,将31个日本禅宗寺院庭园空间进行了空间特征分类,并得出了极简枯山水式、普式枯山水式、池庭枯山水式、山水林泉式和阔水林泉式五大空间原型模式,同时对各类原型进行了研究讨论和总结。

1)禅宗庭园的建造时期与庭园的空间类型有着较强的关联性。阔水林泉式创建时期,可以追溯到平安末期和镰仓初期;山水林泉式集中出现在镰仓初期和中期;极简枯山水式跨越了镰仓和室町时期;普式枯山水庭园则集中产生于室町中期;池庭枯山水集中于室町末期出现。不同类型园林在各时间跨度内集中出现,可见庭园主流建造风格与其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时代背景要素强烈相关。

2)基于类型学方法进行空间原型分类发现,临济宗和曹洞宗的两派禅寺的庭园风格并未完全区分,表明了庭园空间特征似乎并不因本山寺院派系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庭园空间的形态和内容意向更多则表达了禅僧与日本民族性普适的美学追求与生活享受。

3)通过对5种庭园空间原型的对比,从极简枯山水式原型出发,空间要素的种类存在由少向多、组织手法由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水体要素变化规律突出,充当了类型演化的主线,其面积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扩大、最终达到舟游庭园的宏大规模,其园林类型也经历了从枯山水到舟游式的同期转变。

日本禅宗庭园空间类型的特征和设计手法反映阶段历史面貌,记录日本园林历史变迁细节。通过空间类型化方法研究,以期将日本特定时期内园林特征与其当时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特征相联系。希望通过深入探究空间类型及组成方式,解惑日本禅宗园林“原型”及“禅意”来源,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思路,并以期为“极简”“侘寂”一类风格为代表的现代园林空间创新提供依据参考。

注:文中图1~3、图4-1~4-10由王运达绘制,图4-11~4-16引自《日本庭园史大系》。

猜你喜欢
庭园禅宗山水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爱在一湖山水间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里巷庭园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46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1:40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明式家具重寻苏州庭园的精致生活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1:54
江南春·叹春
北方文学(2016年8期)2016-10-21 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