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中医药自信教育路径探索
———以《方剂学》课程为例

2021-10-19 08:45冯玉华张红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方剂中医药思政

冯玉华,张红丽

(1.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在基础临床课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对提升中医药自信,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的一门桥梁课。方剂学教材所选用的方剂,均来源于历代医家经典方剂,“方是法的体现”,每首方剂都蕴涵着不同流派,不同医家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不同医家的精湛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因此,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提高同学们中医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我们教学团队在我校二年级方剂课程中开展了《方剂学》课程思政视野下中医药自信教育路径的探索,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8级、2019级针推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每班30人。两个年级开设课程一致,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中医诊断学》,其两个班级基础课程成绩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年级均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方剂学》,2018级学生采取传统讲授法,设为对照组,2019级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融入思政课程元素教学,设为试验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两个班级所选教材均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1],授课均为80学时。对照组采取传统讲授法,试验组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融入思政课程元素教学。

1.2.1 .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在搜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挖掘,结合所归属和服务的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中职业素养、科学精神、文化认同等方面思政教育专题,并将思政教育专题系统融入到基础临床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将《方剂学》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铸信仰、立远志、积厚得、求真知”的价值观,筑牢医者仁心的初心,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1)职业素养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总论的方剂学发展简史中,中医医德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自《黄帝内经》时期开始,古代医家即将“恬淡虚无”(《素问》)简述医师最高的境界。之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续写了作为医师的职业自豪感。随着医药事业发展,历代名医无不体现了珍爱生命的高尚医德和职业素养。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比较系统规范医德的职业素养。《大医精诚》篇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恻隐之心……皆如至亲之想。”从孙思邈的所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即使在诊病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及时做出正确的判定;面对病人要有同情恻隐之心,不因病人的身份、地位、贫富、丑美、种族等的不同而有所异,始终保持视患者如至亲的态度。因而我们学习历代医家的组方用药之法之外,更要学习他们的高尚的医德,以培养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2)文化认同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剂学》中很多方剂的命名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在学习“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方剂中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四象起源。四象者,即古代中国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天文学中四方星垣之象,也被称为“天之四灵”“四神”“四圣”。同时,四象在《易经》中还同时指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在各个时期的方剂应用中,结合传统文化思辨的不胜枚举,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十枣汤主要有芫花、大戟、甘遂等分,大枣10枚。在《河图洛书》中,水为六一、火为二七、木为三八、金为四九、土为五十,土的生之数为五、成之数为十,因此“取大枣十枚”即以土生成之倍数,有其护中州之意。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刘河间)所创,是清暑祛湿的著名方子。它的处方制法非常简单,将滑石六份和甘草一份一起研末作散剂内服。为什么叫“六一散”这个名字呢?古人《河图洛书》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在《易经》中,“一”为乾,而乾为天;六为坤,而坤为地,“六一”就是坤上乾下,也就是取天地相交的一个状态,而天地相交,阴平阳秘是中医学所指的平人健康的表现。同样出自《伤寒论》的真武汤是玄武类方,取其温阳化饮之用。在四象之中,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北方病寒,在证为饮,以玄武热升之,附子为之主。而水者,在四象为太阴,在体为肾,主藏精与血,在五证为饮,体咸寒为病,用苦热对治,附子为首,在方为玄武,玄武汤治之。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传播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中医思维。

(3)科学精神思政元素的挖掘:中医这门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但与科学精神并不违背。中医的传统方剂都是建立在大量的丰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的。我们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尤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我们更应该秉承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如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秉承了科学精神,经过翻阅大量资料在《肘后备急方》中 查到治疗疟疾的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了将其治疗效果发挥显著,之后将青蒿提炼出青蒿素。以不断地探索科学的精神鼓舞着中医学子。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方剂处方配伍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去挖掘。

1.2.1 .2 教学实施路径(1)总体教学目标: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形成系列主题,采用重点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学习汇报、学习评价5个方面构建教与学互动一体的实施方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塑造医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2)课堂提问:课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抛出思考题,方名释义这一部分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如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方名阐述中,引导学生了解四象起源,为何要以青龙来命名,大青龙和小青龙有什么样的不同?在学生思考问题中让学生了解龙文化和四象文化,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3)课堂讨论:本部分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从古今临床文献中寻找与教材中重点方剂有关的典型案例。案例中涉及的知识范围可包括方剂学科核心知识(药物-组成-证候-药效-理论-运用),基础学科知识(中基、中诊、临床中药学),临床学科知识,医学人文方面的知识。如小青龙汤的案例选取陈潮祖先生《方剂与治法》中的应用小青龙汤的一个案例。某男,56岁,于冬日发病前数日凌晨工作,遂感肢体寒冷,之后便出现小便不通症状,在医院经导尿治疗无果。根据受寒病因,故以小青龙汤去五味子,加柴胡、白术、枳壳及泽泻嘱患者服用,次日患者述小便已通,但有出汗较多的问题,遂去麻黄,再令患者服用1剂。后数日患者出院前再次就诊,述小便出现血块,可能是导尿过程中尿管受损所致,后以五苓散合四逆散加生熟蒲黄,令其调理,遂安。此案中学生有惑:小便不通乃肾所主之病,小青龙汤加减为治疗肺系病所用,选用的理由是什么呢?在此病中,首先要审证求因,主要在于水饮致病的要点。在但是严寒的季节中,同时有深夜工作的情况,此时出现小便不通主要原因在于受六淫之寒邪侵袭,肺卫闭郁,因此才有了肾系小便不通的表现。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采用辛温解表、温散寒邪的方法,使通调水道。同时,此证病位在下,求之于上,又反映了在脏腑病变中应从五脏内在关系去探索病机,才能最终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案。重点让学生体会陈潮祖先生的辩证思路及高尚的医德医风,并从案例中体会中医临床思古法而不拘泥古方,同病异治的中医思维。

(4)课后作业:《方剂学》不仅在讲方,讲法,也非常重视患者的药后调护,如“桂枝汤”服药后的温服取汗,“十枣汤”药后喝糜粥自养,“清胃散”的“放冷服之”。这些服用方法无不看出“医者仁心”的细微之处。这一部分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留作业进行讨论,从方剂的用法、用量等小处入手,体会医者的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以学习报告的形式体现思政教育。

(5)学习汇报:如讲授小柴胡汤的时候可以通过小柴胡汤事件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对中医药现代化和毒性的认识的讨论,组织学习汇报。精选材料,组织语言,在课堂上宣讲,这种学习体会相较传统的课堂授课效果会更显著。

1.2.2 教学效果评价 设计调查问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意识、文化认同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将线上问卷调查结果导出,用Excel建立数据库,所得数据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对比

对照组人数30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26.7%,女生73.3%,年龄(20.06±0.69)岁,平时成绩(95.0±5.0)分;试验组人数30人,其中男生30%,女生70%,年龄(20.48±0.75)岁,平时成绩(96.0±4.0)。两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基本情况比较

2.2 问卷调查

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师向两个班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共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主要针对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化认同进行匿名调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和评定。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融入思政教育的班级(试验组)在各项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评分比较 (分,±s)

表2 问卷调查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组别 例数 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认同感 临证思辨能力对照组 30 6.30±0.74 6.96±0.83 6.70±0.38 6.60±0.79 6.52±0.82试验班 30 8.30±0.651) 8.10±0.561) 7.10±0.531) 7.82±0.541) 7.76±0.521)

3 讨论

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是改革的主体,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书的目的不仅是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只有坚定了中医文化的自信和职业认同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进取[2-3]。因而,如何在基础临床课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对建立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本科低年级的同学往往职业认同感比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尤其临证的思辨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职业素养思政元素、文化认同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思政元素等不同的主题,并结合上述思政教育专题,并进一步构建教与学互动一体的实施方案[4-6]。通过项目的实施,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教与学互动一体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临床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临证思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实现了“学”和“用”的统一。另外,学生通过协作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沟通及组织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方剂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的实施,探索出中医药自信教育路径。首先要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形成教育专题。在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上,历代名医大家用自己的实践践行了为医者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利用好这些素材,做好教学设计,建设专业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形成系列主题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其次,结合思政教育专题,构建教与学互动一体的实施方案,将思政内容真正融入课堂,完成思政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思政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对所见有所思,对所闻有所感,不能简单的让学生陷入单纯的说教模式中。同时通过积极的沟通,也能更好的活跃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7]。鉴于此,在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重心,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为以重点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主动自学为辅的模式,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授课效率,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

总之,在这样的路径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提升中医自信、帮助在校医学生塑造核心价值观,实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方剂中医药思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