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雯 张秀婷 王梦迪
(1.山东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2.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3.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处,山东 济南 250002)
1950年,阿兰·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从此,学术界开展了有关机器思维问题的讨论。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1]42-52。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将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逐渐会对世界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也积极出台各项鼓励政策以占取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美国在2017年通过的《人工智能未来法案》成为针对人工智能的第一部联邦法案,美国政府近年来重点布局芯片、互联网和操作系统等计算机硬件领域,大力扶持各类实验室和技术研发机构,多方保障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发展新阶段,2016年人工智能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化时代造就了丰富的就业潜力,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女性是劳动力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女性顶起“半边天”,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科技工作者、基层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女性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劳动者的光芒,因此女性在我国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随着“三胎政策”的正式出台,女性不仅要承担生育的责任,还要承担工作的责任。但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受到生理特征、体力因素的限制,女性一直处于就业劣势,就业率不高;而在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体力不再是制约女性从业的主要因素,女性的就业率不断提升。可以说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女性的就业,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缩小了男女地位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技术创新在当前和今后的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就业制度平等,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行业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营造城乡一体化公平就业环境,这在科技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有利于女性公平就业。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女性劳动者来说,人工智能技术既有利也有弊,它既可以带来新的工作机遇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会取代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女性群体的发展,也对于经济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结合女性就业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会给女性群体就业带来双重效应。第一重效应是替代效应。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的替代效应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使用程度不同,对女性就业岗位的替代程度也不同。李磊和何艳辉从就业人数的角度得出,不同职业类型人工智能对就业人数的替代力不同,在人工智能替代力较高的高风险职业类型中,女性就业人数约占35%[2]13-22。第二重效应是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具有促进效应。曾显荣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对非程序性的认知工作和创造性工作需求增加,为女性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提供了新空间,同时,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使女性灵活安排工作任务,使得家庭和就业得到平衡,提高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3]38-39。从以往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新的就业形态,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女性普遍的细致、耐心等优点得以发挥,这也对女性的就业产生促进作用。
尽管国内外对人工智能与女性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但所进行的研究都是进行性别差异的比较,并未侧重于对女性群体就业的研究。本文将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女性就业现状的分析,研究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带来的冲击及积极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迅速增加。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与2010年的17765万人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而15-59岁的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劳动力人口下降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陈秋霖等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人口老龄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诱因,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个经济体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4]30-42,126-127。智能化设备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同程度上取代了一部分女性原有的就业岗位,使得女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工作挑战也不断增加。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但也使得众多职场育龄女性考虑到生养两个孩子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越来越高[5]96-103,在家庭和就业之中选择后者。家庭和工作使得女性难以兼顾,受到两者的双重压力。而三胎政策的来临,无疑使女性的处境雪上加霜。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在家庭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以及高学历的研究人员等人才资源的支持,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对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不同,因而人工智能对不同教育程度女性带来的就业影响也不同。从全国范围看,工业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就业结构呈现“U型”趋势,即提高了高、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而对初、高中学历的劳动力的需求减少[6]61-79。从全国女性就业受教育程度来看,未上过学的占比3.8%、小学占比18.5%、初中占比37.6%、高中占比16.2%、大学专科占比12.4%、大学本科占比10.4%、研究生占比1.2%①,女性在初中和高中的占比最大,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不同教育程度的女性就业发展不均衡。
从表1可以看出,2015—2019年,从就业人数来看,三产业就业总人数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分开来看,第一产业人数连年下降,且降幅逐年增大,第二产业人数也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人数快速增长。在第二产业内部,女性在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快速下降,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意义上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仓储邮政业等,女性就业人数在逐年下降。相反,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行业女性就业人数则快速上涨,未来女性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就业占比会越来越大。这表明,我国女性就业结构趋向于高级化。
表1 2015—2019年三次产业及部分行业女性就业人数② (单位:万人)
郭英楠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有五个技术特点,一是工作稳定,无情感波动;二是计算能力强;三是环境适应能力强;四是非生命体;五是感知能力受科技水平影响[7]111-113。目前人工智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会完全替代人类岗位,在一些职位上只是辅助人类劳动。唐波等提出人工智能无论未来是否会替代整个职业,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在各个行业中代替人类执行一部分工作任务[8]203-214。虽然人工智能只替代一部分任务,但这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而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对女性劳动者来说,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女性工作模式受到冲击,女性职工不得不转变工作方式和思想。例如,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线下教室面对面授课,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云课堂兴起,教师们不得不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网络教学,这种技术与人的结合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此,为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女性必须要学习计算机、数学、经济、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扩大,其对各类职业的替代也越来越多,陈明生[9]66-74按照劳动的创造性和情感性将我国职业类型划分为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其中:技能型和事务型职业主要是以程序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居多,研究型职业主要是创造性工作,社会型职业的工作内容主要与人进行交流,属于情感性劳动,而艺术型职业和企业型职业主要从事的是兼具情感性和创造性劳动(职业细分如表2 所示)。他还指出创造性劳动和情感性劳动难以被人工替代。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的调查报告(如图1所示)可知,女性职场人在职能类岗位的占比要明显多于男性,财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行政后勤文秘、客服等职能类岗位基本被女性包揽。这些职业多属于重复性和常规性的工作,在事务型劳动中占比最多,故人工智能对该职位的替代性很大,人工智能对女性所在职业造成不小冲击,有大量的女性职工会面临失业或转岗情况,未来女性会在创造性和情感类职业类型方向发展。
表2 我国职业类型和职业细类③
图1 职场人在不同岗位的性别分布④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女性工作者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还可以辅助女性完成部分重复性的工作,会提高女性的劳动效率,进而缩短工作时间。如在物流行业中,女性劳动者多在客服、分拣领域工作,在客户拨打客服电话或信息咨询时,首先接听的是AI语音客服,如有必要再转人工客服,AI语音客服的加入,提升了客服效率,大大降低了女性客服工作强度;在分拣领域,利用智能机器人来对移动传送带上的可回收物品进行分类和挑拣,大大降低了分拣工作者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缩短了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另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使女性工作者的优势得以发挥。邢春冰等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技能回报相对提高,女性在认知技能和完成非常规任务方面的优势相对凸显[10]42-62,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女性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女性工作者来说,由于受到传统社会家庭分工思想的影响,女性对家庭的付出远远多于男性,而人工智能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的使用,使女性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赵磊、赵晓磊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企业中也开始出现按组织项目和工作时间雇用临时自由职业者,为临时工作、兼职工作、非固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也正在成为当今新的就业趋势[11]17-2。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企业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弹性时间就业对女性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使女性的工作环境更加多元化,女性可以在适合的工作场所通过远程服务完成工作,如在医疗行业,医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远程诊疗,这可以提升来自贫困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女性工作环境更加安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替女性完成了那些具有危险性和高难度的工作,如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和深海作业等,这可以降低女性在该工作环境中工作的风险。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使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出现大量的就业需要,这也会给女性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陈曦在文章中指出,在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中,中国拥有AI最具影响力女性学者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占比约6.7%;除此之外,中国女科学家占到中国科研人员总数的30%,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2]。因此,未来人工智能方面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女性人员也会占有一席之地,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给女性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女性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如雎党臣等指出,人工智能与养老领域的结合可以推进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13]111-119,2。
如前所述,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女性劳动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女性便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便会对娱乐、休闲、运动、文化旅游等的需求增加,进而会扩大休闲类和服务类行业的就业。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女性要掌握相应的技能,因此,女性对技能学习、职业培训的需求增加,也间接促进了技能和职业培训等相关教育行业的发展,扩大了该行业的就业规模,这也进一步为女性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针对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产生的影响,为了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带来更多的积极作用,发挥女性群体的最大优势,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女性劳动者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使得她们的工作生涯存在间断性,因此我国传统和现实中更加重视男性教育,对女性教育投资较少。我国女性人力资本存量远低于男性,且女性人力资本的折旧率明显高于男性,但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个人和社会收益率,且可持续性大于男性[14]25-26,7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更要重视对女性的教育投资。首先,加强女性基础性和专业性教育。不仅要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知识,而且要支持高校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开设,优化教育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女性的知识和技术素养。其次,要对女性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指导。人工智能时代,女性职业受到了新技术的挑战,要加强对女性的相关职业培训,同时,对那些由于人工智能替代而导致的女性失业人员,政府应及时给予再就业指导,使之能在相关产业或新领域尽快就业。
首先,人工智能发展涉及数学与统计学、软件、数据、硬件以及外部环境等众多因素,外部环境包含法律法规、规制政策、伦理规范、基础设施、社会舆论等,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并与经济深度融合,所涉及的外部环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15]31-44。因此,既要保证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公平性,避免性别歧视,还要使其符合中国伦理规范,这就需要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保证对女性的公平性。其次,对于因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女性失业问题,政府应落实女性失业救济、失业保险及相关社会保障政策,降低女性劳动者面临的生存风险,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另外,要更加关注女性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因失业或转岗给女性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保障女性心理健康。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是新一轮高科技革命,专业性较强,短期内女性对于人工智能的接受较慢,可以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对女性进行技术培训和引导。相比官方组织机构而言,中介组织多是非盈利性质的,可以为政府、企业、学术界以及女性群体之间搭建起技术交流平台。如1979年美国成立的美国人工智能协会,组织各界并召开了人工智能学术会议,致力于推动人类思维与机器新结合的实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改善了人工智能从业者的培训[16]45-52。中介组织为各界各群体提供了了解人工智能的另一途径,这不仅能促进各领域人工智能从业女性间的深入学习,也方便普通女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交流,改善女性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困难性,在保证女性劳动者自身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真正为女性群体造福。其次,要加强媒体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情绪,使女性群体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对自身的影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人工智能技术,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所需的技术,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首先,企业要针对内部岗位结构,根据技术可行性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劳动者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及时对女性进行技术培训,以更好地为女性配置岗位。其次,企业要制定公平的职业发展规划。杨旻指出,工作年限和年龄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作用有所差异,女性职业地位的上升流动机会明显少于男性[17]91-93。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就业差距已逐步缩小,女性的就业优势也不断凸显。因此,企业要制定公平的竞争机制,为女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女性工作的积极性,使女性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给女性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终身学习理念或许是重要的选择[18]78-86。女性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学习,努力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同时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求变,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事业定位。
注: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0》,1-28页,全国分地区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②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0》,统计口径为年末总就业人数。
③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职业信息大全”。
④ 资料来源:智联招聘《2020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