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1-10-19 13:24杨张秋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专业课思政

杨张秋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职业高级中学

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与精神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容融汇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而不是只有思政专业课程这一门学科去承担学生的思政教学。与传统的思政课程长驱直入式的教学相比,课程思政仿若春风化雨,能够更加温和地拓宽学生眼界、打开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修养,更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大力开展思政工作更是坚持党对我国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积极推动中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转型工作,促进中职院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课教学任务重,部分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教学对专业课老师的思政能力要求较高,因为思政教育不是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它需要老师对历史、社会、文化等有深入地思考和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同时教师还需要有成熟的三观,这样才能去引导学生。但实际上,将教师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并不容易,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以及大量的教学经验积累。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课教学任务重且内容复杂,许多中职教师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得比较满,尤其对于一些新教师来说,许多时候一个课时刚好能完成教学任务,稍微加点思政内容教学,专业知识就讲不完了,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往往需要把专业课知识教学压缩。导致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学两者间难以平衡。其实,这种情况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许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

(二)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尚不完善

当前,虽然大多中职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然而课程思政作为新兴的教学形式,其开展年份较短并且教学路径尚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各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未形成完善的构建,同时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作为参考,课程思政的探索之路任重道远。对教师来说,只有提升个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且学会将课程思政与知识教学融会贯通,才能实现“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转型。

(三)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学生作为中职院校中的学习主体,其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从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兴趣调查来看,许多学生对思政学习缺乏兴趣,存在着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德育的现象。同时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下,许多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对思政学习的思想认同度较低,更多的是应付任务,这就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中职院校要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需要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

(四)教师与学生间存在距离感,缺乏对学生的德育需求缺乏了解

课堂思政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还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思政教育和其他课的专业教育不一样,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学生对于教师所传达的意识方面内容的接受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这个老师的认同感。因此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老师不只是在讲知识,还在通过自己的能量去影响学生。要使课程思政教育取得最优的成果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感情纽带,让学生愿意听老师讲课并且愿意与教师沟通。而当前,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存在距离感,且大多学生存在着畏惧教师的心理,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缺乏深度沟通,导致老师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往往比较笼统。由于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了学生听完课程后不会有所触动,也就起不到立德树人效果。所以专业课老师要积极与学生建立师生感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多多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好的“三度”

(一)课程思政建设要有“高度”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制高点,在宏观方向上有高度。要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国家发展培育人才储备军的背景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因此教师要树立宏大视野看课程思政,注意不要局限于专业课的思政内容教学中,更要避免局限于课程本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同时只有立于课程思政的高度上,教师才更能看清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对国家强大、对民族发展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教师课程思政的责任感,积极帮助学生提升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与文化认同。

(二)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深度”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对思政知识的盲目搬运,它需要教师赋予课程思政更高层次的意义,深度挖掘出专业课存在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比如艺术类学科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文化精神,而医学专业学科则可以深挖出大爱无疆、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等等的宝贵精神。而理工类课程则可以从科技报国、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方面来深度挖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要把深度把握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精神,让学生课程思政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水平、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从专业中来,又到专业中去,让课程思政教学富含深度。

(三)课程思政建设要有“热度”

课程思政是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建设,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与思想,让课程思政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需要耐心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加课程教学的亲和力,让学生敞开心扉,最终达到塑造人的目的。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层次较小,往往处于世界观未形成和确立的懵懂时期,价值观尚未塑造成型且心理不成熟,这个时期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当教师教学有“热度”才能打开学生学习的正向面,例如此年纪段的学生好奇心重且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快且可塑性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会较为容易。因此教师要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树立勤劳勇敢、不懈奋斗、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的道德品格,让学生拥有乐观向上、无惧困难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中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重塑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当前,中职院校存在着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观念意识不强的问题,基于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责任感,提升校园课程思政的氛围,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于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想意识教育,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意义,同时加强对于教师课程思政的监管,将课程思政教学纳入到对教师的考察评价中,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设立学校可激励机制,增加教师课程思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建立高质量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直接关乎学校德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提升中职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建立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就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课程设计的能力。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研讨小组、进行专家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倡导自主学习等方式针对性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三)拉近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且学生群体年纪较小,此阶段学生的心态往往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行为叛逆和信念缺失,因此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状态,了解学生的思想,逐步建立起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让学生愿意听老师的,这才能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增加课程思政中与学生的互动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研讨、反馈答疑等方式循序渐进地构建起学生的正确认知。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价值与深层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中职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牢铸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专业课与思政同向同行的教育模式,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专业课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