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军
摘 要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他人,由于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必须强化学校教育治理机制,完善家长与学校教育合作,规范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机制,规避家长过度参与带来的教育隐患和可能结果,提升学校治理实效。
关键词
学校治理 家长深度介入 家校合作
随着现代中小学教育民主化与开放化发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似乎成为一种教育常态和时尚。但随着家长不断深入介入,带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教育尴尬甚至隔膜。如何有序科学推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治理,则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家长深度介入是指家长因过度聚焦子女学习效益和成长得失,担心子女在学习生活中不努力或受到委屈、伤害与不公平待遇,全面掌握子女在学校的所有学习行为,全程性关注其学习质态和表现,全方位评估子女所在校的教育环境,并基于子女学习结果判断学校治理水平和质态,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主观臆想的改革要求或强行参与学校治理,满足家长教育子女的个体需求。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教育参与方式。
一、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的表现形式
家长深度介入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异类现象,介入方式和程度也会多种多样,对当前中小学学校治理带来困扰和障碍,甚至直接破坏学校教育生态。
1.家长介入子女学习生活
家长深度介入主要表现在系统掌握子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家长对子女教育呵护是无微不至的,在子女接受十二年基础教育过程中家长可谓操碎了心,从送子女上学到接子女下学,从子女一日三餐设计到起居、衣着打扮,視线一直不敢离开子女。其次,督促子女学业。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从子女课前指导到课后辅导,从子女学习习惯到学业成绩,甚至有的家长就像防贼一样盯着子女的学习,心无旁骛督促子女学习。最后,关注子女交往。关注子女与哪一位同学交往密切,有的家长要把同学家境和人品调查清楚,特别是在子女青春期,又担心子女与异性交往是否影响学习;关心子女在同学中的地位和老师心目中的印象等。使得子女在成长中的主要交往对象就是亲属,但由于家长亲情使得孩子缺少磨练,有的子女受不得半点委屈,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的关注会产生叛逆与抵触心理。
2.家长介入子女班级治理
家长介入学校治理主要动因就是子女所在班级的教育生态,特别是子女所在班集体建设,关注影响他们成长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包括师资安排、生源状况、同学关系、评价机制、活动安排等。首先,关注任课教师群体。这是家长介入学校治理最为常见的方式。关注哪几位任课教师任教、教师教育个性如何、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态度如何、教师学科教学成绩排名等,甚至会因成绩联名炒掉一个自认为不能教育好子女的教师,干预学校教学安排。其次,关注班级生态。家长不仅关注子女成长,更关注子女班级的教育生态,包括班主任任教学科、班主任个人喜好、班主任工作作风、同学家庭背景、有没有特殊异质学生、班级特色活动是否有必要、教学进程和要求、班级考核奖励、师生关系,关注子女在班级的学习排名,关注子女是不是学生干部,关注子女能否获得“三好生”,关注子女有几个好朋友,关注班级课外活动要求,关注班级运动会参与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自己的子女,有的通过子女同学、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了解,通过QQ家长群或微信群,甚至直接走进教室了解班级教育生态。
3.家长介入学校治理环节
首先,关注学校治理平台和机制。家长关注学校奖励学生的标准和要求,关注学校学生管理要求,关注学校为学生成长搭建的平台和机会,甚至不惜余力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介入学校治理支持子女健康成长。其次,关注学校文化。随着现代家长介入学校治理的机会、方式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家长对学校治理更趋向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教育哲学,关注“一训三风”,关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关注学校课程设置,关注学校德育活动,关注学校劳动教育,关注软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关注学校办学品位。第三,关注学校教育影响力。教育影响力是家长为子女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现在家长为子女选择学校总是穷尽自我,家长关注学校在社会上的评价与地位,特别是全校性教育活动家长会动用资源支持,拓展学校的教育影响,提升学校社会地位。
二、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的特征
家长深度介入主要出于自己的教育理解与教育关切,缘于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和对子女教育关切过度导致,具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1.主动性
家长介入完全基于自己对学校教育的判断并能立即作出本能反应,对学校所有影响子女成长的教育工作总是积极关注、积极投入,并通过自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积极干预,甚至还能主动串联其他家长形成一定影响力的群体对学校施加影响,不会因为学校解释就会产生妥协,而强调学校的教育改变。在介入过程中,家长总是穷尽自我,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学校治理各个环节。
2.目的性
家长介入学校治理的核心原因就是子女就学问题,这一目的十分鲜明。无论是介入时机选择,还是方式选择,还是后果认知,均是满足家长对子女就学结果的判断,并能动用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子女学业问题,实现提升子女学业效果的愿望和诉求。
3.障碍性
家长深度介入结果势必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被动的,甚至会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障碍,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常态化学习,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影响教师的工作质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功利性
家长深度介入不是基于子女的可持续发展,而是基于眼前的学业成绩,家长深度介入是一种缺乏教育理性的教育干预,家长积极呵护子女成长,确保子女不受委屈,努力保证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缺乏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性考量。
三、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的后果
家长出于对子女爱护而深度介入学校治理,这种介入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会改变和影响学校治理方式,也会对家长、子女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1.影响子女学习生活
家长深度介入致使子女学习生活中会多一双眼睛注视,影响子女在学校教育生活的质量和方式。家长深入介入的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种监督。家长生怕子女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偷奸耍滑”,对子女的学习习惯总抱以怀疑,害怕子女学习时开小差或偷偷玩游戏,害怕子女学习不认真,害怕子女不能坚持,家长对子女作息时间和学习场所进行严密监控。其次,是一种过度保护。由于中小学生家长都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新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参考实施子女教育,怕子女在学习过程中身体受到伤害,怕子女受委屈,在活动中安全受到威胁,家长总是以“为子女好”的心态深度介入子女的学习生活。第三,是一种依赖。由于现代家庭“421”式家庭结构,家长深度介入致使子女过于依赖家长支持,作业不怕错因为有家长后期检查,家务不会做因为有家长全方位服务,同学交往因为家长有资助,甚至有同学欺凌也有家长埋单,在学校学习不认真因为家长课外肯定帮忙补课,导致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出现不计后果的行为。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学习依赖,使其生活有了较强依赖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缺少应有的生活磨练和实践机会。
2.引发师生关系的功利趋向
家长深度介入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还会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的关系,特别是班主任。首先,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家长深度介入使得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单纯双向关系,学生可能会对老师倍感亲切,可能会感到紧张,可能会感到失落等等;教师因为家长介入可能对学生过于亲热,可能无所适从,可能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批评学生;有的家长会在师生关系上下功夫,为子女谋求“福利”。其次,教育方式。家长深度介入致使教师的教育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顾及不同家长的不同教育需求和追求,教师教育方式产生了根本改变,势必影响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第三,沟通方式。教育沟通是教育的基本方式,通过沟通师生相互会有更深的了解,而家长深度介入势必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受到家长干扰,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3.干扰学校重大教育决策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势必影响学校治理方式和教育决策变革。家长对学校教育决策影响会带来“涟漪效应”,甚至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一些招生政策、学校评价机制等。首先,学校决策主体参与机制。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日趋复杂,不仅依赖校长专业智慧或团队努力,关照社会发展要求,还须考量家长深度介入带来的教育影响,家长可能会通过家长委员会直接干预学校决策,也可能通过个性化方式表达自己对学校教育决策的关注,通过媒体(自媒体)、社会团体等方式对学校施加影响,甚至会采用极端手段影响教育决策。其次,学校决策责权利关系。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受益者和服务对象,家长依照现代市场法则维护自身权益和子女在学校享受的教育权利;家长深度介入使得学校责权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家长势必成为影响学校教育决策的责任主体,弱化其权利取向,影响学校组织保障体系,与学校成为决策共同体。第三,学校教育决策模型。教育决策模型的本质是利益的表达与整合,家长深度介入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的还牵扯经济诉求,往往忽视了学校教育伦理,致使学校教育决策教育性被弱化,满足家长和社会要求成为学校决策唯一取向。
四、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边界
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这种介入不仅倒逼学校教育治理的变革,也积极改变着家长的教育理解和教育支持,但家长介入学校治理必须有一个边界。
1.家长参与的认知度
介入学校治理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任务,不仅需要知识准备,更要有心理准备、体力准备和时间准备。首先,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家长应提升认知准备。家长介入学校治理不会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随着子女学龄增长,学习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家长予以必要的智力、经济与体力支持。其次,面对子女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家长会关注学校治理文化。对学校历史、教师队伍结构和质量、教育口碑、文化特色都会进行系统学习,这也是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前提,实际上也会逐步形成家长自己的教育理解和判断,对子女在学校的教育有一个基本心理预期,由此会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关注教育愿景。
2.家长参与的角度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不是所有任务都可以完成、所有项目都可以参与的。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他人,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也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受益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监督者。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主要从沟通者、志愿者和推介者三个角度出发。沟通者是指作为家长可以就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进行沟通,加强信息互通,提升子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志愿者是指家长作为学校活动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利用闲暇时间到学校服务、协助组织和参与课外活动;推介者就是协助学校获得教育资源及处理公共关系,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3.家长参与的频度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不是放下自己的工作,忽略自己的生活而全身心投入。关注子女成长需求,但又不能扰乱学校治校常规,更不能全程性参与其中。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是基于自身对子女教育引发的教育实践,参与频度不能因为自己单一需求而一厢情愿,更不能天天往学校跑,应根据学校的教育要求和活动安排进行设计和规划,确保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节奏参与其中,确保为学校教育治理工作改进落到实处。
4.家长参与的深度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主要涉及学生教育层面,应根据学校教育内容合理定位,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知情权、建议权、协助权和监督权。第一层面是知情权。这是每位家长应然的教育权利,建立必要的学校教育讯息通报渠道,确保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和措施。第二层面是建议权。搭建家长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平台,通过“校长信箱”、家长委员会等平台为家长合理化建议提供必要通道,并能对家长合理化建议予以及时反馈。第三层面是协治权,优化家长协助学校治理的路径,指导有一定能力的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环节,协助学校和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和支持。高层次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如家长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讨论[1]。第四层面是监督权。建立有效的家长监督机制,通过家长委员会或其他教育督查组织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推进学校治理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并能将督查信息及时向家长宣传和反馈。
五、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的应对策略
家长深度介入学校治理给学校教育生态带来一定负向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学校教育产生阻碍,如果利用得当,则会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环境改善。构建一个有效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家长与社会等主体对学校教育的有效参与,可以提升学校治理效益。
1.完善学校治理机制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家长之所以深度介入学校治理,主要因为学校治理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完善治理体系。首先,优化学校治理资源。对影响学校教育的物化资源进行科学匹配,完善学校硬件投入,对学校图书馆和餐厅功能、多媒体教学、体育运动设施、实验仪器等物化资源进行现代化配置,确保资源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其次,优化治理机制。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对各要素进行科学定位,学校必须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从治理目标、治理资源、治理组织保障机制、治理文化诸方面进行系统建设,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机制。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决定着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摒弃教育权威的观念,须认识到家长参与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和谐有效地开展,以平等的姿态与家长交流沟通[2]。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加强专业素养提升,提高与家长的沟通能力,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创造力,提升家长对班级工作的信心和信任。
3.严格家长介入学校准则
家长介入学校教育治理是现代学校发展不可回避的一种教育样态,家长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最佳配合者,是最有潜力的教育因素。但不是所有家长随时随地随事都可参与,必须建立准入机制确保家长介入有序、有效。首先,家长准入机制。来自于家长自身的因素,特别是家长愿意参与与否,家长有无时间参与,家长是否具备参与的知识和能力[3]。对于能够参与学校治理的家长要有一定的专业标准,主要从家长的职业、性格、与子女的关系、对学校文化了解水平等方面进行遴选。同时也要规范退出机制,既可以专项式遴选参与,也可以学年度式遴选参与,也可以用选举方式遴选等等,确保家长参与进退灵活,遇事有人商议,教育有人协同。其次,规范家长参与治理方式。并不是所有学校治理环节都适合家长参与,对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家长介入其中不是旁观而是一种参与,是家长作为学校治理的重要他人深入其中。家长主要从教育建议、教育协助、教育支持等方式介入学校治理。
4.积极关注家长教育诉求
家长过度介入是因为家长和学校没有形成教育认同与共识,对子女教育没有形成教育合作机制,甚至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不信任。首先,要判断家长教育诉求的合理性。面对家长的差异性教育需求和对子女的教育期待,家长诉求合理性就值得关注,应从学校教育资源实际出发,寻求与家长诉求的交汇点,寻求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治理机制。其次,评估家长诉求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对于家长诉求的教育评估主要关注诉求对学校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有什么样的影响甚至改变,关注学校达成家长诉求的可行性分析,关注家长诉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改变,关注家长诉求对学校治理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生态。
5.改善学生学习行为
家长深度介入对于子女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有益于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改进学习状态,提升学业水平。首先,规范学习行为。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家长参与会对子女形成一种教育压力,这种关注既区别于教师的教育要求,也不同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既是一种教育督促,也是一种教育支持。其次,激发子女积极学习行为。家长参与对子女来说是一种教育依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决定和生活安排有自己的思考和定位,激发子女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确保自己不犯低级错误,提升学习效益,子女总是想方设法在家长面前表现最好的自我。
6.建立立体参与治理机制
家长介入学校治理容易形成单向性教育参与,学校治理应从多方面吸纳经验或意见,关注学校治理改进和质量提升。美国学者乔伊斯·爱普斯坦(Joyce Epstein)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实践模式):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与社区协作[4]。首先,关注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他人”是多元的,既有家长,也有社区和学生,还有关心学校治理的社会人士,既可以消解家长深度介入的作用力,也有益于学校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有益于改进学校治理。其次,建构立体的治理主体参与方式。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发展,关注主体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样,途径越来越多元,诉求越来越个性,这就要求学校面对新时期学校治理实际需求和面对的窘境,改善主体参与方式,弱化家长深度介入的冲击,形成立体主体参与机制,确保家长介入在理性教育治理框架内实施,不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常态开展,不影响学校师生的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第三,优化对话式参与机制。家长参与会促进其对学校治理工作有着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更为全面关注,更为有效参与,在共同治理中,家校合作成为可能。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治理主要是缘于子女成长的需要,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家长治理实际效益,通过对话确保家长的教育诉求和教育关切能够有效传递给学校,学校也应该畅通对话渠道,确保治理者和家长之间能够形成有序畅通的对话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取向,以学生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为目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借鉴吸纳经验和意见,提升教育治理实际效益。
7.营造舆论支持环境
随着现代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学校治理工作可能成为家长或其他“重要他人”关注甚至攻击的重点,因此,必须根据校本教育治理体系完善学校治理舆论环境。首先,学校治理方案应得到家长支持。家长所关切的主要是影响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相关要求、在学校里享受的教育待遇是否公平,以及子女在学校生活的交往和学业水平,学校任何政策出台或实施必须加强调研,关注学生家庭教育可实施水平,关注家长的可接受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治理政策的有效宣传和解释,确保家长理解治理内涵,支持治理方式,并形成有效的教育合作机制。其次,加强家长群体的正向引导。教育治理正向引导是实现教育治理有效性的重要内核,学校可利用家长委员会或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学校治理的正向宣导,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治理趋于一致,对子女教育价值达成共识,对子女教育态度趋于配合。第三,利用网络提升引导效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深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给学校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方式[5]。大数据能够对教育决策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决策人員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决策信息,通过QQ、微信等平台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教育沟通与交流,确保家长在第一时间掌握子女学习质态,加强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相互借鉴子女教育经验。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推动教育决策机制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黄晓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52.
[2] 何光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06):39-41.
[3] 王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06):31-35.
[4] 吴重涵,王梅雾,张俊.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36):36.
[5] 郑金洲.学校治理现代化:意义探寻与实践推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1):70-78.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