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英
教材意味着什么?笔者认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特级教师朱浦曾经指出:“教材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世上没有一套教材是专为你所教的学生而编写的;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资源整合、调整和补充。”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增值?笔者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以实现“例”价值的最大化。
一、挖掘“例”的留白
以下笔者将以深沪版牛津教材1A Unit1 Let's talk为例呈现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例”的增值。
(一)挖掘“例”中的图片,加厚教材。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解读每一幅插图,从学生的兴趣点与认知点入手,科学地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价值,以实现原教材的增值。在这一节课中,笔者利用教材中图片的情景,将情境放大化,趣味化,补充图与图之间的信息,将教材读厚:第一幅图是两个见面的孩子打招呼“Hello!”“Hi!”,细研图片发现是Mum送孩子到车站等车,遇到同班同学打招呼,这里笔者安排了学生进行扮演,充分感受图片里上学遇到同学打招呼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是一种人文的渗透:遇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第二幅图是女孩跟妈妈说“Goodbye!”这是学生熟悉的场景,笔者充分利用图片中的bus,加入了节奏感强容易上口的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不仅让“Goodbye!”在所创造的真实情境中变得有意义。第三幅图是孩子们下车遇到了老师Miss Huang,图片上的文本内容是“Good morning.”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中孩子下车的地方是学校,遇到学校教师应该怎么打招呼?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文教育机会。
(二)解读文本中人物情感,深挖教材中的育人价值。笔者在上深沪版教材4B第二模块第5单元的内容中,通过细读教材,挖掘出了编者的用意:两个部分的内容其实是相连的,并且透露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育人信息。内容如下:第一课时:Peter 和Joe看到了学校新开设的football club, 很兴奋并想到了好朋友Alice 也爱football,于是决定去tell Alice about the football club.第二课时:Peter 和Joe 果真去找了Alice,Alice很兴奋地和他们一起参加了football club,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还问起了不在场的Kitty是否参加,对朋友很了解的Alice知道Kitty喜欢的是table tennis,并打算告诉Kitty有table tennis club.通过分析文本背后的情感,学生们感受到了:Friends are always sharing.(朋友总是互相分享)。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当你看到某个俱乐部在招人的时候,你会告诉谁?每位学生都很积极地表达要与某位学生分享消息,学生们的真实表达和真情流露,让我们看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每位孩子学会了分享,认识了友情的重要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例”的价值
在“互联网+”高科技迅速发展,学习无处不在的当今新常态下,由江苏省教育部提出了给教材增值:通过重组,整合和创新运用“范例”教材,让课堂教学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和时代社会空间,让学生拥有更加贴近自己心灵的,有充余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发散性地去探索问题。这样的课堂,必须超越“范例”教材实现“例”的增值才得以实现。新常态下教材“例”的增值研究必须以尊重教材和课程标准、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结合iPad技术的辅助作用对教材进行再构,创新教学模式。笔者所带的班级是iPad教学实验班,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发现借助信息技术,课前通过UMU、问卷星等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文本,完成相应的预习检测;课中通过学习精灵平台推送“更新整合”的文本视频,让学生自主巩固学习;读后通过iPad上的平台推送各类学习资源,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阅读量,这样的课堂模式实现了“以学定教”,高效地达到了预期中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多元化学习。
三、结束语
在当前代理倡导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势下,一本教材是无法实现“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的目标。教师是教材的主人,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这一点就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只有根据学生情况,细细品味教材,研究教材中的图片与文本,再根据学生给你的消化能力进行处理教材,借助各种有效渠道,才能更好地实现“例”的增值。
責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