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实施着力点述略

2021-10-18 10:26罗笑
师道·教研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作坊儿童家长

罗笑

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不幸遇到性别侵害,无论是男孩女孩,对其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几乎伴随一生。但当下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孩子较少接触到正面的性别防护教育,另一方面是孩子遭遇性别伤害后不敢跟家长说,家长知道后不能正确应对,导致后遭遇问题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监护的缺失,性别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防范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常识也让她们面对性别伤害时不知如何应对,导致后遭遇问题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建构有效机制、开发特色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三个方面,勇开校园儿童性别安全教育之先河,使其更符合当下中国儿童本身发展需要,为形成更全面有效的儿童性别安全保护机制提供新的路径与策略。

一、建构有效机制

对于学校而言,学生安全一向是校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解决学生安全问题方面,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前我校并没有特别的学生安全教育机构,德育处负责安全教育,总务处负责安全事故处理及学生保险事务,我们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以儿童工作坊为基地,共筑聯防体系,专项推进儿童性别安全教育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推进:

首先,我们于2017年10月在校内成立“GB儿童工作坊”,服从学校德育工作安排,机构图如下:

其次,完善指导部门与准入机制,适当引入社会公益团体和活动,构建家长义工团队,专业引领资源:已邀请越秀区妇联和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为支持团队,另以学校为支持平台,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作为学术顾问,为进一步提高儿童性别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做足落地措施。

在前面两方面的机制建构上,我们再通过激励制度实现师资培养、建设资源的储备化。突破传统德育工作体系的工作方式,运用“互联网+”的形式实现互联网与工作室体系的联合,设置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进行联合互助,不断完善性别安全教育机制,提高孩子们安全自护意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突发事件应对心理素质,利于良好校风建设,提高校园的安全系数,促进家校和谐关系发展。

二、开发特色内容

我们主要研究内容两个方面:1.开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内容;2.男童、女童性别安全自护能力培养。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项目讲座指引,运用新媒体,利用校园碎片时间立体联动协同,以人为本,培养核心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普及安全自护、性别自护,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技巧,使小学儿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具备简单的性别安全自护能力,课内外结合,培养利于终生健康成长的素养。

主要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建立相应的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内容:

(一)学生层面。

1.了解儿童权利,提高自我性别认识及保护意识;

2.学会评估自身周遭的风险,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技巧;

3.提高儿童对保护儿童自身的参与,除了自我性别认识、保护,也学会积极寻求外界保护;

4.让学生知道遭遇危害的应对和后续处置方法。

5.构筑儿童青少年互助网络,为学校或者社区的儿童保护委员会发展成员。

(二)教师层面。

1.邀请专家对讲师团队进行培训,通过项目培养专项讲师团队,制作专项活动和章程。

2.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开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内容。

3.不断改进、完善公益讲师体系,形成良好的德育体制,在区域内加以推广工作坊形式。

(三)家长层面。

1.通过新媒体方式对试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培训,以联动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项目教育和援助。

2.普及孩子遭遇侵害的应对和后续处置的常识。

在开发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到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对未成年人相关民事权益有许多的保障性规范,尤其是增加对未成年人受性侵特别诉讼时效条款,我们也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普法活动。

三、设计活动形式

运用“互联网+”的形式实现互联网与工作室体系的联合,突破传统德育工作体系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引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引入社会公益团体、专家和学校德育教师进行联合互助。

1.德育主题活动主渠道,模拟案例讲演练。未成年人受年龄和社会经验所限,对遭受性别骚扰、侵害的认识不多,很多情况下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受到性别侵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性别保护意识。我们工作坊的教师团队在大量的案例中提炼了典型的几个认知盲点,以班会、主题活动等开展讲演练,如:哪些地方是隐私部位,别人的触摸让我觉得不舒服怎么办,如果有人给我发不健康图片怎么办……通过生动又直观的案例讲演练,使学生对一些暴力不明显、欺骗明显的不安全环境增加辨识、提高警惕,提升安全自保能力。

2.思政课程融“德”与“法”,中国特色利育人。中国人对性别知识多少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躲闪,工作坊开始之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对性别安全教育持保留态度,有些学生一上课就不自在。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分年段融合“德”与“法”,普及安全自护、性别自护教育。如:教二年级的《健康游戏我常玩》,根据低年段学生对性别差异好奇特点,在教学时融入《男生女生不一样》微课,从洗手间不同的标志讲起,对个别男生拉扯同学的裤子等恶作剧进行性别尊重的引导;六年级的《我受特殊保护》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法律条文,突出了国家立法层面对保护未成年人性权利和身心健康的重视……像这样坦然、大方地将性别安全教育与国家课程实现融合,真正实现落地,彰显性别安全教育的中国特色,体现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媒体技术架桥梁,家校社会齐协作。

社会远比课堂教授的内容复杂,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家长责无旁贷。但不少家长本身对这一方面的了解甚少。工作坊每次开展各类儿童性别安全教育时都会组织家长自愿参与旁听,并且通过微信、钉钉等媒体进行推送、访谈和调查,并加强对网生化资源(网络色情及诈骗等)危害和关于性别侵害认定和惩处等方面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工作指引,拓宽对儿童性别侵害的民事救济途径,运用媒体技术架起家校社会协作的桥梁,更好地为孩子筑起牢固的“保护墙”。

一个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性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容忍度就越低。我校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工作坊自成立三年多以来,融合中国“德”与“法”特色的性别安全教育开启了校园安全教育的新样态。但打造家校社会齐协作的儿童性别安全教育网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做到的,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健全长效机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安康,为了社会的文明和谐,让我们一起努力。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儿童性别安全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11670】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工作坊儿童家长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