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研究是民俗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对于该地区剪纸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对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资源优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探寻出一种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宜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淮北地区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AHSKQ2016D97)研究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化的推广能够促进文化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并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倚重的新模式。虽然民间剪纸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到位、资源优势不明显、经营模式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导致民间剪纸产业化的发展不能落到实处。因此,如何结合宿州当地剪纸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策略,保持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当前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规模与资金投入的限制
宿州位于皖北、苏北、鲁西、豫南交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文化与艺术市场相对滞后。目前皖北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建立的规模不够,皖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 因此要以安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为指导,积极建立和融入“皖北文化产业区”,推动宿州及皖北文化产业集群走出去,与皖北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集群进行合作交流,互惠共赢。
因此,對于宿州剪纸产业化发展来说,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依托和借鉴阜阳剪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阜阳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剪纸文化产业发展较早,且已形成一定规模,如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阜阳顺畅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对皖北剪纸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宿州剪纸可以紧密依托阜阳,融入阜阳旅游文化经济圈,扩大宿州剪纸市场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此外,宿州是安徽省主要的产粮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薄弱。因此,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缺乏相应的经济产业支撑和带动,实际用于剪纸及文化经济投入捉襟见肘。资金不足,是宿州剪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剪纸产品市场化程度不够
剪纸作为人们闲暇之余欣赏、把玩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属性决定了其销售范围的局限性。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形式,在古代社会有着很强的实际功能性,但在今天则更多地体现在审美方面。在市场机制的催生下,剪纸显然已成为商品。商品需要考虑市场,这就需要剪纸从业者从市场角度开发剪纸产品,同时也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宣传推广,形成产业链。目前宿州地区剪纸群体相对较小,且以小作坊的经营模式为主。加之皖北区域经济及消费水平偏低,剪纸产业规模和效益则很难得到扩展与提高。因此,要实现以剪纸为载体,积极尝试剪纸作品的市场化及商品化转化途径,研发剪纸衍生产品,打造出以剪纸产业为中心,融合民俗、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一)国家政策引导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与扶持
近年来,文化推广与地方文化发展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国家政策与法规的相关支持下,文化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同签署《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为安徽省的文化发展提供目标引导与政策支持。例如,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化基地、构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等方面展开交流并提出相关建议,把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落到实处,这对于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改革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深入挖掘皖北文化资源……逐步把淮河流域建成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基础设施先进、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实力和辐射力较强的文化产业特色区。”[1]在国家与安徽省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安徽各地根据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情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深度开发。
(二)自身优势资源与地域经济改革、发展的契合
一方面,宿州属于皖北地区,其属地萧县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萧县与徐州接壤并深受汉文化影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诸多文化名人,如雕塑大师刘开渠、国画名家萧龙士、油画大师朱德群等,因此,萧县也成为宿州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以说,书画艺术已经融入萧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书画艺术的兴盛必然对剪纸艺术起到影响与推动作用,这些都为今天宿州剪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宿州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其经济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其下属萧县是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县、安徽省产粮大县、水果生产大县,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不高。为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市政府以民俗艺术为契机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点,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推动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经济的趋势下,结合宿州书画市场的成功案例,逐步实现民间剪纸艺术产业化的探索与尝试,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三、产业化背景下宿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一)题材上更加宽泛
“每一时代的艺术都以其特殊的材料和方式记录下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不同时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是不同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2]。今天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于农耕社会时期。剪纸艺人生长于现代生活环境中,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信息社会视野下的农村风光、城市景观、花鸟虫鱼、舟车桥梁等自然不可能与古代相同,即表达传统的题材也不能与古人的思想相似,因而所表达的内容、形式等也自然有别于古人。
宿州剪纸不仅有福、禄、寿、喜、财以及花鸟虫鱼等传统题材,更有许多关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或反映当代生活面貌、科技发展、农业生产、人物肖像等内容。例如:宿州剪纸艺人周康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所创作的大型剪纸《祝福祖国》,采用万年红宣纸,结合传统题材中的蝙蝠、蝴蝶、龙、石榴等内容,融合天安门、长城等建筑题材,借鉴现代装饰元素,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又如民间艺人尤彩霞创作的《喜迎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万蝶尤》《神七问天》,芦芬的《宿州八景》等,诸多反映宿州当代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科技创新、城市建设、自然景观等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宿州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二)材料上更具科技性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样也推动了剪纸材料的发展。尤彩霞采用新型材料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夜光材料复合剪纸”,申请并获批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这种新型材料解决了人们在夜晚无光亮的场合也能欣赏剪纸的情况,她在所用纸张上融入环保夜光材料,如夜光膜或发光涂料等,制作成本低,视觉效果新颖,社会反响良好。这种新型材料的运用既是对传统剪纸工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剪纸的发展与创新。
(三)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民间剪纸,由于材料工艺与社会功用的局限,画幅相对较小,构图也趋于简洁明了。而当代剪纸则根据作者表达主题的需求,可以选用较大的尺寸来表现。这不仅在构图上增加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在表现形式上较之传统有了突破。传统剪纸平面化的视觉形态在今天也因融合西方艺术语言,在表达空间和体积观念上,给人更加逼真写实的直观感受。如芦芬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而专门创作的《大美淮河》,该作品长18米,宽0.8米,用时一年零九个月完成。整幅作品内容丰富,场面宏大,采用西方绘画的构图理念,结合透视变化表达空间感,融人物、自然景观、建筑、诗歌、书法于一体,通过宏大的场景描绘,把淮河流域的地理、人文、历史、特产等贯穿其中,像一部连续剧一样诉说着淮河两岸的发展变化,也是对在党的领导下人们对淮河治理、改造所取得丰硕成果的赞美。
四、宿州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设立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办公室
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需要在多部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开展,因此,需要成立一个能够统一协调各个部门的机构来监督和管理本市文化产业建设和合作,为当地文化产业建设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如地方高校、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民间协会等建立当地民间剪纸艺术发掘、研究、应用及转化的人才队伍,形成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智库。
文化产业发展要统筹全局,长远考虑,不能只站在各地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开发。对宿州地区民间剪纸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要召集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学者交流研讨,为剪纸产业化发展寻求合理的定位与途径,根据当地实情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并积极促进宿州安徽省内外知名剪纸文化产业集群与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公司进行文化资源的交流与衔接。由民间剪纸产业化办公室统筹协调,使当地剪纸文化产业的利益分配更趋合理化。在剪纸文化产业、文化园区的项目建设、产品开发与销售、品牌宣传与推广、财政扶持上统筹规划,形成多产业、多部门融合发展格局。
(二)加大剪纸资金投入
建议政府建立皖北文化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在政府财政拨款资助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融入与投资,支持剪纸作坊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宿州对所辖区域内的民间剪纸资源要实地调研和普查,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政策,做到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相结合,依据皖北各地的特点和优势统筹规划,在财政预算中分配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剪纸产品开发、宣传与推广等,使宿州下属各县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统筹管理。以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投入财政专项资金补贴,要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寻求多元的发展路径与体系,并根据所需对剪纸文化元素进行创意改造,突出民间剪纸文化特色产业。
此外,还可以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拓展资金来源,起到引导和拉动剪纸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省内外、区内外和境内外的各方投资,拓展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扶持民间剪纸等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开发是宿州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也可以适当对当地有发展潜力的剪纸品牌的开发进行财政贴息,通过支持剪纸文化产业的开发生产,促进宿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三)完善剪纸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宿州地区剪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沿用传统的作坊式经营模式,经济效益较低。一方面,剪纸产品开发创新、商务服务、宣传推广等人才不足。因此,当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并不断完善对剪纸人才的培养机制,将剪纸人才培训、访学、待遇奖补等形成文件制度。另一方面,剪纸公司或机构可以与宿州学院等地方高校进行合作与资源交流,拓展高校美术专业民间技能培训或实习、实践基地。
在当地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地方高校也可根据市场所需开设民间剪纸相关课程或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或专业。同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剪纸艺人予以深层次的学术引导与培训,为民间剪纸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元素、智慧资源及多样载体。在发展民间剪纸产业的同时,要做好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与当地教育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其他民俗艺术等文化事业融合。
(四)打造互联网交易平台
政府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探寻多种形式与渠道打开剪纸市场;成立专门的剪纸交易中心网络,以网站宣传与剪纸作品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推广。目前宿州与中国剪纸网、省市美协等多家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在这些网站公布宿州剪纸信息,推荐剪纸名家,并已在全国建立多个固定销售网点。在注重艺术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产业交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情-中国网.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2-08-23].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2-08/23/content_26316613.htm.
[2]孫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乔国锋,硕士,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理论及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