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华
【关键词】理论武装 与时俱进 立足实际 实事求是
【中圖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6.002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避免在实践中走弯路、碰钉子。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我们要严格遵循理论武装的内在规律,努力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和进步。
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避免教条主义
一种理论要想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就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否则就会因为封闭而成为僵化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2]我们加强理论武装,就必须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避免教条主义。
与时俱进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机活力,教条主义之所以害人不浅,原因就在于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都遵循了辩证法的规律。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辩证法的规律揭示出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生生灭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没有什么状态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既有形式是终极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特定的条件,离开了特定的条件,作为具体的事物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而必然会走向灭亡。理论作为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和话语表达,如果不能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成不变的结论就难免因为僵化过时从而和生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事实相背离,也就会因为丧失合理性的条件而沦为谬误。所谓的真理和谬误实际上只是一步之遥,离开了具体的条件,真理也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而成为僵死的教条。教条主义的问题就在于,用固定不变的理论内容强行来对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现实,刻舟求剑怎么可能实现理论和现实的吻合呢!用一张一直不变的旧地图怎么可能正确认识不断变化的地形呢!用这样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与之相反,与时俱进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机活力,就是因为这样的理论能够超越静止和片面的局限,不断分析新的时代的新的条件,并在这样生动的鲜活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不断得出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理论内容。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讲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4]
保持理论的开放性,是理论能够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真理的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从来不排斥后继者们对这一理论进行补充和丰富。例如,以列宁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俄国革命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列宁主义,引领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实现与时俱进,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就不能排斥理论的创新,不能排斥对理论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保持理论的开放性,就要注重吸收借鉴其他理论的有益观点和成果。世界上绝不存在一种绝对完美的理论,任何一种理论总会有它尚未遇到的新的问题。要想实现理论的不断发展,就要坚持开门搞研究,凡是其他理论中对发展自己有益的观点、思路、概念,我们都应该吸收和借鉴,而理论陷入封闭,往往是其走向僵化和教条的先兆。同时,我们又不能陷入机械论的泥坑,不能把某一种理论方法视为“唯一正确”,不能把其他理论不顾实际情况直接拿来生搬硬套,必须注重甄别、吸收和借鉴,才能够为我所用。所以,要想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实现理论的开放发展,既不能对其他理论一概排斥,也不能对其他理论照单全收,要保持科学、清醒的判断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理论的独立性,又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理论必须立足实际,避免空谈主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论作为对经验和现象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必须立足于实际才能具有意义。理论要想实现发展和进步,就一刻也不能离开实际,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6]理论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就必须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牢牢立足于实际,避免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的空谈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类就已经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以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等人为代表的思想理论家,已经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很多美好的设想,但也正因为这些思想家的理论没有立足于实际,既没有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也没有找到实现美好理想的有效途径,只能停留于空想,而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以最一般的现实为出发点,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历史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像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7]马克思通过创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有的运行规律,指明了从事实向价值飞跃的途径,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进步。我们在当今时代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牢牢立足于实际,时刻关注社会实践。
理论要立足于实际,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是中国传统话语的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8]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9]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条的东西都是抽象的,实际的事物才是具体的,只有从具体的、客观的实际出发,才能把生动的鲜活的事实搞清楚。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仅仅成为从概念到概念的演进,那么理论就会变成空洞无物的自言自语,这样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效解决实际的问题。总之,做到实事求是,既要搞清楚“实事”,做到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更要做好“求是”,关键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就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了解实际、把握规律,并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现实问题上升到理论总结。
理论要立足于实际,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了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内容。脱离实际的理论,往往存在答非所问的弊病,即理论提供的答案不足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0]“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我们要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最实际的问题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总是存在的,有些問题是浮在表面的,有些问题则是隐藏在深层,现实的世界总会存在尚未发现的问题,而不存在没有问题的状态,我们强化理论武装则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重点关注可能出现问题的领域,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其次要善于分析问题,要注重区分问题的性质和类别,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搞清楚问题出现的原因,明确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对问题的关联性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坚持问题导向,关键还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总结和运用经验,不断创新尝试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推进理论武装水平,就要注重从这几个方面突出问题导向,从而建立新理论,实现理论的新突破。
理论要立足实际,就要坚持人民的立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就是最大的实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刻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古往今来,很多思想理论的直接来源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实。一种理论也只有能够贴合实际,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我们推进理论武装,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在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积极推进理论的大众化,让各种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理论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落地开花。
理论必须彻底透彻,避免浅尝辄止
理论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世界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为什么有的理论历久而弥新,而有的理论只能是过眼云烟?原因就在于有的理论是彻底透彻的,能够给人以经验和启发;而有的理论则是肤浅的,没有什么现实价值。我们推进理论武装,就要形成和培养彻底透彻的理论,避免浅薄空洞的理论。
马克思有一段经典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这就深刻地告诉我们,推进理论武装必须要有彻底的理论,而要有彻底的理论就必须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所谓事物的根本,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复杂事物内部,总是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是次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因此要想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辩证思维能力就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要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就离不开辩证思维。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第一,我们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万事万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过程之中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孤立和静止的事物,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趋势,从当前与长远、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把握事物。第二,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到牛鼻子”;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十个指头弹琴”。第三,要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发现矛盾、承认矛盾,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论要想做到彻底透彻,还要做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3]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掌握实情,调查研究是掌握事物根本的必经环节,没有详细的调查研究,事物的根本不会自动进入人的意识里,自然也就不会形成关于事物根本的正确理论。做好调查研究,重点是处理好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做好调查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问题,要努力掌握大量详实的调查材料,只有材料越多越丰富才能越接近事物的真相。做好研究就是要在做好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材料进行深度思考,探究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
理论要想做到彻底透彻,同样离不开坚定的价值内核和严谨的逻辑论证。任何一种成熟的理论,都应当包含“价值”和“逻辑”两个方面。理论的价值,就是理论中恒常不变的内容,回答了这一理论“为什么人”和“有什么用”的问题。理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价值内核,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才能保持开放包容,具备长久的生机活力。理论的逻辑,就是理论的论证方法和过程,回答这一理论“如何实现”和“为什么行”的问题。理论只有具备了严谨的逻辑论证,才能保证自己的结论不会自相矛盾,不会言之无理,才能够以理服人。马克思主义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追求人类解放,它的逻辑论证就是唯物辩证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揭示的一切,其目的都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认为,要想实现这样的价值理想,就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论统一到为人类求解放的实践中,达到逻辑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理论必须结合实践,避免知行分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有效弥合了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鸿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理论作为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同样来自于实践。我们推动理论武装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做到实践基础上的知行合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16]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知与行是统一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方面,实践决定了认识。人的认识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们在实践中首先通过感官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然后借助思维的能动作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把握。另一方面,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当我们的理论能够上升为真理,也就具备了对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把握,就可以用理论来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实践进程。需要注意的是,知与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而每当实践发生变动,认识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即行的过程也就是知的过程,二者不能割裂和分离。知和行必须统一,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而不行这样的知,也就是不能付诸实践的知,要么是无用的知,要么是和实际不相一致的知,只能是空谈。行而不知等于盲行,实践的过程也是真理不断显现的过程,离开了真理的指导,实践就有可能陷入歧途。正所谓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7]
我们推进理论武装,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不断在创新实践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实践发展了,理论才能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然而,实践活动是永不停歇的,因为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满足人的各项需求和愿望,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8]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新启示,并及时概括、抽象、上升为理论成果,不断用新实践丰富和补充旧理论,实现理论的推陈出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要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深刻地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9]理论要想成为真理,就要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及其规律,但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既不是由理论本身说了算的,而且客观实际也不能回答,只能由作为主客体之间桥梁的实践来回答。不仅如此,实践是个过程,真理是在实践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有些理論的价值不体现在当下,只有随着实践的推进才能逐步将理论的真理性呈现出来;有些理论反映的是全局的趋势,当部分和全局存在冲突时,关于全局的理论在部分就有可能不适用,只有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全局与局部呈现出一致性时,关于全局的理论也才能在各个部分呈现出真理性。因此,我们推进理论武装,必须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不断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补充真理、运用真理。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20]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强化理论武装的制胜法宝。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发展和用科学理论引领实践运动,不断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在新时代,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理论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恺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4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第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8页。
[9]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页。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1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1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136页。
[16]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页。
[18]《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20]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