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乌克兰政治危机 乌克兰 极端民族主义 激进民主主义 颜色革命
【中图分类号】D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6.012
曾经是苏联第二大联盟主体的乌克兰,目前是欧洲地区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在这个生活着130多个族群的多民族共同体中,主体民族乌克兰人如今已占3/4以上,第二大族群俄罗斯人则为1/5左右。1991年独立至今30年来,乌克兰面临政治动荡、社会失宁、经济凋弊、国家分裂的深重危机,与其主要邻国及头号经济伙伴国俄罗斯的关系,则处于持续紧张、难以调和、险象环生、近乎交战的严峻状态。乌克兰社会极化、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原因可谓千头万绪,但究其根本,沉疴难除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激进民主思潮,是乌克兰“国已不国”的主要病因。
乌克兰民族主义是推动苏联解体并与俄罗斯分道扬镳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民族学上说,乌克兰人同俄罗斯、白罗斯人一样,同属于东斯拉夫人,这三大民族之间的联系盘根错节,源远流长。但历史上,乌克兰人聚集区屡屡发生反俄运动,俄罗斯人对乌克兰人聚集区的控制也极为严厉,并且坚决反对将乌克兰人视为特殊族群,更不允许乌克兰人拥有特殊权益。19世纪后,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1890年,在今日西乌克兰境内的利沃夫一带,即已出现独立的政党,时称激进党。20世纪以来,乌克兰人的民族自觉进程大大加快。1900年,沙皇俄国境内出现了第一个由乌克兰人建立和参与的政党。
1917年,统治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乌克兰境内形成了三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是全俄性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是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三是民族主义者控制的“中央拉达”。1918年2月,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迈出独立建国的重大一步。西部地区的民族主义组织西乌克兰民族委员会,则于同年11月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919年,布尔什维克党人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原沙俄大地上迅猛推进,乌克兰也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年底,以俄罗斯联邦为核心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正式诞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这个联盟,成为苏联版图上地位、作用與影响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
但是,乌克兰人的民族自觉进程并没有就此中止。1929年,一部分主张独立的乌克兰人,因秘密建立民族主义组织遭到严厉镇压。西乌克兰地区的反俄情绪更为强烈,民族主义运动也特别活跃。1939年,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划入西乌克兰地区的原波兰居民对俄罗斯人疑虑更深,对以俄罗斯联邦为核心的苏联更是强烈反感。1941年德国法西斯攻入乌克兰时,这里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宣布独立,并试图借助德国法西斯的力量摆脱俄罗斯人的控制。1944年,德国法西斯被赶出乌克兰,这里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曾单独对抗苏军。20年代60~70年代,东西方关系曾短暂缓和,乌克兰境内持不同政见者异常活跃,多次发动反对莫斯科的抗议运动,对苏联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挑战,苏联的国际形象受到很大冲击。
1985年,以“自我革新”为特征的苏联改革开启后,乌克兰民族独立运动借势发力,迅速发展壮大。1987年,西乌克兰的利沃夫出现了激进的民族主义青年组织“狮子社”。1988年,乌克兰赫尔辛基联合会宣告成立,并且公开鼓动民族独立;乌克兰独立创新知识分子联盟、乌克兰文化与生态俱乐部、支持改革民主阵线等类似的组织和团体,此时也应运而生。由于特殊的社会土壤和条件,这些组织的活动能量通常很大,成立不久即可召集数十万人,在当地举行要求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社会抗议和示威请愿活动。
1989年,苏联所谓改革陷入全面危机状态,让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势力受到极大鼓舞。同年9月,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鲁赫)、乌克兰人民阵线宣告成立,其成员虽不及乌克兰共产党的1/10,但声势却异常浩大。1990年3月,“鲁赫”及其支持者通过选举控制了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同年7月16日,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通过。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当选总统刚满一周的原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克拉夫丘克,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签署别洛韦日协定,正式宣布苏联解体,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彻底分道扬镳了。
乌克兰民族主义不断升温导致乌俄关系持续紧张和激化
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长期生活在统一的沙俄帝国之中,历史积怨和矛盾极为深重。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迸发出的巨大分离主义能量,成为瓦解苏联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发起成立了独联体,但极端反俄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并没有因为摧毁了联盟而偃旗息鼓,而是推动独立后的乌克兰持续西进。完全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尽快加入欧盟和美国主导的北约,成为乌克兰独立后最主要的政策目标。由于乌克兰地处俄罗斯同欧盟进行地缘政治博弈、与北约进行战略安全对垒的结合部,战略位置极为敏感和特殊,俄罗斯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因此,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始终处于非常复杂和高度紧张的状态。
作为独联体创始成员国,乌克兰对独联体事务很不热心,一开始就明确表示,独联体只能是一个协商机制,而不能成为新的超国家结构。2018年,随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严重恶化,早就对俄罗斯发挥主导作用的独联体心存不满的乌克兰,终于正式宣布退出了这个似有还无、松散无力的国家间协商组织。
乌克兰独立之初曾宣布,将在对外关系领域奉行“多向平衡外交政策”。1992年,乌克兰宣布了无核化、中立、不结盟等政策目标,同时开始大规模裁军,受到俄罗斯的谨慎欢迎和支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无法根本化解。库其马执政初期,乌克兰牵头组建了旨在对抗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小圈子,即“格阿姆集团”[1],并于1994年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虽然由于俄罗斯强烈反对,欧盟和北约未敢贸然行事,乌克兰“加盟”“入约”未能成功,但俄罗斯对乌克兰极为反感,而乌克兰人厌俄反俄情绪也在不断升温。
后来,乌克兰提出以“更少的壁垒,更多的桥梁”为口号的对俄政策新构想,乌俄关系小有改善。21世纪到来前夕,随着乌克兰最终放弃核武器,不再要求分割苏联留下的黑海舰队,俄罗斯长期租用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乌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甚至还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尤先科执政时期,乌克兰对外政策加速西倾,谋求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步伐大大加快,乌俄关系又趋紧张。2003年,双方围绕亚速海中刻赤海峡的领土争端趋于激化。受此影响,两国经贸纷争亦不断升级。俄罗斯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对乌克兰施压,不断上调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价格。双方务实合作项目,大都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乌克兰则一再威胁要收回俄罗斯黑海舰队租用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由于该军港位于历史上一直归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每逢乌俄关系紧张,俄罗斯便打出克里米亚半岛“归属”问题这张牌。[2]
激进民主化之路越走越远,加剧社会分裂与政治危机
乌克兰独立之初,以克拉夫丘克为代表的执政者缺乏构建新型国家政权、组织新的经济建设、协调新的民族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自主处理对外事务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长期混乱失序。有人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政治腐败、政府操纵媒体、民间社团和政治反对派软弱无力、选举舞弊和敌对政治派别间无穷的争吵”。[3]
克拉夫丘克原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他由苏联共产党高级干部“华丽转身”为民族主义领袖,在引领乌克兰走向独立、推动苏联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开国领袖,他治国秉政手段不强,社会政治声望不高,1994年谋求总统连任时败北。
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各派斗争激烈,在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多党竞争制、意识形态多元化道路上急行猛进并且自诩为改革楷模的乌克兰,直到1996年第二任总统库其马执政时,才通过新的国家宪法,竟然成为独联体地区最后完成制宪过程的国家。在库其马领导下,乌克兰成为总统—议会制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虽然各种反对派在后来的抗争中无所不用其极,但乌克兰总统集权倾向却不断增大。社会高度撕裂催生的国内各种矛盾与乌克兰和俄罗斯日积月累的外部矛盾相互交织、彼此牵动,乌克兰的政治危机和社会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
库其马总统原系苏联大国有企业领导人。作为刚刚出道的政治家,他执政后注意调整乌克兰内外政策,使乌克兰同俄罗斯以及欧盟的关系相对均衡,国内局势相对平稳,因此成功地实现了连选连任,共执政10年,直到2004年。但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和某些西方国家对库其马很反感,认为他“亲俄”。2000年,由库其马反对派提供的一盘录音带显示,库其马有策划谋杀一名乌克兰新闻记者的嫌疑,乌克兰因此发生了针对库其马的大规模社会抗议运动,整个社会再次处于全面崩溃边缘,库其马动用强力手段才最终恢复了社会秩序和基本稳定。
200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时,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形势极为复杂。来自乌克兰东部的地区党领导人亚努科维奇得到了在任总统库其马的大力支持,选情看好。但极端亲西方的民主派人士、时任总理尤先科领导的反对党指控亚努科维奇伪造选票,发动了名为“橙色革命”的街头抗议运动。在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势力的强势干预下,被视为“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很快丧失政治优势。因声称在选举中被人下毒而博得巨大同情和支持的尤先科,最终战胜亚努科维奇,成为乌克兰第三任总统。这次选举被西方国家视为“颜色革命”的成功范例。
乌克兰政治生态复杂而又动荡,各派力量的消长与组合变幻莫测。尤先科上台后,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与乌克兰共产党及各种新反对派同舟共济、联合行动,共同对付极端“民主派”总统。他们通过议会修改宪法,将乌克兰搬回议会—总统制轨道,总统权力受到很大制约。2006年,尤先科依然身处总统大位,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和反对尤先科的其他政党控制议会,将亚努科维奇推为总理。但总统和总理两个“死对头”毕竟无法共事,乌克兰政治危机雪上加霜。
乌克兰政坛派系繁杂,山头林立,形形色色的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多如牛毛,堪称“西式民主典范”。2007年乌克兰议会选举,全国共有20个政党和联盟参与角逐,最后有5個政党和联盟获得3%以上支持率,跨过议会门槛。其中,亚努科维奇的地区党支持率为34.4%,属议会第一大党;其主要对手、前总理季莫申科女士领导的祖国党,得票率为30.7%,属第二大党;亲西色彩浓郁的“我们的乌克兰”,支持率为14.2%;乌克兰共产党支持率为5.4%;进入议会的最小政党是科特温联盟,支持率只有4%。[4]
2010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时,乌克兰全国约有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200个。[5]规模最大的依然是中左性质的地区党。此时,党的主席是阿扎罗夫,亚努科维奇为名誉主席。影响次之的是季莫申科领导的祖国党。此外,还有激进民族主义政党自由党,即乌克兰自由运动,其前身为1991年建立并以反共反苏反俄著称的社会主义民族党,领导人为季亚尼博克。另外,2005年成立的乌克兰争取改革民主同盟,初称新国家党,属极端亲西派,因该组织俄文缩写词与“打击”一词相同,人们干脆称其为“打击党”。因主张对俄罗斯务实合作而得到东部地区广泛支持的亚努科维奇,就是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极端民主化背景下,于2010年当选为乌克兰第四任总统,最终成为了亡命他乡的悲剧人物。
极端民族主义与激进民主情绪阻断对外务实合作,同时引发战乱与分裂
从自然条件看,乌克兰的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森林与草原资源相当丰富,煤储量更大。其黑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占全球黑土总面积的1/4,历史上素有“欧洲粮仓”之美称。但乌克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严重不足,90%的石油和100%的天然气需要从俄罗斯进口。乌克兰独立后的最初5年,即1991~1995年间,其经济衰退率曾高达14%。1993年最困难时,乌克兰的通货膨胀率曾高达4735%。
进入21世纪后,乌克兰经济改革力度加大,外资引入速度加快,经济状况有所改善。2001~2006年间,乌克兰平均经济增速为8%,通胀率下降到同等水平,失业率为7%左右,但与俄罗斯的发展差距还是不断拉大。据世界银行2005年统计,当时乌克兰人均工资为150美元,俄罗斯人均工资则为4460美元。[6]2008年欧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乌克兰受到很大冲击。再加上尤先科政权不断激化乌俄关系,俄罗斯在经济上不断向乌克兰施压,乌克兰经济跌入低速增长轨道。
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烂摊子。虽然农业生产好于苏联时期,且当时乌克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但其他经济指标十分难看。譬如,2012年,乌克兰人均GDP为3600美元左右,人均月工资不到320美元。2013年,乌克兰经济增长为负1.3%,GDP总量相当于1990年的70%;国家外汇储备仅够维持进口两周时间。但当时乌克兰外债已突破1385亿美元,占GDP总量的78.7%,远超国际公认警戒线。在全世界70个可能丧失还债能力的国家中,乌克兰名列第七。更糟糕的是,此后两年乌克兰还有350亿美元外债须偿还。
当时,俄罗斯仍是乌克兰第一大经济伙伴。2012年,乌克兰对俄罗斯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28.9%,从俄罗斯进口量占其全部进口量的35.2%。但俄罗斯对乌克兰投资仅为36亿美元,只占乌克兰吸引外资总量的7.3%,位居第四。2013年,乌克兰经济形势愈加严峻,亚努科维奇拟与俄罗斯建立自贸区,遭到欧盟和亲欧派强烈反对;欲与欧盟建立自贸区,又遭到俄罗斯的强烈抵制。处于两难境地的亚努科维奇,决定推迟签署乌克兰与欧盟达成的联系国协议,结果引发大乱。尽管他反复表示,乌克兰“只有一个战略方向”,就是“与欧盟一体化”,反对派还是联合起来逼迫亚努科维奇辞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公开干涉,要求亚努科维奇释放因滥用职权等行为而获刑的前总理、反对派领导人季莫申科,同时还要求按欧盟意图“解决”乌克兰国内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
反亚努科维奇街头暴乱期间,反对派支持者捣毁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雕像。纳粹占领时期曾与德国人合作、带领游击队与苏军对抗或在后方对苏军进行破坏的班杰拉等,竟被吹捧为乌克兰民族英雄。亚采纽克领导的变革阵线党、克留奇科夫领导的“打击党”、加格尼博克领导的自由党等,不断扩大抗议活动规模。亚努科维奇虽一再让步,甚至让反对派领导人亚采纽克出任总理,但美欧等外部势力仍继续干预,亚努科维奇被迫出走,随即被议会罢免,是为“乌克兰危机”。
亚努科维奇垮台后,反俄情绪甚重的民族主义者、议会领导人图尔奇诺夫成为代总统。“亲欧”势力开始全面主导乌克兰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俄语居民占绝大多数的克里米亚半岛和东部地区,出现了有组织的分离运动。2014年3月,克里米亚半岛以“是否愿意回归俄罗斯”为题举行全民公决,俄罗斯依据公投结果作出收回克里米亚半岛并在该岛建设特区的决定。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强烈谴责俄罗斯“破坏国际法”、侵犯乌克兰领土主权,俄罗斯不为所动,坚称此举是“恢复历史正义”,乌俄关系创下历史新低。同年4月,乌克兰东部地区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州宣布独立,走上武装分离之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指责俄罗斯参与和制造了乌东部“武装叛乱”,俄罗斯坚决否认。乌克兰新政权国防部长曾亲临东部地区指挥“反恐行动”,但于事无补,上述两州各自成立了主权共和国。俄罗斯不顾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强烈反对,坚持为上述两地区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乌克兰危机”持续至今。
民主政治乱象丛生持续不已,内外冲突相互叠加未有穷期
2014年5月,乌克兰在全面动乱和国土分裂的状态下举行新总统选举,共10位候选人参选。曾担任外交部长和经贸部长、人称“巧克力大王”的波罗申克,作为发展改革党候选人参选,获得26%的简单多数支持,成为乌克兰新总统。前总理、祖国党领导人季莫申科得票第二,支持率为13%。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西蒙年科也参与了竞选,支持率为7%。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当时已宣布立国,没有参与也不承认此次选举结果。
波罗申克当选总统后踌躇满志。他表示,要结束战争、带来和平,但永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并要在任期内收回克里米亚。他还把东部的分离主义势力称作“匪徒的恐怖主义行为”。美国对乌克兰此次总统选举和选举结果明确表示支持,向波罗申克主政的烏克兰新政权提供政治支持和经济、军事援助。俄罗斯较快地承认了乌克兰新总统选举的结果,派驻乌克兰大使出席新总统就职仪式。普京总统还特别建议俄罗斯议会收回授权总统可在乌克兰动武的决议,以显示对乌克兰新总统提出和平计划的支持。
波罗申克就任总统后,以两步走方式签署了与欧盟的联系国协议,正式确定了乌俄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与俄、德、法三国领导人商议了和平计划问题。但乌克兰东部地区两个“共和国”坚决反对波罗申克的和平计划,继续进行武装抗争。2014年7月初,随着波罗申克宣布恢复东部地区军事行动,乌克兰和平计划受挫。
此时,新总统波罗申克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东部地区的分离主义武装仍然非常活跃,无意放下武器;二是临时结成的执政同盟勾心斗角,貌合神离;三是独立后历届政府留下的政治遗产极为腐败和沉重。在对外关系方面,乌克兰社会也存在严重分歧。赞成乌欧一体化的为53%,支持加入俄主导的关税同盟的为24.5%。2014年9月,乌欧双方批准了乌欧联系国协定,其中有关建立乌欧自贸区的内容被去除。此外,议会还通过法案,同意东部两州部分地区享有特殊地位,实行3年自治,以结束内战。
2016年6月,根據美、俄、德、乌四国外长2015年3月在巴黎达成的协议,民间武装控制下的东部地区单独举行了地方选举。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乌克兰的动乱与冲突并未根本解决,国土分裂状态仍然在继续。
这时,乌克兰的政治民主进程愈发激进,政党政治景观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到2018年年底时,在乌克兰司法部注册登记的政党和组织已多达352个。其中影响最大的竟是一年前为参与大选而匆忙成立的新党——人民公仆党,其领导人是“第九十五街区”喜剧工作室的负责人伊万·巴卡诺夫。2019年,该党推举喜剧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参选总统,泽氏在第二轮投票中以73.22%的高得票率战胜波罗申克,成为乌克兰独立后第六任总统。
2019年,乌克兰举行了新一届议会选举,即最高拉达选举。除人民公仆党外,进入乌克兰议会的还有四个政党,即“反对派平台—为了生活”党、祖国党、欧洲团结党、声音党。2001年成立的团结党于2015年与“打击党”合并后组成的波罗申克集团团结党,仍是人数最多的大党。2002年成立时以尤先科为主席,当年即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团的政党竞选联盟“我们的乌克兰”人民联盟党,已经分解为许多单独的政党和组织。2010年成立时即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为自由而战的激进党、2012年成立后主张乌克兰为单一民族体的自助党、2014年由乌克兰发展党等多个政党联合而成的反对派集团、2014年成立后由曾经出任总理的著名反对派人士亚采纽克领导的人民阵线,以及乌蒙年科领导的乌克兰共产党等,均未能进入新议会。
左翼力量的复兴和壮大将与乌克兰摆脱危机的过程一样任重而道远
乌克兰共产党始创于1918年。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乌克兰共产党成为苏联共产党在乌克兰的分支组织。1991年苏联发生“8·19事件”,苏联共产党受到牵连并被取缔,乌克兰共产党也失去了合法地位,活动被禁止,财产被没收。那些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的原乌克兰共产党党员,被迫转入地下。1993年6月,部分原乌克兰共产党党员在顿涅茨克举行党的重建大会,西蒙年科当选为党的第一书记。由于乌克兰最高拉达的禁共令当时还没有取消,新生的乌克兰共产党一直在为生存权利而斗争。直到2001年12月,乌克兰宪法法院才最终取消禁共令。
乌克兰“鲁赫”运动是集极端民族主义与激进反共情绪于一体的反对派联合组织。在率先举起民族独立旗帜的同时,它一开始就把“斗争”矛头对准乌克兰共产党。1991年,“鲁赫”运动在推动克拉夫丘克退出共产党、加速国家独立进程、取缔乌克兰共产党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乌克兰独立后,该运动的一些头面人物一度参加政府工作,但总的说来,它仍属于“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派。
1994年,乌克兰举行独立后的首次议会选举。当时合法存在的31个政党和社会运动,共有28个获准参选,总共推出5833名候选人。1993年重建的乌克兰共产党,推举388人参加角逐。最终,乌克兰共产党夺得86席,占议席总数的1/4。乌克兰共产党的两个友党社会党和农民党,分别获得14席和18席。整个左翼力量所获席位达117个,超过议员总数的1/3。原乌克兰共产党基辅市委第一书记、时任社会党主席的莫罗兹,当选为新议会议长。[7]
199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时,乌克兰共产党推举第一书记西蒙年科参与竞选,他在首轮投票中获得37.8%的支持票,略逊于在任总统库其马。第二轮投票时,乌克兰右派中派联合起来抵制共产党人,西蒙年科不敌在任总统库其马,输掉了大选。
进入21世纪后,乌克兰社会右倾步伐大大加快,乌克兰共产党的社会支持率大幅下滑。2002年乌克兰最高拉达选举时,乌克兰共产党得票率降为19.98%,失去第一大党地位,退为第三党团。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亦即西方势力插手操控的“颜色革命”,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西化”“右倾化”进一步加剧。2006年最高拉达选举时,乌克兰共产党得票率降至3.66%,仅获21席。2007年最高拉达提前选举,乌克兰共产党调整竞选策略,得票率回升至5.39%,在450个议席中分得27席,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仍处于持续衰落状态。
乌克兰共产党组织体系严密,党员数量约为10万左右,并不太少,但思想理论陈旧,活动方式简单,党员年纪偏大问题突出。2008年召开的乌克兰共产党四十二大做出决议,要求在各个州加强乌克兰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但乌克兰国内政治生态总体上始终不利于左翼力量成长和发展,乌克兰共产党拓展基层组织计划未能全部实现。某些加入乌克兰共产党的新党员,受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退党甚至参与分裂乌克兰共产党的活动。当局支持的全乌克兰工人联盟及乌克兰共产党(革新派),在与乌克兰共产党争夺工人选民、削弱甚至瓦解乌克兰共产党社会基础方面,发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2010年,地区党领导人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乌克兰政治生态有了重大改变。乌克兰共产党在2012年最高拉达选举中获得13.18%的选票,赢得32席,政治影响力有所回升,党员人数超过11万,基层组织多达9960个。[8]党的宣传舆论工作也得到明显改进,其所办周报《乌克兰时代》,订阅量在110~140万份之间。在这种形势下,2011年乌克兰共产党召开四十四大,对当代世界发展进程和乌克兰所处发展阶段进行了战略评估。大会通过的新党纲确认,国际舞台上的阶级斗争日益严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历史角逐仍在继续”,但社会主义制度必胜,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才会把人类文明的成果用于造福劳动人民,用于推动真正的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并保证社会发挥其最佳职能。[9]
乌克兰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并且公开指出:“乌克兰的发展倒退了几十年,经济失去了独立,现在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供应国、西方技术残渣和西方产品的倾销市场。”[10]乌克兰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就是把围绕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周围的所有被剥削者联合起来,投身到无产阶级自觉地、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去。[11]
2013~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国内政治生态又骤然改变。亚努科维奇倒台后,乌克兰共产党以及地区党等左翼力量再次遭受重创。2014年5月,乌克兰最高拉达竟以支持分离主义为由,通过了清除共产党议会党团的决议。由于乌克兰当局对乌克兰共产党及其支持者发动了宣传战,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对乌克兰共产党进行严格的新闻检查,乌克兰共产党不仅在西部地区,即使在支持者所在地区也无法开展竞选活动,乌克兰共产党中央主席团被迫做出党的领导人西蒙年科退出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的决定。
2014年10月新议会选举时,乌克兰共产党得票不足5%,未能进入新议会。2015年4月,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激进民主派占绝大多数的最高拉达,又通过了关于在乌克兰禁止共产党和纳粹主义的法令,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象征“锤子和镰刀”均被禁止使用。乌克兰共产党陷入国家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困境,生存和繼续发展的条件异常严峻。除了乌克兰共产党外,其他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如工人和农民共产党、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党、乌克兰工人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乌克兰共产党(革新派)等,处境同样非常困难,甚至更加困难。这些政党的作用和影响还远不如乌克兰共产党。
乌克兰左翼力量的复兴发展与成长壮大,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乌克兰克服极端民族主义和激进民主情绪,通过理性发展摆脱深重危机,同样任重而道远。
注释
[1]由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除乌克兰外,还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
[2]克里米亚半岛历史上一直归属俄罗斯联邦。1954年,为了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大民族“合并”300周年,当时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将其作为礼物改划给了乌克兰。
[3][4][6][美]保罗·库比塞克:《乌克兰史》,颜震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0、12、14页。
[5]有说198个,也有说201个。
[7]于洪君编:《在苏联废墟上的艰难求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8][11]参见刘淑春等:《独联体国家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32、246页。
[9][10]转引自刘淑春等:《独联体国家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43~244、244页。
责 编/陈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