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涛 张婕
【摘要】学科交叉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国家部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跨专业师资队伍将成为一流学科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对于化工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是其重要的使命和落脚点。本文首先论述了青年教师(尤其是跨学科教師)在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意识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所带来的问题;进而对如何构建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意识体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系统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专业基础知识体系 工程实践意识体系 教学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91-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一方面,“要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同时,“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从而“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要从学科角度,一方面鼓励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科继续做大做强,一方面鼓励新建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从而更好地支撑起国家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可见,学科交叉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行“双一流”建设,各院校积极部署交叉和新兴学科,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专业需要引进一批跨学科教师(尤其是青年博士)以完善专业队伍,充实师资力量。对于高等院校,一流的教学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大学教育的本质需要,也是青年教师最为基础的工作。在学科交叉时代下,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教学能力该如何提升,成了我国教学改革与实践面临的新的且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背景不匹配,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科交叉需要跨专业师资队伍,但这一部分跨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和目前所在专业不匹配,专业基础不扎实。普遍上仅在本科阶段学习了少量学时的工艺专业基础课,而其他更为具体的专业课程基本没有学习,在研究生阶段涉及的专业范畴也很有限,这导致其专业基础知识和背景严重缺乏,尚未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而化工是一个系统的学科,需要基础理论、实践经验和设计锻炼,以培养学生化工基础知识、化工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特征更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工程实践意识与经验不足
化工学科和其他工程学科一样,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知识学习与创新都是为了服务化工行业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在基础理论教授的同时应贯穿工程实践案例。而目前青年教师由于专业各异,缺乏对生产实践和化工工程设计的了解,不熟悉行业对工程知识的需求,实践经验不足。这直接导致其授课时无法将理论知识有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
(三)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训练
专业新引进的教师多为非师范类博士研究生,特别是化工学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其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缺乏系统学习教育理论。这造成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不够,教学能力与效果与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融合能力不强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其科研工作无法有效与教学和工程实践对接。此外对于科研服务教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主动意识还有待增强。在一定时期,个人的科研活动与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间联系性不高,把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割裂开来,甚至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这也导致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
二、化工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并结合化工学科特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从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意识体系的构建入手,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一)青年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强化
跨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必将面临这样的困境:专业不匹配,基础知识体系不健全,教学中无法将知识点和各专业课程有机关联,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过青年教师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且其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强,易于快速构建或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一批基础扎实、授课技能高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年从事一线教学,这为青年教师构建和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提供了优越且便捷的平台条件。
具体实施办法和过程:首先,制定系列的制度和规则,指定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进行全程指导,全面负责该教师的教学成长与培养。并具体到青年教师跟班学习的次数、时间和纪律做出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其严格执行,对日常听课情况做出记录,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其次,制定明确的考核办法,如跟班考试、统一改卷等并严格执行,不同于普通本科生,每次考核后,请资深教师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以考核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解专业基础课,掌握好关键知识点;这也有利于其进行换位思考,寻找更为有效的、先进的授课方式,将知识点讲解得更加易懂和易于掌握;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多种教学环节,比如批改作业、答疑、讲授习题课、批改试卷、带实验等等,全方位体验课程的每个环节,亲身经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转换。最后要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参会,深入分析专业基础课内容及课程间的内在关联,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并探讨该知识体系构建与强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制度和规则,以期更加高效、更加普适,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流程。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意识体系的构建与强化
在学科交叉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意识不足,对行业的工程实际和需求不熟悉,且对工艺生产和优化的经验缺乏,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更难以开展工程案例教学和综合课程设计,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过所在学科和专业目前都已具备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开设了系统的实践和实习课程,再加上青年教师自身对工程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其工程实践意识体系的构建与强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具体实施办法和过程:首先结合实训、实习和课程设计的特点,制定系列的制度和规则,对青年教师跟班学习做出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其严格执行。比如青年教师一入校,即安排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见习锻炼,之后三年内,再逐级安排《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工艺设计,这几项是本专业的特色和强项,通过这些环节的介入,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工程观念和经济意识。其次在实践环节中更加注重研讨和交流,通过与企业领导、车间主任、倒班工人等岗位人员的交流,积极思考,逐步积累工程实践思维和意识,深入分析专业基础课及工程实践间的内在关联,养成工程思维习惯,帮助其意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最后结合平时考查、实践报告和设计报告,总结工程实践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意识体系,并探讨该意识体系构建与强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制度和规则,以期形成一套高效、普适的流程。
(三)教学-科研-工程实践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技能
青年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意识体系的建立与强化为其从事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但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切实应用于教学工作?此外,科学研究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个人发展也非常关键;还有就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缺乏先进教育理论和理念以及科研促进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探索通过将科研—教学—工程实践有机融合这一方式进行解决,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具体实施办法和过程:首先应综合研讨不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水平,再结合其科研工作经历和内容,初步确定三者融合的结合点。随后围绕该结合点对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意识体系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强化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高其将科研融入到教学和工程实践中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应适时总结,调整优化结合点,提高三者的融合度。最后采用多种形式如座谈、汇报、研讨等总结不同情况教师三者融合的程度、取得的效果、存在的不足等,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融合机制,以更好地反馈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帮助其全面发展。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化工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可围绕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意识体系构建开展系列培训;然后以教学为中心,促进科研—教学—工程实践三者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彭绪梅,徐晗,彭绪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330-332.
[2]丁云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新课程研究,2013(10):16-18.
[3]胡月英,张国宝.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6(21):51-53.
[4]刘静冉,任立春.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5):11-14.
[5]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6):65-68.
[6]李珩,徐朝华.提升地方高职化工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6,43(23):162-167.
[7]任紅艳,梁永林,孔令娟,成映霞,李兰珍,刘稼.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9-20.
[8]黄元国,陈雪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9(6):49-54.
作者简介:
王景涛(1984年-),男,汉族,河南镇平人,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