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实际需求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实战能力

2021-10-18 16:02杨红陆叶汪维鹏张健镇学初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开放式教学

杨红 陆叶 汪维鹏 张健 镇学初

【摘要】为培养创新实战能力,通过“医药市场与临床疾病调研,现有药物调研及其优缺点分析;凝练并确立中药新制剂的特色与竞争优势;方剂学原理及君臣佐使、中药的处方设计;中药鉴定和标志性成分确定;中药有效部位群的提取与质量控制;中药新制剂的设计;中药新制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中药新制剂的体外或体内药效学验证;项目总结汇报”共9个环节,跟踪市场和临床的实际需求,围绕“研究中药新制剂”开展开放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为未来深入开展新药研发奠定基础,为未来走向创新岗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实战能力  跟踪实际需求  开放式教学  研究性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专项资助项目(No.50132001);苏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标杆课程资助项目“苏大课程2020-3I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33-02

在我国政府倡导构建创新型社会的精神指引下,药学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层次的变革,以对各类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培养人才。尤其是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挑战,培养创新性研究能力,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好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前中药学领域人才培养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改革培养模式,探索培养途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现有创新方法培养体系

为了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我国中药学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许多高校对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包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内外名师名家开讲座等[1],为促进制药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我们也开展了以上工作,并且自2014年起,将苏州大学药学院强大的人才优势、学科特色和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科学设计、精心安排和布局,构成培养我院各专业本科创新人才的学科综合训练平台[2]。以中药新药研发系列研究的特点为基础,综合串联各门专业课程中众多而繁杂的重点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在54学时内,通过“金铃子颗粒剂的研究”的案例教学,将“中药材的炮制研究”“中药饮片的鉴定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提取物的含量测定研究”“中药颗粒剂的制备研究”“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颗粒剂的药效学研究”,对抽象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和整合,开展学科综合训练,并组织全体学生到药企、医院、药检所三类实训基地参观实习,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发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3]。

另外,在“苏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创建了“药学及相关学科创意工作室”“药学及相关学科创新实验室”“药品研发与生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药品检测与检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医院药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推动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4]。

二、现有创新方法培养体系的不足和教改思路

尽管以上工作为培养中药学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教学工作仍然缺乏针对现实需求的创新性培养,对于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各类资料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如何设计并开展相关新药研究的系统培养,缺乏课程建设。因而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仍有距离,迫切需要根据市场和临床实际需要,进行调研、选题和研究的开放性、探索性实战型课程建设。尤其是在中医药对当下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不可忽视作用的形势下,亟待加强培养药学生发掘祖国宝贵中医药文化资源,学习研发新药方法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课程建设,从专业角度系统引领新药研究,创新中药学专业学科综合训练的教学内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更是迫在眉睫的。

因此,我们在学校“研究性教学标杆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综合训练,进行了全面创新,破除了过去的固定题目、固定内容、固定处方、固定流程的教学训练,通过研究性教学课程,向创新源头倾斜和靠拢,强化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训练,为未来深入开展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三、建设跟踪实际需求培养创新能力的实战型课程

从市场和临床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项目设计,学习新药研发的思路、程序和方法,以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研究中药新制剂开展学科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实际需求,科学立项,并通过具体实验和验证,达到设计要求,为未来深入开展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新的学科综合训练实战型课程,是围绕“研究中药新制剂”,面向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大三(下)本科生(大四开始做毕业论文)开设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课程。根据学生的查询和设计,老师带着全班学生逐个讨论,最后确定2~3个研究系列方案,分组完成实验。每个研究系列由9个单元组成,具体为:

(1)医药市场与临床疾病调研,现有药物调研及其优缺点分析。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专业文献,结合专业网站和官方网站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发现市场和临床需求所在,并调查和分析现有药物的问题所在;

(2)凝练并确立中药新制剂的特色与竞争优势,确立中药新制剂的立项依据和研究价值;

(3)方剂学原理及君臣佐使、中药的处方设计。利用中药的“君臣佐使”理论,设计中药处方,为中药新制剂克服现有药物的问题奠定基础;

(4)中药鉴定和標志性成分确定。指导学生借鉴文献和所学知识,进行中药鉴定和和标志性成分确定,为保证后续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5)中药有效部位群的提取与质量控制。在保证中药材原料质量的基础上,筛选和优化提取中药有效部位群的工艺,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控制其质量,保证中药新制剂的原料的可靠性;

(6)中药新制剂的设计。利用新材料、新工艺,设计新制剂的剂型和制备方案;

(7)中药新制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新制剂的处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制得中药新制剂。并建立中药新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控制并保证中药新制剂的质量;

(8)中药新制剂的体外或体内药效学验证。根据中药新制剂下具体治疗目标,设计并建立相关的药效学验证模型,验证其药效,确保达到设计目的;

(9)项目总结汇报。通过项目总结和相关文件撰写,完成相关学术训练。

考核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进行成绩评定,具体为该课程共9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果和文字材料,各占10分;最后完成的相关文件撰写:规范引用参考文献,完成从立项背景、立题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到项目总结和展望等内容,占10分。共计:100分。

四、新课程的意义和达成的目标

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性研究的实战角度,针对进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前的大三(下)学生,以“研究中药新制剂”为核心,以研究性教学为特点,培养原创性思维,引导原创性实践,根据学生设计情况优选2~3个研究系列方案,全班分组完成的开放性教学,对原来全班完成1个相同的固定研究系列方案的“学科综合训练”课程进行了实质性提升,并与各个专业课程的贯通训练互为补充,把创新性培养向源头推进,以学科综合训练课程进行创新实战型演练,每个学生都根据市场和临床需求,完成了从设计到各环节实验的研发全程训练,通过专业信息查询,寻找并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项目,开展项目设计和相关研究,学习新药研发的思路、程序和方法,达成预定目标,形成较为完整的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本课程在未来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实时跟踪市场和临床热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推演,保证创新和实战兼具的特色,历久弥新,将促进中药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并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

因此,新课程达成的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从市场和临床实际需求、现有药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凝练并确立中药新制剂的特色与竞争优势,培养文献查询、咨询归纳、整理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发现创新性研究重要突破口的洞察力,培养针对项目研究的创新位点、环节和方式的筛选、凝练能力;

(2)分别开展中药和制剂的处方设计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再经过药效学验证,系统学习新药研发思路、程序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团队合作、小组讨论、项目总结报告,培养组织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4)通过书面完成各项报告,培养学生规范引用参考文献,完成从立项背景、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到项目总结和展望等内容的相关文献撰写,完成中药新制剂整个研究过程和相关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培养专业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未来深入开展新药研发奠定基础,为未来走向创新岗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深入贯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方针,仅仅串联并系统加强和巩固各个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难以满足社会对中药学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基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6年来实际运用的教学实践,从创新源头开始对本科生系统开展中药学领域的创新性教育,重新构建中药学专业学科综合训练实战型课程,从市场和临床实际需求出发,开展项目设计,学习新药研发的思路、程序和方法,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启迪和发掘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根据实际需要完成了从设计到各环节实验的研发全程训练。由于该课程侧重于市场和临床需求,同时具有创新和实战的意义,从而使得该课程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实时跟踪市场和临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推演,不仅课堂上训练学生,还将促进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的挑战中发挥创新能力和行业先锋作用,因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娟,李顺祥,徐博,覃丽,赵小芳. 中药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6):153-154.

[2]杨红,崔京浩,李笑然,王剑文,镇学初.药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30-31.

[3]杨红,游本刚,刘艳丽,张健,镇学初.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48(11):39-40.

[4]杨红,缪丽燕,顾炳仁,初虹,镇学初. 搭建创新训练平台群全面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現代化,2020,7(7):3-5.

作者简介:

杨红(1962年4月-),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苏州大学药学院教授,江苏省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开放式教学
《数据库原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注重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探讨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议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开放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
常规教学模式下有限开放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