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帅子 罗华送 蔡阁 吴婷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因颈椎退变导致神经根受累,而产生相应神经症状的一类临床综合征[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及电子产品使用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正在日益增加,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危害。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且经研究可取得很好临床疗效。笔者采用三步正骨法联合刃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门诊或住院部就诊,且符合CSR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
1)颈肩部疼痛麻伴/或上肢放射性痛麻;
2)患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弱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弱阳性;
3)后期患肢肌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皮肤感觉异常,肢体功能障碍;
4)颈椎CT或MRI提示颈椎间盘(C3~T1)向后/后外侧突出(偏向患侧),神经根受压,相应椎间孔狭窄。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或以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
2)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
3)无严重内科疾病,且配合检查及接受治疗的受试对象;
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必须同时符合以上4项,方可纳入。
1)颈椎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可继发引起类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
2)椎管狭窄严重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混合型颈椎病神经症状不明显者;
4)病情严重,不宜保守治疗者;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6)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患或不能坚持完成研究者。
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者,均不予纳入。
三步正骨法联合刃针治疗:患者每周一、三、五各治疗1次,共治疗2周。
2) 第二步持续静力下牵引:患者骑坐在QY-7型牵引椅上,面向牵引柱,嘱患者端坐位头前倾20°~30°,牵引力取体质量的25%~30%,保持持续静力牵引15~20 min[6],充分松动各颈椎小关节,创造颈椎“失稳”状态,为下一步正骨打下基础。
3)第三步正骨:据颈椎正侧位片显示的小关节紊乱节段,医师施术于颈后/颈旁线区,术者一手大拇指放于小关节紊乱节段,嘱患者颈椎向前倾至相应特定角度,以术者拇指感觉小关节松动为度;嘱患者双手自然垂直放于身体两侧,继续保持颈椎前屈角度,将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的拇指作为“定点”,术者另一上肢用肘关节放于患者下颌处并固定牢固,向对侧缓慢扭动颈椎,当移动至最大角度时,固定下颌处的上肢轻快地与“定点”的拇指形成反向扭力,使关节复位[7],纠正“骨错缝”,达到“骨正”状态。
4)刃针治疗[8]:采用规格为0.5 mm×40.0 mm刃针;使患者胸前垫软枕俯卧于治疗床,双手可叠放于前额,充分暴露颈肩部;结合患者体征及影像,沿颈旁线、椎旁线及肩胛区可触及的压痛点或结节点即为针刺部位;定位明确后,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左手拇指按压各压痛点或结节点,右手持针快速刺入,刀口方向与身体纵轴平行切割松解,再旋转90°横行切割几下,各方向大致切割2~3下[9-10]。出针后用真空罐迅速在针刺部位吸罐,留罐3~5 min后可吸出局部瘀血,后取罐清理局部瘀血[11]。
1)疼痛程度评估:采用VAS量表评估,以0~10的11级评价疼痛,数值越小表示疼痛越轻,数值越大表示疼痛越重。
2)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包括临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体征、手的功能四大部分,能较全面地反映疾病严重程度。总分为20分,得分越低表示病情越严重,得分越高说明病情相对较轻。
3)疗效标准:治愈为颈肩部及上肢放射性痛麻完全消失;显效为颈肩部疼痛消失,上肢末端偶有麻木感;有效为颈肩部疼痛略减轻;无效为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优良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本研究治疗后疗效评估中,治愈11例,显效46例,有效3例,优良率达95%,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归属中医“项痹病”范畴。中医认为足太阳经筋通过对关节、骨骼的联缀和约束,使颈椎能够保持稳定的形态和姿势。当风寒湿等外邪客于颈肩部经筋导致局部气血失和;或低头久坐致足太阳经气不行,局部关节、韧带、肌肉、肌腱等损伤[12],日久瘀血寒湿痹阻,经络瘀滞,不通则痛;筋脉失养,不荣则痛;最后造成“筋出槽,骨错缝”,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13-14]。三步正骨法联合刃针治疗,通过推拿改善局部气血循环,通则不痛;再予牵引联合正骨纠正筋骨失衡状态,达到“筋柔骨正”;后予刃针松解局部软组织痉挛,解除局部神经血管压迫,恢复颈部生理力学平衡。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步正骨法联合刃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