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蓉 李烁 郑雷 吴明 李月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苦难、体液潴留及身体无力等。有效的康复运动,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因此,为改善患者临床生活质量,本文将主要研究高度个体化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于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诊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59.37±4.29)岁;实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2岁,平均(59.69±4.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已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血管、利尿、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强心及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进行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高度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1)患者治疗2d-5d,待情况基本稳定时,a、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b、引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胸部、肩部及上肢等相关运动。(2)治疗6~12d时,由心内科医生及康复医生评估患者6min可行走的距离,医务人员引导患者行走不超过20%总距离的路程,在行走的过程中患者心率不超过10ci/min,每天至少锻炼3~4次。(3)治疗13-19d时,医务人员引导患者每天行走3000-5000步,用时不可超过40min,每周进行4~5次身体锻炼。(4)治疗20-25d时,在医务人员引导下,患者自行上下3层楼梯,行走1000m坡路;每天进行2次,每周至少进行4~5次。(5)治疗25d后,患者需每天坚持做健身操、打太极、骑自行车等身体锻炼。在运动过程中,需时刻监测自身心率,当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等身体不适症状时,需立即停止运动;患者在运动完后,患者应做3~5min拉伸运动,防止肌肉出现痉挛现象等。
1.3观察指标 心脏功能主要包括每心搏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及NT-pro-BN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其中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越低,表明护理效果越好[2]。
2.1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功能
实验组患者心脏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1中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功能
2.2对比两组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高于对照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2中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
心力衰竭是心脏器质性疾病常见的终末转归,在心力衰竭缺氧条件下,骨骼肌代谢明显异常,出现氧代谢、 转运及利用障碍,导致运动耐力减低。Keteyian等[4]荟萃分析提示运动康复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和耐力,具有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 可提高心排血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作用。
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及引导患者床上运动,可促进患者身体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心脏运动功能;医务人员引导患者进行6min步行实验,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率次数,促使患者心脏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身体锻炼改善状况等不断调整锻炼时长、频率、项目等,促使患者心脏功能不断向正常化趋势发展,同时,其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效提升,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也随之降低,进而临床护理效果可得到进一步彰显。最后,护理人员通过告知患者运动注意事项,促使患者个体化运动康复更具有安全性与保障性,患者可进行科学、健康的康复运动。
综上所述,高度个体化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具有明显改善效果,同时还可降低患者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因此,应将高度个体化运动康复推广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提高临床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