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脑出血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引发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与罹患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破裂和出血,其血肿对脑神经造成了压迫,使得机体的脑神经功能出现缺失的不良情况[1-2]。若出血部位位于机体运动神经中枢则会造成患病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情况,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3]。基于此,应当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从而改善其肢体功能情况。本文针对为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和价值展开综合评价和判定,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4月-2019年9月中选择50例患者展开综合评价和判定,按照患者家属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25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6.99)岁,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7.10)岁,将2组基线资料进行比对(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入院后针对患者当下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评估并为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如何排解不良情绪,使得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饮食搭配和习惯养成,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针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或者聊天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自主进行日常生活操作,包括穿衣、洗漱等多方面,并指导患者进行站立练习和坐位练习。当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时可指导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其肢体活动能力的康复,训练前针对患者肌力进行前期分级,对于肌张力分级>Ⅲ的患者可运用辅助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于等于Ⅲ级的患者可辅助并支持患者自行进行坐立和翻身等动作训练,对于<Ⅲ级的患者可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动作练习,并指导其在床上进行常规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练习体位(仰卧位),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被动训练,继而使用牵拉、按摩等多种方式进行对患者的肌肉进行刺激,保证每日进行60分钟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肢体逐渐恢复的患者可逐渐转变为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屈肘和屈膝等活动,活动的过程中避免动作过于粗暴导致损伤和疼痛等情况出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htel指数评分进行综合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低于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观察2组肌力恢复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综合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是正常肌张;1级是肌张力略微增加;Ⅱ级是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Ⅲ级是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Ⅳ级是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无法活动[4]。
2.1肌力恢复状况 观察组肌力恢复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肌力恢复状况[n/%]
2.2干预前后Barhtel指数评分 干预后Barht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Barhtel指数评分分)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剧增,导致脑出血的概率增加,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后其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大多数患者仍然存在着各类后遗症,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本次研究中,为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结果显示:两组改良Barhtel指数评分与肌力评级之间比对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根据结果深入分析可知,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综上所述,为脑出血偏瘫的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较之常规干预模式,其临床护理水平和质量更为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缓解了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