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丽 胡凤霞 王玉洁 张亚楠
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 济南 25011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不得改变,腹部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临床治疗腹部肿瘤患者仍以手术为主,但部分患者不具备手术指征,仍以放化疗治疗为主,可有效控制癌灶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治疗期间,患者过于担心疗效、恐惧死亡,心理应激反应较重,可增加焦虑、恐惧、紧张感,影响预后[1]。因此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诊治过程中,需辅以科学护理干预,以消除患者负性心理情绪,缓解应激反应。本文以68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为例,探究护理干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资料 时间2019年8月-2020年8月,样本为68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19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36-74岁,均值(45.74±4.72)岁;对照组,18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37-75岁,均值(45.81±4.75)岁。6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31例胃癌、15例肠癌、17例肝癌、5例胆癌。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恶性肿瘤患者知情。对比68例患者资料,P>0.05。
1.2护理方法 A组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对入院患者创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肿瘤类型、病情进展、治疗方案、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等,对上述内容做好记录,并制定长期护理干预计划,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支持治疗,多以鼓励、支持或建议性治疗语言,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真实想法,对于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者,由专业心理医生沟通,利用通俗语言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治护依从性;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在开展护理操作或进行查房时,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安全感,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多为患列举成功案例,为患者介绍主治医师技术水平,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舒缓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2];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认知干预,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包括恶性肿瘤基本知识,治疗方案及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恶性肿瘤认知,避免盲目配合;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行为干预,指导患者自我放松及控制行为方法,教会患者呼吸技巧,以缓解焦虑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多运动,提升适应社会能力;为恶性肿瘤患者打造干净、舒适修养环境,调节病室温湿度,定期开窗通风,此外,由于部分重症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较重,机体免疫力较差,若病室环境差,可增加细菌感染风险,进而加重病情;除上述护理干预外,护理人员还需嘱咐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给予患者更多关心、鼓励,同时尊重、理解患者内心想法,充分提供家庭情感支持,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
B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即遵循医嘱开展健康教育及常规护理操作。
本文纳入腹部癌症患者开展不同护理干预,A组SAS、SDS、HAMA、HAMD评分均优于B组,P<0.05。如表1。
表1 腹部癌症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分析表(分,
腹部恶性肿瘤类疾病,大多起病危急、病情复杂、进展迅速,且随着病情进展,可并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衰退,甚至危及生命,加上恶性肿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反应,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诊治难度。此外,对于部分不具备手术指征患者,临床仍以放化疗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由于担心疗效,心理、生理应激反应较重,可影响内分泌、神经或循环系统正常工作,进而影响预后。结合相关研究分析,若患者存在严重焦虑、紧张情绪,可引发肌肉紧张,增加放化疗难度,不利于放化疗顺利进程。随着我国护理措施不断革新,临床护理干预已由传统机械化疾病护理过渡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生理、社会多方面护理模式。本文A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干预中,为患者创建个人档案,可有效掌握患者性格特征及病情进展;开展支持治疗,可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开展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舒缓内心焦虑情况;开展认知干预,可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恶性肿瘤认知程度,有利于防治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开展行为干预,可督促患者控制自身行为,进而改善预后;开展环境干预,可提升患者舒适感,降低并发症风险[3]。结合本次研究,A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优于B组,提示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开展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心态,降低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应激反应,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