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绘萍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血液病指的是,造血系统受影响并伴有血液异常,其诱导因素有很多[1],包括机体免疫、环境污染、化学因素等,病症为贫血、出血、发热。血液疾病的常见疗法为输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问题,而输血不规范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在输血护理中,采用有效措施十分重要,输血规范化护理能够使输血有序进行,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有积极作用。文章对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纳入的116例血液疾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护理策略,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1基本资料 此次纳入的患者均来自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入的血液病患者116例,将患者进行数字排序,采用单双号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规范组,各58例。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19~74岁,中位(44.8±12.3)岁;病症类型:19例白血病、16例血小板减少、12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骨骼纤维化、4例血友病。规范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20~76岁,中位(46.2±11.9)岁;病症类型:21例白血病、15例血小板减少、11例多发性骨髓瘤、9例骨骼纤维化、2例血友病。比较患者基本资料,P>0.05,无差异性,能够比较。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超过18周岁;②患者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并且经过血液检查证实;③凝血功能良好;④经过伦理协会审批,患者知晓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患者为继发性出血;②心脏、大脑、肺部、肝脏伴有严重疾病,或是存在昏迷现象;③精神状态不佳,存在认知障碍;④由于脱水或输液过多造成血液浓稠或稀释。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策略,内容为:告知患者输血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输血原因、方法,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输血期间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变化情况。有异常要及时报告。
规范组采用规范化护理策略,第一,成立管理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任、1名护士长、5名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均超过7年。进行护理前,为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包括规范护理流程、内容等。第二,划分工作职责。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主任担当组长,主要负责监督规范化护理的实施进展;护士长担当副组长,主要负责管理、保养、维修输血试剂、制品等;护理人员为组员,主要负责输血规范化护理的执行。第三,根据血液制品管理原则,对血液检验仪器、血液制品、血液试剂进行管理;建立血库预警机制,根据血液科每日用血情况,分为正常、紧张、紧缺三个级别;建立输血风险预警机制,血液制品发放后,护士要认真核对患者标签,避免发生输血失误。
1.4观察指标
1.4.1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SF-36健康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2],评价内容包括:生理职能、生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等十项,每项记做10分,
1.4.2满意度评分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3],对护理期间各项数学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病房卫生、输血环境、护士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工作效率、输血风险预防、输血管理等内容,根据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2.1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见表1,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无差异,P>0.05;护理后,规范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差异性。
表1 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见表2,规范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差异性。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血液疾病的有效治疗为输血,然而不良操作容易引发院内风险,会使患者产生并发症,从而引起医患纠纷[4]。所以,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手段,对增强输血效果十分重要。输血规范化护理能够使各个输血环节得到有效把控,避免发生医疗失误,并且还能增强输血效果,有助于缓解医患间的紧张关系[5]。上述研究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无差异,P>0.05;护理后,规范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差异性。与朱群卉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一致。说明,规范化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快速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在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护理中,规范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使护理工作更加有效,可以推广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