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秀兰
日照市岚山区虎山卫生院,山东 日照 276806
临床上,心率失常是老年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当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合并心律失常时,其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1]。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检查得到确诊,均符合《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3例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区间在60~78岁,平均(68.5±3.4)岁,病程为2~8个月,平均(4.7±1.2)个月;研究组43例患者,男30例,女13例,年龄区间在61~79岁,平均(69.7±3.2)岁,病程为3~7个月,平均(4.8±1.3)个月。两组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均在60周岁以上;2)临床资料齐全;3)临床表现为心跳节律不规整,且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4)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2)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3)精神异常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一的药物治疗,即采用胺碘酮治疗,具体用法为首次给药为200mg/次,每天服用3次,7天后改为每天给药200mg,每天服用2次,4周后改为每天给药200mg,每天1次,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有异常要进行体征给药方案或者停止服药。
研究组:给予药物治疗+早期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如同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根据心率失常症状变化来进行训练,具体如下:第一,针对ST段改变在3个导联以下患者,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天,然后抬高患者的床头,从15°到30°再到45°,持续半个小时后,逐渐恢复平卧位,每天进行训练3到4次;另外要做好患者的皮肤清洁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四肢被动活动,并指导患者进行床旁洗漱、吃饭,床边站立、步行等训练。第二,针对ST段改变在3个导联以下,且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应指导患者绝对卧床1~2天,并为患者提供舒适住院环境,同时加强心电图监测。第三,针对ST段改变在6个导联以上,且症状严重患者,应嘱咐其绝对卧床3天,当心电图、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有氧运动等,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显效23例,占53.5%,有效17例,占39.5%,无效3例,占7.0%,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显效14例,占32.5%,有效19例,占44.2%,无效10例,占23.3%,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41,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心室射血分数、左室压力上升速度等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得到改善,但是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现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我国患有心律失常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老年人,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断的增高[2]。在临床上,对于心率失常的治疗,抗心率失常药物是首选药物,但是心律失常治疗周期长,需长期坚持服用药物,而老年心率失常的发生多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等,特别是心衰或者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率失常,增加了老年人猝死危险。因此,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够减少用药量,又能增加治疗效果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对老年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改变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93.0%VS76.7%,这就表明,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心功能指标方面,研究组治疗前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心室射血分数、左室压力上升速度等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由此可见,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心律失常实施康复训练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作进一步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