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李 通 胡超男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周琳琳
沈阳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东方鲁尔的称号。1895年组建沈阳最早的官办机械厂——盛京机器局。不久后,沈阳又建立国内最大的工业产业集群地——铁西工业区,此处分布的不是某个单一的大型厂矿,而是大片具有一流水准的产业集群。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衰败及企业改革使铁西工业区由辉煌逐渐走向落败。20世纪初,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影响下,铁西旧工业区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2002年,沈阳市铁西区政府提出“东搬西建”的战略方针,将铁西原有的工业企业从铁西区搬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般是指时间较久,原先进行生产,后闲置未利用并具有一定历史记忆和特殊价值的工业厂房,需进行适当改造;或是现状破旧过时的工业厂房,但仍具有使用功能。
改造是指对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结构或外观上的修缮及更新,使其满足现代人的视觉感受及使用功能需求,相对范围较小,不会出现大拆大建情况,只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如更换屋顶形式、更新立面窗户、粉刷立面墙体等。
再利用即对建筑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及利用,厂房再利用的核心在于功能置换,但并非简单修补,而是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下进行质和量的双重提升。
卫工明渠沿线旧工业厂房空间分布散乱,缺乏秩序感和围合感,从图底关系上可看出,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比例失调,造成场地现状流线不清,交通混乱。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部分厂房结构显露,有的厂房仅留一半结构,存留状况堪忧,但也有许多厂房保留完整,破损较轻;厂房功能单一,现状大多数厂房空闲,仅有几处大厂房作为物流和生产用房,且相互间缺乏联系,经济效益较低;大多数厂房立面破旧,窗户损坏严重,有的白漆已掉,有的砖墙全部显露,有的墙面遍布涂鸦,厂房立面形象不佳,风貌不统一,较为杂乱;多数厂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空间资源浪费,场地周围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且场地原来是冶金生产厂,但工业文化氛围淡薄。多数厂房外围景观较差,杂草丛生,缺乏景观绿化系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现状保留的许多标志性构筑物闲置。
工业厂房一般采用框架结构,跨度较大,内部多为开敞空间,对其进行拆除重建既费时又费力,会造成资源浪费,后期再设计植入新功能,不仅能节省资金,还能减少建设时间,使工业厂房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与现代建筑理论密切相关的工业厂房建筑,结构简单,构件种类较少;空间宽敞,面积较大,多是多跨结构;技术先进,适应性强,通风、采光、防火设计到位[1]。这些特点决定工业厂房具有很大的改造潜力,可通过后期改造,创造出新的空间形态和外部形象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旧工业厂房可供改造的方向相对多样化,可改造为商业、旅馆、展览馆、办公用房等,只需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分隔或打通,对外部形象进行一定的更新改造即可满足基本需求。
《不列颠观察》中有云:“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过去,那么这个人也就丧失了灵魂。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城市开发的时候对过去的风格、模式进行全面否定,那么开发出的建筑也必定缺乏灵魂。”工业厂房的保护再利用同样如此,其不仅是用于生产或储存的功能用房,更是老一辈工人的记忆,这些建筑承载太多的历史记忆,反映城市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积淀,其自身所蕴含的价值早已超出建筑的本体功能,赋予更多精神内涵与历史传承,是时代的见证,也是老一辈工人的记忆纽带。
1)简约 设计遵从简约原则对厂房进行改造利用,尽量遵从现状,减少拆建,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厂房现有条件,在不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微更新、微改造,从厂房的屋顶、立面及内部空间着手,打造简约的建筑风格。
2)绿色 绿色主要指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绿色设计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营造生态绿色的场地氛围,在本次改造中依据厂房的现状条件、环境因素等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打造可持续、绿色的场地景观。
3)融合 厂房的改造设计也要符合融合的设计原则,新旧元素融合与对比,整旧如新,尽量减少设计本身与周围要素的冲突,实现建筑本体的融合,元素与建筑本身的搭配必须兼容,不能出现较大的冲突与矛盾。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并不是一味表现其夸张感、艺术感、特立独行的载体,而要根据其使用功能“量身定做”,使之在艺术美感、实用功能及与周围环境融合等方面实现最大平衡。
对该区域内旧厂房按体量进行分类,分为小跨度、中等跨度及大跨度厂房。小跨度厂房主要集中于西侧文创产业园内,大部分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通过界面围合形成片区式的艺术家工作坊;中等跨度厂房和大跨度厂房主要集中于东侧的综合产业园区,将部分中等跨度厂房改造为特色商业用房及其他用房,将部分大跨度厂房改造为工业文化体验馆及展览馆用房,进而丰富旧厂房用途。以这3种类型的改造为例进行探究,该区域内工业遗产改造后平面如图1所示,本文所阐述的厂房改造范围位于其中。
图1 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改造后平面
6.1.1 划分内部空间
1)水平划分 将隔板、砖墙、屏风、书柜等元素加入文创园南侧的小跨度厂房,对内部空间进行有效隔断。将某些大空间分隔为艺术家办公空间、接待空间、休闲空间、小门厅空间、过道及卫生间等,在水平方向上灵活改变空间节奏。根据功能需求也可将部分小空间打通,拆除原有隔墙,形成开放大空间。
2)竖向划分 现有小跨度厂房层高较大,对其内部增加夹层空间或局部的2层空间。大致分为3种模式:①双层办公,楼上楼下均为工作室,增大使用面积,提高办公效率;②1层办公,2层作为休息空间,打造小型跃层;③1层为休闲接待空间,2层为办公空间。通过竖向空间分隔,丰富室内空间形态。在中型桁架结构的厂房采用内周边加层加柱方式进行重新布局,形成回廊空间,也可加入通透的楼梯,使空间出现流动感[2]。
6.1.2 重组内部功能
文创园南侧的小尺度厂房原为工业生产用房,设计对其进行功能替换,利用水平和竖向分隔空间的手法重组内部功能,通过内部连廊步道和院内小路将办公空间进行串接,形成完整流线。
6.1.3 围合内部院落
通过分析现状条件,从空间形态和图底关系入手改善不合理区域,选取标准尺度模数,调整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比例关系,将现有小厂房与新增小厂房围合出规则的界面,形成若干内部院落,组成艺术家工作坊,集结成片,相互间联系紧密, 空间肌理丰富。同时对每个内部院落采取相似的景观和道路设计,突出场地功能和空间统一性,但又保持各院落的独特性,避免单调呆板,并从院落内引出1条流线以到达邻近工作坊的烟囱和火车处,激发艺术家工作坊的活力(见图2)。
图2 工作坊改造前后平面对比
6.1.4 重塑艺术风格
该区域的厂房装饰采用偏艺术性的材质和风格,室内加入屏风、书柜等元素以增添艺术气息,并在墙壁上挂画作,内部摆放多种盆栽。外部为砖墙坡顶,对窗户材质和风格进行更新,在墙体立面一侧增加倾斜的木制构架作为艺术廊道,串接相邻工作室,打造艺术氛围。对部分节点的立面墙体增加彩绘,塑造艺术风格,在工作坊内加入砖墙组成的构筑物作为趣味性景观,与工作坊风格呼应,强化场地的工业艺术气息。
6.1.5 重构外部景观
对旧工业区景观空间的空间肌理及外部环境梳理需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把所有空间环境视为有机整体,形成小规模、循序渐进、可生长的更新过程[3]。因此保留工作坊内原生的特色景观,清除重塑分布散乱的原有植被,后期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原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工作坊的空间形态设计具有流动感和美感的内庭院景和寓意深刻的艺术画廊。将保留的烟囱作为工作坊外侧景观节点,用花池、树池或水池进行点缀,形成区域内亮点。同时将按照“解构主义”原则布置的红盒子穿插其中,丰富场地景观内涵,重构工作坊外侧景观体系。
1)空间尺度整合 工业文化体验馆需要公共类大空间,本文改造对象为大跨度厂房,对厂房原有空间进行简单梳理,整合尺度。打通隔墙较多的小空间,在不损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将其整合为大尺度空间。原有特大尺度空间加入墙板进行分隔,统一归纳整合为所需的尺度模数,同时增加夹层空间作为部分体验空间,并在体块内侧挖庭院空间,增加体验的舒适度。
2)内部功能转换 将该类型厂房改造为工业文化体验馆,以体验式模式感受铁西区的工业文化,加入VR虚拟现实,在馆内真实再现工业劳动场景;同时加入与工业文化相关的3D小型影院,免费供游客观看,增加视觉冲击力;将部分空间作为简单工艺产品制作平台,专人指导,并附带制作流程图;其余大空间作为工业产品展示区及体验区。
3)工业元素注入 将铁西区卫工明渠沿线部分废弃的机械构筑物融入工业文化体验馆,部分作为展品,部分作为室内景观节点,既有现代元素支撑,又有原有工业元素积淀,增强体验馆的文化底蕴,丰富室内空间,加强内部空间的趣味性;外侧墙体采用原有色调并进行简单修补。
4)现代元素叠加 体验馆改造前现状图底关系混乱,通过对现状空间进行梳理,整合图底关系,形成秩序感。用中空连廊串接厂房2层,在厂房一侧有中空连廊穿过,串接周围空间,产生交流的平台,在该平台内厂房设有入口,从2层连廊可直接进入体验馆2层区域进行游览体验;中空玻璃连廊与该厂房横向穿插,玻璃幕墙与建筑体块相互穿插,形成几何体的交互与熔断,作为入口大厅及办公区域;采用屋顶绿化形式增加休憩空间,丰富视觉体验;屋顶采用坡屋顶与绿色屋顶相结合的形式(见图3)。
图3 连廊串接
1)整治沿街立面 整治厂房沿街立面,外部墙体统一采用砖色,去掉原先白色抹灰,重新梳理立面较杂乱区域,更换破旧窗户,采用平屋顶,并增加屋顶绿化空间,统一沿街风貌。
2)划分商业空间 在厂房内部加入夹层,两侧分别设置楼梯,构造双层空间。1层商业空间以售卖实体商品为主,人流错杂,主要为动态商业空间;2层商业空间以工业文化为主题,打造小剧场、小展区及部分零售纪念品商业为主的静态空间。
3)融入特色商业 在厂房内部融入工业元素相关的特色商品,如特色工业纪念品、艺术性工业贺卡或邮票、木制工业机械、烟囱、塔吊、铁轨等商品。加入工业文化小剧场及文化小展区,打破传统营销模式,构建新的商业理念。
4)置换行为模式 厂房改造为特色商业后,使用人群既有原先的企业职工,又有广大的参观者、游客、附近居民等,行为模式多元化,既有驻足观看的静态行为,又有人流交错的动态行为,还有部分休闲行为,能满足多种人群需求。
5)营造商业氛围 梳理现状空间,提取核心要素,采取串接、隔断、架空手法将该区域内群体关系打破重组,形成有秩序感的几何图底。对附近景观进行提取重塑,按点线面结合方式构建景观脉络。建筑主体色调取自附近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便于空间色彩协调。通过绿色屋顶丰富视觉感受并增加休憩空间;通过中空连廊串联商业流线并增加交往平台;利用凹凸有序的立面窗打造独特别致的外轮廓,破除厂房立面单调的境况,增添商业气息。围绕厂房外侧营造特色景观,在入口处加设景观水池及绿地,并与外侧红色慢行步道结合,给人以很强的导向性,营造特色商业入口。
旧厂房的改造利用需尊重历史和原有空间肌理,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类型厂房自身特性,按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开发利用。旧厂房改造是对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进行改造与利用,使城市中多些历史沉淀,增加城市记忆,让后辈能亲身感受工业场景,让先辈能回忆艰辛岁月。对旧厂房改造再利用也是节约成本的方式,既可使资源得到利用,又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颖的去处,同时还可刺激消费,增加旅游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并可作为城市名片。工业遗产中旧厂房改造再利用需一直坚持,并不断挖掘其内部价值,发挥最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