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船事

2021-10-18 07:33林子
苏州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船身生产队师傅

林子

摇船

“长纤路江直瞄瞄,呒没湾兜呒没桥。有风扯起篷来使,无风拍起两橹摇……”这是我小时候村里人个个会唱的歌谣,足以看出当时摇船与家乡人的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

我家就在澄湖南岸的长纤路江边。

在没有公路不通汽车的年代,船是最简便也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水乡人几乎人人会摇船。至于什么时候学会的,跟谁学的,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我总觉得,这摇船似乎跟游泳有点关系。

水乡河多,小孩子掉在河里被淹死的事时有发生。所以,大人们总是不放心小孩子摇船的,除非你会游泳。于是,孩子很小就要学游泳。学会了游泳,就有资格学摇船了。也不需要大人教,就自己或几个孩子学着摇。我七八岁时就学会了游泳,也很早就会摇船。船在河里缓缓地前行,靠的是橹在水里的推力。那支橹不断地划水,船儿便不断前进。摇船时不用舵,全靠手里那支橹的推、扳力度来掌握着方向。

小时候,我常和小弟、巧生等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摇着一条“舢塌子”外出,寻草料喂猪、喂兔子。有一次竟然摇到陈墓那边的万千湖里去卷水草,整夜未归,饿了只能以野桃子果腹。初中辍学后,我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开始摇大的农船。曾经罱过河泥,运过砖坯,装过粪肥、氨水。那可是干活,不是摇着玩的。遇到顺风可以扯起篷帆,碰到“顶头老逆风”那就苦了,两个人不是把橹就是扯绑,一刻也不能停歇。特别是装运砖坯,近的摇到陈墓、周庄等地的窑厂,远的要摇到菀坪或者下甸庙。摇到那里本来就累,还要把整船的砖坯卸上岸,一船砖坯挑完,累得半死。

摇船中比较难的是摇“二橹”。那是安装在船的另一面,比大橹小一点的橹。摇大橹是右手用力,左手辅助;摇“二橹”正好相反,是左手用力,右手辅助。一般来说,“左撇子”摇二橹就比较顺手了。摇橹时必须合拍,否则船身就摇晃得厉害,还影响前进速度。一般来说,船上有三个人以上,就可以动用二橹,本文开头说的“拍起两橹摇”,就是这个意思。

☉ 水乡船

想想也是蛮神奇的,一支长长的橹,就靠橹身上一个小小的凹口(叫“垫脐”)放在船艄那个小小的“橹人头”上,来回推扳,就可以让船儿飞快地前进!当年从城里来的插队知青看了都说“不可思议”,他们都想学,可一时间很难学会,于是让我教。我说:“这有什么难的,你们城里人骑自行车那才神呢,两个轮盘不但不跌倒,还向前滚得飞快!你们自行车都会骑,哪能学不会摇船?”

其实,这摇船跟骑自行车一样,熟能生巧而已。如今,农村里机船代替了手摇船,那“拍起两橹摇”的情景,可真地看不到了。

使风

“清淮直上水连天,坐看高帆后复前。自是乘风有迟速,不由人力爱争先。”这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描写使风船的一首诗。

“使风”,就是利用风力,张帆行船。一般来说,人们都把这种靠风力推动前进的船叫作“帆船”,可因为我们水网地区的农民世世代代靠船过日子,船跟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那“帆”跟“翻”谐音,翻船自然是大忌讳。因此,人们往往把帆船叫作“风船”或者“使风船”。那张帆行船的活儿也就叫作“使风”。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们周庄、锦溪一带的乡下农村还不通公路,人们下地干活、积肥运输、上街买东西、送病人去城镇医院看病、结婚娶亲、访友做客等等都要用船。无风摇船,有风扯篷使风,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摇船,看起来是一件轻松活,橹声欸乃,一里一换景,还可以哼哼小调。可如果路途远,就靠两个人摇船,可不要把人累死?想办法利用风力来张帆行船,就省力得多了。那时候,每个生产队里都有好几条木质农船,其中一定会有一两条船装备精良,用于外出装货运输。除了船身好,篷布、樯子(桅杆)、水关(尾舵)、戗板、竹篙等使风设备一应俱全。

樯子是用一根上好的老杉木做的,它的长度大体是“一船一水关”,也就是一条船的长度加上一支舵的长度,总共有十多米长。使用时由一人站在船头用肩扛着,然后一步步连扛带推把樯子竖进帆坛里,然后扯起船篷。

那船帆(我们叫“大篷”)是白布做的,一共16格,称为16页。风大少扯几页,风小多扯几页。只有在大晴天风很小的情况下才把16页帆全部扯满。负责掌舵的人坐在船艄,一手掌舵,掌握方向;一手握着从篷上挂下的缭脚绳,根据风向调节篷面的角度。风力使在篷上,推动着船只向前行驶。

遇上顺风顺水,扯篷使风,十分惬意。也往往会有人特意带点酒菜,几个人围坐在艄面板上喝点小酒,聊天说事。便应了“吃酒使顺风,神仙也眼红”这句俗话了。

如果在澄湖、淀山湖等湖泊里行船,遇上“顶头老逆风”,就可以用“调戗”的方式来解决。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就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摇船调头叫“打招”,使风船调头叫“调戗”。调戗时,“戗板”(也叫“撬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戗板”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很沉,用柏树、榉树等硬木材料制成。“戗板”必须坚硬、结实,关键时刻,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铁链钩在桅杆边的一个铁环上,如果风从橹后吹来,戗板就斜插在橹前船沿的水中。当船调转方向时,要迅速拔起戗板斜插入橹后船沿的水中。“调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稍有不慎就会翻船。所以,船头、船艄两个人必须配合默契,眼疾手快。

说起调戗,便想起当年在澄湖里“轧草”的情景。

夏天耘耥过后,会有一段农闲时间,生产队里总会派出几条农船到澄湖中去轧草。所谓轧草,就是从湖底把水草和淤泥一道抠起来沤肥。这轧草是顶风操作的。我们地处澄湖南岸,北风最佳。先用调戗的方式驶到湖心,然后调整好风帆的高度和角度(如果风比较大就不必升帆),用绳子将船舵固定,让船头顶风,顺水缓缓往南漂流。船头船尾各一人持8齿大塘耙,伸到湖底扒草。等船漂流到澄湖南岸,整船草泥已经扒满,也就可以收拾工具打道回府了。

船上岸

由于出行都靠船,农村有句俗话:“在家靠爷娘,出外靠篷樯。”农民们把每条船都当作宝贝经常保养,每到农闲时节,总会有几条木质农船被抬到岸上维修和保养,农民们常把它叫作“船上岸”。

那时候生产队的农船都是从农户中征集来的,实行集体化以后,所有的耕牛、农船、水风车、犁耙等生产农具都归集体所有,也不作价付钱——那时候农民们的思想觉悟都很高,谁也不会计较。这些农船中有“舢塌子”“河扁子”“蠡墅船”等不同类型。人们根据原主人的名字,分别把它们叫作“少勤船”“彭年船”“海生船”等等。

“舢塌子”船身小,摇起来轻快灵活,一般用于运送小件物品或者割草、上街购物等;“河扁子”船身低而宽,常用于罱河泥、积肥;“蠡墅船”比较高大但船身相对狭长,无论摇船还是使风速度都比较快,所以常用于外出装运砖坯、氨水、粪肥等等。

一旦确定哪条农船需要上岸维修,生产队里就会派人在公场临水的河边修一条平坦的斜坡,全队社员不分男女人人出动,齐心合力把船从河里弄上岸,叫作“拔船”。船儿被拔到公场后,船底朝上,用凳子垫起,清洗干净,晾干后请木匠师傅前来修船。通常是一个师傅配一个小工。

这修船是有一套完整工序的。

首先是锯板。凡是上岸维修的木船,船身上总会有几块腐烂的,需要调换的船板。修船师傅选取优质杉木,绑在三角架上,沿着事先弹好的墨线把木头剖开锯成木板,叫作“解板”。木匠圈内有句行话:“养囡怕头生,解板怕头张。”第一张锯好了,其木质性能、力道大小也掌握了。因此,锯头张板就得加倍小心。

接着是换船板。师傅把坏掉的船板挖掉,换上新木板,要在接缝处钻上一个个成排的斜孔用来打船钉。这船钉是镇上铁匠铺专门锻造的,一头尖,一头四方形。这时候,师傅左手持钉送(一种平头圆形凿子),右手持榔头,每打一只船钉就会发出一连串“咚咚嗒嗒咚……”的声音,节奏感很强,有人开玩笑,把这声音说成:“穷得嗒嗒底!”

修船师傅在打船钉时,小工的活儿便是“打油灰”和“击麻丝”。用优质白油拌上石灰,和成面团一样,然后放在石臼里反复击打,直到打成又柔又韧的“油灰”。再把预先从麻树上剥下的麻皮撕成丝状,拌上油灰后,用石榔头放在石头上不停地敲打,最后打成可以随意扯碎的“麻丝”。随后,由修船师傅把麻丝镶嵌在每条船板缝隙里,镶嵌时还要用特制的凿子敲扎结实,镶好麻丝后再刮上油灰。

以上几道工序结束后,队长会派人把船清理干净,晾干后给整条船身抹上桐油。待抹上两遍桐油晾干后,整条木船会显得“内红外黑”,这样,修船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水陆交通发达便捷,摇船、使风和船上岸已经成为历史。然而,曾经的水乡农船,它们在苏州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猜你喜欢
船身生产队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塬上千阳(外一篇)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为什么帆船逆风也能航行?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智力游戏三则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