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农村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以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大邦村为例

2021-10-18 01:37李莉苓刘艳伟陈丽冰韦红群何珊珊莫云霞
广东蚕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蚕桑

李莉苓 李 娜 刘艳伟 陈丽冰 韦红群 何珊珊 蒙 霜 莫云霞

(1.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南宁 530007;2.广西德保县马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广西百色 533709;3.广西凤山县江州瑶族乡农业林业水利服务中心 广西河池 547699)

蚕桑产业作为中国传统产业[1],它的发展关系着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陈涛(2012)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更加凸显,如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行业不稳等[2]。覃月凤(2019)认为,因蚕农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存在蚕农接受和消化技术的速度滞后等问题,导致了技术供给与生产需求脱节严重的现象[3]。向仲怀等(2012)认为,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科学技术持续创新、产业结构有待改善、整体生产效率亟待提高、品种资源日益短缺、蚕桑病虫害威胁加大、蚕业转移加快、国内外竞争加剧等巨大挑战[4]。尽管近年来,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等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只是相对于某一地域性的研究或宏观性研究,而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问题。蚕桑产业是传统的产业,也是新兴产业,蚕桑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使其在山区开发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5]。所以文章为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展开深入调查,并试图有所创新,希望能为广西农村地区蚕区蚕桑产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 河池市大邦村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1.1 河池市大邦村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德胜镇地处河池市宜州区西40 km处,全镇总面积309 km2,耕地面积36.7 km2,城镇面积2.5 km2。全镇总共有4.3万人,辖19 个村街,共有184 个自然屯。其中,调查区间为德胜镇大邦村。德胜镇大邦村地处偏僻,山路环绕,距宜州市区54 km,距德胜镇31 km,以该村村委会为出发点驾驶机动车至宜州市区全程需要1.5 h,至德胜镇需要1 h。该村共有17 个自然屯,屯与屯之间距离远,人口稀疏,耕地以坡地和山地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桑树、柑橘、水稻等经济作物。

1.1.1 调查蚕农基本情况

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法。此次调查过程中共发放了150 份问卷,回收整理出有效问卷141 份,有效问卷占比为94%。主要调查的内容有该村目前种桑养蚕的基本情况、养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等,包含经济收入状况、机械化使用情况等几方面内容。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梳理分析汇总后整理出以下数据内容:

(1)在141 个调查对象中,30 岁~40 岁的蚕农有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40 岁~50 岁的蚕农有42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50 岁以上的有68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8%,由此可见该村蚕农年龄构成主要集中在50 岁以上,蚕农老龄化趋势明显。

(2)在141 个调查对象中,小学文化的蚕农有65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初中文化的有41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9%,高中文化的有6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文盲有29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由此可见该村蚕农的文化水平偏低,小学毕业人数居多,其次为初中毕业,高中以上学历的较少。

1.1.2 河池市大邦村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该村并未建成有试验示范区。如表1所示,在调查对象中,拥有桑园面积10 亩以上的蚕农仅有11 人,并且没有典型的养蚕大户可作为参考对象,拥有桑园面积在1亩~5 亩的蚕农有74 人,5 亩~10 亩的有56 人,以小户型家庭经营为主。随着养蚕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省力化、机械化养蚕的道路[6]。

表1 蚕农种植桑园面积

由表2可知,蚕农全年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桑养蚕售茧,其他收入较少,在蚕桑综合资源利用方面技术薄弱、产品单一,因此探讨适用于偏远山区蚕农种桑养蚕的生产模式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多元化开发迫在眉睫。这不仅能拓宽蚕农的经济收入来源,且蚕桑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够使桑、蚕、茧、丝、绸由单一用途向多种用途转变,促进蚕桑产业由以蚕为主的单一产业向蚕、桑并重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并推动蚕桑产业转型。

表2 蚕农全年经济收入分布情况表

由表3可知,在调查过程中,有52%的蚕农认为在种桑养蚕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养蚕防病知识薄弱。蚕病危害至今仍然困扰着蚕桑产业,使得蚕农在养蚕过程中,即使投入了大量心血也会不断出现低质量的蚕茧,从而导致蚕农收益降低。蚕农不仅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心理上亦受到一定的打击,挫败了蚕农对养蚕的积极性。甚至有蚕农萌生出养蚕亏本,还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实在的想法,很难再坚持下去,导致了蚕桑产业的发展缓慢。有22%的蚕农认为桑叶采摘亦是一大难题。家蚕进入5龄时进食桑叶量最大,在这一龄期蚕农不管刮风下雨都需要到桑园采摘桑叶,且耗时长,条件艰苦,这使得年轻的蚕农不愿意干,年纪大的蚕农干不动,且由于蚕农老龄化进而出现了劳动力不匹配的问题,导致蚕桑生产力不断下降。有16%的蚕农在桑园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与病虫害防治知识,使得桑园的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供应不足,从而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表3 蚕农当前面临难题统计表

在养蚕机械化使用情况调查中,如表4所示,使用电动阀条机的有64 人,电动采叶机的有41 人,电动采茧机的有25 人,其中使用电动阀条机的占比最大,其他次之。在桑园建设比较分散的地方,不同地形的地块很难进行机械化的耕作。由此可知,该村养蚕机械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且比较单一,未能更好地发挥机械化在蚕桑生产上的作用,不仅阻滞了生产的加速进行,更大大地降低了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表4 养蚕机械化使用情况统计表

1.2 河池市大邦村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2.1 蚕农受教育程度与蚕桑新兴技术不匹配

调查显示,该村蚕农的文化水平偏低,小学毕业人数居多,其次为初中毕业,高中以上学历较少,且文盲占比为21%。在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时容易理解不到位,导致出现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都比较困难的问题。这使得蚕桑新兴生产技术在该村蚕区普及率落后和使用滞后,进而出现了懂技术的不养蚕,养蚕的不懂技术的生产矛盾。

1.2.2 蚕农小规模生产阻滞了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

调查中,蚕农拥有桑园面积10 亩以上的仅占8%,大部分蚕农桑园种植面积小于10 亩,且大部分蚕农的饲养方式为人蚕共住,以家庭为单位。在独立蚕室建设上缺少资金与土地,受资金与设施条件制约,即使蚕农想扩大养殖规模,也因此止步。蚕农小规模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仅能满足农户的日常开支。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影响,蚕农小规模生产并不利于实现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

1.2.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使养蚕经济效益不乐观

在传统蚕桑种养过程中,蚕农只需要对桑叶进行简单采摘,来年简单种植即可。而在蚕桑生产过程中,种桑只是为了养蚕产茧,蚕农只重视蚕茧这一单一的产品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对蚕桑资源只做最简单的利用,使得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产品种类少,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以大邦村调查对象韦某全为例,该蚕农的桑园面积为10亩,房屋建筑面积200 m2,一楼作为大蚕室,二楼小蚕室,三楼自住,全年养蚕8 批,平均每批蚕茧产量为100 ㎏,以2021年第一批春茧价格60 元/㎏计算,全年养蚕经济收入共48 000 元,平均月收入4 000 元,夫妻每人平均月收入2 000 元。除去生产成本与劳动成本,与现在劳动力市场薪资水平相比较,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养蚕经济收入并不可观。

2 对策建议

2.1 政府推动引导农村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健全蚕桑生产队伍

对于德胜镇大邦村来说,要充分发挥其蚕桑产业老区的优势,扩大蚕桑产业生产规模,指导和帮助当地蚕农开展特色蚕桑业种养殖。首要的任务就是健全蚕桑生产队伍,发展壮大蚕桑生产力量。因此,政府应对蚕桑生产与加工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对一些到村创建公司的企业进行免税,鼓励企业到农村发展蚕桑产业,并构建特色产业链,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外出务工人数。推动引导农村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不断壮大蚕桑生产队伍,壮大蚕桑生产力量,使蚕桑生产队伍不断年轻化。这不仅能够显著缓解蚕农老龄化现象,还能够有效解决蚕农教育水平低下而导致的接受蚕桑新兴技术困难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推动蚕桑新兴技术与蚕桑产业的发展。

2.2 因地制宜,积极探讨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蚕茧和生丝的生产国与出口国,现今,因劳动力价格的快速提高,增加了蚕桑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致使农民从事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因此需要不断探究蚕桑发展新模式,以调查对象大邦村为例,探索适合该村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例如,创建“企业+农户+蚕桑合作社”经营模式[7],推动土地流转,实行农户土地流转入股与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进行折股量化,按股分红,激活土地资源,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实现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2.3 稳固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一个地方最宝贵的资源,是最能快速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8]。专业的蚕桑生产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力量,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鼓励蚕桑相关专业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引进蚕桑专业人才,强化蚕桑专业人才队伍。其次应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员、种桑养蚕技术专家等,加大对蚕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力度,及时解决蚕农在种桑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蚕桑产业能够稳健发展。

2.4 推进蚕桑产业省力化规模化

现今,传统的种桑养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实现蚕桑产业省力化规模化是提高产业生产力、释放农村劳动力以及提高蚕桑产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具有蚕桑养殖意向的农民要仔细研究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当地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利用相关补贴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充分落实国家对蚕桑养殖的鼓励政策,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3 结语

由德胜镇大邦村的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出农村蚕桑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蚕农受教育程度与蚕桑新兴技术不匹配,蚕农小规模生产阻滞了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使得养蚕经济效益不乐观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推动引导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健全蚕桑生产队伍,并因地制宜,积极探讨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稳固专业人才队伍,推进蚕桑产业省力化规模化等,以确保农村地区蚕桑产业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